为什么人工牛胰岛素没获得诺奖?并非是人员太多,它有一根本不足

历史有料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一直被视为各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当然,除了因为是世界公认的顶级奖项之一,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丰厚的奖金。当然就诺贝尔本人来说,也没有想过他设置的这一个奖金会在今天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1896年,诺贝尔去世后,留下的遗产约有3100万瑞典克朗,但这3100万瑞典克朗本身并不是诺贝尔奖奖金本身,这笔钱由诺贝尔基金会来负责管理,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1900年的私人机构,其对履行诺贝尔的遗愿负有最终责任,而其主要的责任便是管理诺贝尔的遗产,以保证其资产的稳定性。同时,基金又用这笔钱进行投资,确保一定的回报。这些年,基金会通过投资获得的回报比有16%,而因奖项支出以及基金会运营也只占有2.1%,这也是诺贝尔奖颁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用尽的重要原因,而且其本身还会受到瑞典政府以及其他人士的捐赠,也就让它一直坚持下来,成为了每年的一场盛会。 中国人自然也对诺贝尔奖充满了期许,毕竟这从一方面代表了国际上的认可。但直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还未有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此项奖项,而直到今天,也只有莫言以及屠呦呦两人获得了此殊荣。虽然说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遗憾。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有冲击诺贝尔奖的心愿,也有冲击诺贝尔奖的实力。此前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本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但最终哥还是与之错失。早在王淦昌留学德国时期,就已经取得了足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就。1931年,王淦昌提出了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这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次,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王淦昌在国际影响力的不足,所以他没有多想就将该研究的设想公开了出来。不料第二年,一个英国科学家按照这个实验思路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中子获得了诺贝尔奖。只能说是很大一个遗憾。 但除此之外,一个研究团队此前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很多人也认为他们也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还是错失了。而这个团队便是上世纪60年代研究出人工牛胰岛素的科学家们。<br><br>关于此项研究没有拿到诺奖的原因,有诸多说法,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每次诺奖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 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没有得上奖。于是多少年来国人对 此“痛心疾首”。可能我们所了解的版本大多都是这个,但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人工牛胰岛素真的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吗? 首先,从有机合成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是一种由5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多肽。在中国化学家把它人工合成出来之前,美籍化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一种由8个残基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产素。正是由于这项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当时的国际上,人工合成胰岛素其实是一种潮流,不仅仅是中国,也有多个国家在当时有不少专注于此项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的! 而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因此,可以看出,诺贝尔奖更看重的是具有重大突破的方面,尤其是方法上的革新或者内容上的突出成就。<br><br>其次,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也不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于牛胰岛素和催产素分子量大小之间的其它,多肽也已被合成出来;在它之后,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了。最小的多肽催产素已被授予了诺奖,而分子量更大的记录还在不断革新,尤其是在此项成就上不断突破,而从整体上看来,当时中国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其实处于一种居中的地步,并没有什么巨大的革新,如果每次刷新都被授予诺贝尔奖,那可能这个奖项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如果按照刷新记录就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话,那物理学领域每次发现新的元素,是不是也要颁一次奖。因而这才是中国的牛胰岛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 据媒体报道,1955-1965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共有10个研究小组在进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人工牛胰岛素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革新,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突破,但从世界的整体水平来看,这并非是一项巨大的发展成就。<br><br>虽然说目前中国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始终未能在物理学奖、化学奖等方面有所建树,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在这方面的落后,我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世界折服,感叹于中国的创造力。 希望未来的中国能够真正影响于世界,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更多突出的成就,也不再受制于人,真正展现自己的科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