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很多年前随着汪曾祺的散文受到追捧,案头多了一本他的书,看他的书不能不看美食文章,看着看着就拨动你的味蕾便想尝试一番。但诸如“北方豆腐不算豆腐,北方荠菜没有南方有味儿,”这样地域观念极强,且过于主观的言论时常出现在他的文章中,让我很难苟通他的偏见,后来再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骈散结合间让人觉得胜出一筹,每一篇独立成文,一文一美食,照着文章所写,能做出狮子头,竞能得到与之分享的友人的赞美!照着《饺子》是做不出真正美味的饺子的。但是却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感悟写出来的文章亦有一番滋味!于是自己拌馅、擀面皮、调汁,且如文中所讲,不愿再吃冻饺子了!只是他亦是南方人,所讲美食亦是南方之物。略略略遗憾。虽更喜欢梁实秋的文章,但是汪曾祺有一首诗,记得其中一句:“六平方米做行郇厨”,信手拈来,作为本篇的标题,写自己与美食的情缘。我暂且用它做题目,写写我一个家庭主妇的烟熏火撩,还有十几年来在工作单位简陋的二三平米算不得厨房的厨房,做一日三餐的记忆,与亲人、友人在一起热火朝天或温暖相依的厨房时光,厨房总是与爱、与温暖、与美好相联系的。此时此刻,回忆起来的画面全部是这样的,愿意为你在厨房里忙碌的人必然是在乎你的人,这是外面多么豪华的餐厅都替代不了的!</p><p><br></p><p>儿时年夜饭</p><p><br></p><p>幼年的时候每到年,奶奶和妈妈必然在厨房里忙碌,那时候对年的概念,大多和吃有关。那时没有食谱、美食APP,全靠口耳相传、自己领悟、经验积累,但长辈们将一年中难得吃到的荤素制成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的过程,让我记住了家的味道:烟熏火燎却温馨和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外工作、见多世面的小叔,总能带回特殊的美味和与众不同的做法,这是新年的另一个期待,而时至今日,小叔总会提起的一个梗,就是问我:“哪些菜是吃的,哪些菜是看的?”因为我做年夜饭时,在大人的纵容下有些菜仍然是生的,于是便令大家只许看,不许吃,现在想起来,那便是家人的爱如空气包围着我!</p><p><br></p><p>锅起火了</p><p><br></p><p> 工作的头几年是一点儿也不会做饭的,没有开悟,五个刚毕业的同学围着烧着的锅,吓的四散跑开!有懂事早的,率领一群年轻人,因陋就简做出了一乒乓球案子的美食,也成就了一段段好姻缘,只是像我这样混沌不开窍的人,混吃混喝,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席散了,仍然没有领悟做饭的精髓,是否婚姻的开窍与做饭的开悟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应该是有的!而我的确是结婚后才慢慢领悟了做饭的要领,而这完全是被逼无奈,因为自己要吃,孩子要吃。又没有人可以依靠。</p><p><br></p><p><br></p><p><br></p><p>食🐟</p><p><br></p><p> 北方人,不善于食鱼,因为不盛产鱼自然就不怎么会做,只是在每年的年夜饭上为讨好口彩才做一条红烧鱼,吃的人往往也不多,孩子是不让吃的,吃的怕鱼刺卡住喉咙,喜庆的日子反而徒生烦恼,人的胃是从小养成习惯的,我便认为自己不爱吃鱼,这个误解,直到有宝宝时才化解。那时候不知为何就爱吃带鱼,每个周必挑两条最大的带鱼,父亲像做手术一般在院子压水机旁,将鱼清洗得干干净净。母亲一次次炸好,每顿,吃上两三块儿,难道肚子里的宝宝有记忆?完全不怕鱼刺!带鱼块儿往嘴里一塞,牙齿一咬,一排梳子一样的刺贴在嘴角,轻轻一吐,另一边亦如是。而父亲到现在都是怕吃鱼,小心翼翼之间仍不免鱼鲠刺喉,可见食鱼技巧着实与年龄无关,于是有动力做鱼,延伸至鱼、虾、螃蟹。</p><p><br></p><p>领悟</p><p><br></p><p> 量变引起质变,做饭的确是既需要实践出真知,又需要一定的悟性,而我似乎并没有先天的灵性,大约属于厚积薄发,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摸索一个阶段后,突然会提升一个台阶,开始几年大量的抄食谱、买食谱。