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的人民银行造币厂——东河印制公司,乔建初

乔建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6年以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引起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两国长达70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美国又胁迫我周边国家结成反华同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同盟,对我国东部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包围圈。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新中国面临战争威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但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像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西南和西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就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城、葛洲坝水电站等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中国人民用血汗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历史。原本落后闭塞的地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建立起现代工业。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标本已经逐渐走入历史,但那些远去的背影,那些尘封的峥嵘岁月,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也不应忘记!因为它给我们今日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并没有结束。可以说,三线建设形成了我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交通闭塞的内地修建公路二十多万公里,通车了成昆、川黔、贵昆、湘渝等十条铁路干线,建成了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包括“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大部分设施设备在内的许多那个年代高精尖项目的完成,都是三线建设的辉煌业绩。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铭记的。向英勇奋斗、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祖国建设者们致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提钒炼钢转炉火红的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绽放的攀枝花与攀枝花城区。 马晓军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秋天,一支由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派出的勘查队,从陕西南部的南郑县悄然翻越横跨川陕两省的米仓山,进入四川北部山区。勘查队无暇顾及米仓山的美景,仔细地勘测着川北的山峰与河流。这支勘查队所勘测、选址和将要建设的企业,是一家不生产军用产品,也不生产民用产品的国家一级保密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造币厂。最终勘查队选定了地处米仓山南麓、东河边上的四川省旺苍县孙家坝作为企业地址,经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会审后上报国务院获批开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旺苍县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距市区40多公里。旺苍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峰雄距,南部崇山突兀,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6.5C,年降水量920毫米。东河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海拔2200米的米仓山南坡,经南江县在白头滩进入旺苍,穿越县境后南下入苍溪县内,在阆中市文成镇注入嘉陵江。旺苍县2017年有人口53万人。2020年2月,旺苍县正式脱贫摘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旺苍县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解放旺苍坝,王树声率红军73师进驻旺苍老城,成立了广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寺召开了一次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会议,史称“木门会议”。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以及王树声、李先念、程世才等红四方面军将领悉数出席会议。按照“木门会议”确立的方针政策,红四方面军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主力部队扩编为5个军8万人;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23个,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至旺苍,约占红四方面军一半的兵力集结于旺苍地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中共川陕省委、川陕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所属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总医院和红军大学等陆续迁入旺苍。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进住城内。当时的旺苍城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既是运筹指挥的中心,又是支援前线的后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时期,10余万人口的旺苍有1.2万人参加红军。除去老弱妇孺,几乎一半的男丁都参加了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城。“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红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妇女战斗部队而不是只做通讯、医疗等后勤保障的妇女独立师,就是在旺苍组建的。妇女参加战斗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但都是个别英雄人物和小规模的分队。编制为师一级战斗部队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是世界军史上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例。红四方面军组建了2800余人的少共国际先锋师和300多人的巴山游击队。旺苍山川,传承着忠诚、信任的红色基因。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本营于1935年4月从旺苍城实施战略转移,去川西与中央红军汇合,从此开始长征。旺苍是红四方面军进入最早、撤离最晚、战斗生活最长的地区。旺苍红军城位于旺苍县城东河镇老城,城内分布有31处川陕苏区及红四方面军党政军重要领导机关遗址。现在红军城遗址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旺苍县红军城内的图景。这里是红军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5月4日,以流经旺苍县的嘉陵江重要支流东河命名的三线企业“东河印制公司”正式开工建设。大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集结到孙家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沄在工地一声令下,顿时,绵延数公里的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公司所属的热电厂、造纸厂、熔炼厂、印刷厂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企业办社会”的医院、学校、球场、俱乐部等附属设施,在东河边的三沟两坝上开建。东河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西南地区重点建设工程,1967年列为攻坚战项目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照一般战争形态,一旦有外敌入侵,必然会竭力破坏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系,以迫使我军的后勤保障和我国战时民生陷入严重混乱甚至崩溃。