水煮鱼片、鱼香肉丝、大盘鸡、宫保鸡丁、回锅肉、水煮鱼……做了很多回,但是有些配料仍然记不住,这个过程中总感到愚笨如同做了很多次的数学题仍然解答不出来的挫败感。可是,某一个瞬间,技艺又突飞猛进,能灵活变通,还能自创菜式,就手边的食材变化出一些花样。</p><p><br></p><p> 一是和两个同事一起做饭的一两年,汤是个多面手,因为有一个贤惠能干的婆婆,请客,一般都在家里做一桌子待客的饭菜,经历多了就掌握了家常美食的绝技,那时我特意做了一大张食谱,将一日三餐变成研究的课题。这个结果是,两个同事成功生下二胎,大约有一点点功劳,我和舟也发挥各自的特长,我会做面食,擀面、饺子皮儿,也喜欢查阅食谱,做新鲜的菜式,小舟炒豆腐的水准我至今没有达到!至今惊奇,两平方米的小厨房竟能产生比家的厨房更佳的效果,那是通力合作、交流互鉴、共同提升的一个过程,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我的厨艺,真正被开发了,以前总是属于帮厨,打下手的,现在可以做大厨了!</p><p><br></p><p> 后来与一个好友一起做饭的半年,每个周末总是做饭打发时光,那是无聊中的消遣,后来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p><p><br></p><p> 于是,爱逛超市的生鲜区,逛着逛着就能产生灵感,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搭配的菜式、烹饪的方法,而不必像多年前先查菜谱,抄下材料做法,然后拿着一一购买,缺哪一样都不能灵活变通,这一转变应该是初学者到熟练工的华丽转身吧。</p><p><br></p><p> 美食须配美器,便爱买精美的盘子碗,其中之道亦如女人的服装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早些年的盘子碗一代代地被淘汰。</p><p><br></p><p> 现在旅居他乡寒舍,让我总想起家乡的味道,也能品一回万达大虾干贝粥,回家就能自制一份一样的南方美食,朋友圈里愿意发美食的我总是更珍视他们,他们更热爱生活,并愿意将自己享受的生活与你分享。那一年,好友频发的年夜饭成为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动力,我相信爱钻研,思考美食的人干什么事都愿意动脑子,有创意,都想做有追求的人,这与几平方米的厨房无关,这几年工作日渐忙碌到了吃饭的时间。却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到底吃什么在哪里吃,就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在街边小管不知点什么的时候,感到生活没有色彩,年幼的孩子在平常的饭菜钱也能发出感慨,妈妈做的饭最美味,我感到真幸福,我以为他是夸赞我厨艺的高超。谁知孩子就说,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最幸福,这哪里像一个八岁孩子的领悟,我是人到中年才有这样的感悟,曾经年轻时心心念念的都是外面饭店的饭菜,浓油赤酱,比妈妈做的清茶淡饭更要吸引人,和朋友在外聚餐也比在家有面子。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有人等你在家吃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越来越感受到家乡的粗茶淡饭,人间的烟火气。远离家乡最难适应的还有味道,他们都说你要吃好商州的糊汤面和水煎包儿,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商州人,我想我这一辈子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州人了,因为我的胃告诉我,我的确不喜欢吃,偶然为之尚可,经常食之得受不了,于是想念家乡,想念家的味道,滨河路臻久香的剪刀面,文化路的浆水方便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