为此,备战的财政体制必须要有应对的规划。当时地处北京、沈阳、上海等一线地区的印钞厂如果遭受敌人的轰炸损毁,政府要保证有足够的货币供给,以供战时之需以及市场、社会的稳定。东河印制公司就肩负这个战略使命。建在四川北部旺苍县山沟里的东河印制公司,是印钞公司。它的产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当时,东河印制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集印钞、钞票纸生产、贵金属提炼、供水发电、印刷机械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多专业、多门类的大型综合企业。它在国家的备战财政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自己发电,自己造纸,自己印刷,自己熔炼,而且严格保密。解放军安排四个排的兵力进驻公司,负责警卫、安全工作。公司建在三线地区,必须保证即使在战时也能顺利生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东河印制公司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钞票印制的传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沄在东河印制公司开工典礼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的建设期为三年。作为全部建设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包括每一颗螺丝钉都要外运进来的多门类大型企业,这是一个相当紧迫的时间。孙家坝没有通火车,所有到东河公司的人员和物资,都通过宝成铁路运送到离旺苍最近的广元车务段白水火车站,再转运到孙家坝。宝成铁路是当时四川北上出入川的唯一铁路通道,运输极其繁忙,列车很难保证准点。停靠白水火车站的客货列车一天24小时的任何时段,只要有列车停靠,必定有去东河公司的人员或物资。从北京来旺苍县的东河公司筹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贺晓初下令,凡是来东河公司的人员和物资,到了白水站立即转运,不得停留。于是,“川流不息”成了白水到孙家坝30多公里山路上的一道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司所属各企业的定点、设计和兴建贯彻“靠山、靠水、隐蔽”、“不占良田好土”和“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厂原则。在旺苍县建工厂,山是山,河是河,先要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和土地平整改造。1966年5月,破土动工,开山铺路,平沟建厂,开始进入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基本建设实施了边设计,边施工,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交叉进行。充分利用当时有限的条件,开展建厂大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的工厂设置为:501厂(印钞)、502厂(造纸)、503厂(机械制造)、504厂(贵金属冶炼)、505厂(热电)、506所(印刷研制)。 东河印制公司在正式投入生产经营以后,有干部职工3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在立项、选点、定点、设计乃至整个兴建过程中,始终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下进行,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中央军委特发指示,总行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程建设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四川省、市、地、县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也得到北京、上海、沈阳等印钞老厂的全力支持。东河公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完成了基本建设计划。全面投产期只比原计划推迟2年零3个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1969年,东河印制公司的厂房建设施工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从北京向全国铺展开来。大学、中学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老师,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这场运动很快推向社会,社会动乱开始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月初,党中央转发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进行“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宣布取消由党委领导运动的规定。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下,造反狂潮全面扩展到工农业领域。10月中旬,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林彪、陈伯达讲话,将党内不同意见升级为路线斗争,极力煽动无政府主义思潮。中央文革小组策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集中转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社会上出现“打倒刘少奇”的标语和攻击邓小平的大字报。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受到批斗,机关工作普遍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组织生活陷于停顿。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银行也像其他中央机关一样,院子里张贴了许多针对领导干部的大字报,机关干部中成立了造反派组织,召开批斗会。人民银行的各项工作陷入了混乱和停顿。文革开始前,人民银行的领导班子是代行长胡立教,副行长胡景沄、陈希愈、丁冬放、乔培新、李绍禹。经造反派一闹,多数领导干部无法工作,靠边站了。可是人民银行的各项工作还需要开展;国务院仍然找人民银行的领导去开会汇报和研究工作;东河印制公司的基本建设刚刚开始,头绪很多,困难和问题也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也进了山沟。1967年初,东河公司的造反派组织对公司现场指挥部错误地夺权。他们批判公司筹建处党委书记贺晓初,宣布撤销贺晓初党委书记职务。这些造反行为给东河公司的基本建设带来了破坏性影响,使筹建处党委和现场指挥部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7月,东河印制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宣布一切党政财文大权归革委会。197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河印制公司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对公司实行军管。1978年12月,成都市委工交部作出对贺晓初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到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予以否定,彻底平反的结论。可以看出,文革对东河公司的冲击是严重的,但这种曲折阻挡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兴起的那一年,我父亲55岁,我16岁。我的初中课程已经念完了,学校里同其他校一样,停课闹革命。学生们整天瞎混。直到1968年6月,我被学校分配上山下乡,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在家的那两年里,看到父亲每天很忙,下班回家比原来更晚了。他工作要做,还要挨批,情绪比较低沉,不爱说话,有时夜里也要去国务院开会汇报。那两年里,他多次出差,去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旺苍县东河公司。去四川路途遥远,交通远不如当今方便。他一去就是一个月左右,帮助解决造币厂筹建工作中的问题。过不久,他还要再次出发去旺苍。东河公司的建设是父亲心中经常惦念的事情。在《东河印制公司志》上留有正式记载的是:1968年12月2日,总行于即日至16日在公司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促建设,支援三线建设经验交流会”,乔培新副行长出席会议,并视察现场。我上山下乡去黑龙江之后,父亲的工作情况就不太清楚了。只是他难得给我写一封信,知道他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7年3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军代表进驻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的混乱局面,中央要求: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建立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由军代表樊九思、副行长乔培新、造反派代表杨普文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5月7日,毛主席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国家机关都建立了五七干校。人民银行的五七干校在河南省淮滨县原来的一个劳改农场。1969年4月,人民银行的大批干部入驻淮滨干校,留在北京总行的干部大量减少。1969年10月,国务院精简机构,人民银行并到财政部。合并后,业务上分为四个组:综合组(由原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计划局组成)、财政业务组(由财政部业务司局组成)、银行业务组(由人民银行司局组成)、办事组(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办公厅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陈希愈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从此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10月,东河印制公司505厂一号机组发电成功;1970年3月,503厂贵金属精炼提纯一次成功;1970年7月,502厂钞纸生产一次性试车成功。至此,东河公司的每一个工厂、每一个车间,都进入全面待命生产阶段。东河印钞人把自己封闭在旺苍山沟,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从短绒棉投料到钞券出厂的全部建设和安装调试,只待国家下达生产指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国家指令下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的伍圆券、贰圆券由东河公司印制。至此,东河印制公司正式进入国家金融运转体系,成为维系国家金融安全乃至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一部分。1985年,东河公司又接印第三套人民币中的拾圆券,那是当时面额最大的纸币。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1990年结束发行,2000年停止流通。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没有人没使用过东河公司印制的钞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至1990年,东河印制公司累计印制人民币钞券7个品种,援外钞券7个品种,国库券3个品种,共138.213亿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流通、商品交换、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东河印制公司505厂建设初期的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世界的钞票印制,都面临伪造和变造问题。可以说,防伪是印制钞票的首要技术,也是先进的钞纸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叠加。1972年,东河公司已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的固定水印和满版水印两种钞纸,分别用于伍圆券和贰圆券的印制。1985年东河公司使用加装了防伪安全线的满版水印钞纸,印制拾圆券人民币,有效地阻隔和大大加强了伪造的难度。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钞票印制,防伪技术仍是第一位的。东河印制公司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认真抓住关键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印制了完全达到质量要求的合格的人民币,供全国人民使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东河印制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72型胶凹联合印钞机总装成功,被东河人誉为“争气机”。1978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尽管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世界正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为了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积极改善和稳定了同美国的关系,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加强了同西欧各国的友好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原来为准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三线建设在国家急于备战的情况下匆促上马,致使一大批企业先天不足,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很多企业当初选址没有很好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只是片面强调“靠山、分散、隐蔽”,结果建在了地质气候有灾害隐患、不宜居住的地方。东河公司的501厂和502厂分别建在不同的山沟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30多公里,这给钞票的全过程印制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工厂建在远离城镇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影响生产、信息交流和科研技术的发展,干部职工生活和子女升学、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大批三线企业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解决三线建设的遗留问题,巩固和发展三线建设成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1983年12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立,确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重点解决选址不当、远离城镇、没有社会依托等问题。二是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发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三是结合布局调整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发展优势产品,推动技术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调整搬迁为三线企业改革脱困和改组改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多数企业搬迁后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大大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三线企业搬迁项目被规划在地方各级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共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共享技术、经济、信息资源和彼此间要素流动,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10月,国家计委同意新建成都印钞厂。1986年9月定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1989年12月开工建设,1990年3月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年限为1989年12月至1993年。199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致函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东河印制公司的职工3000人,家属2700人调整到成都印钞厂。至此,东河印制公司的搬迁调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经过一代人的奋斗拼搏和艰苦创业,使一度陷入困境的三线企业焕发了青春和活力,为国家新型装备的研制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三线工业基地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同时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鸣响了前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成都印钞公司的车间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我和家人来到四川省旺苍县,寻找今天的东河公司。旺苍和东河公司这个名字,早年被我父母很多次说起,我16岁就知道它了。它像个未知的世界,在我心中是个谜。我就想看看它今天是个什么样子,探寻当年父亲工作过的足迹,感受他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心路历程。我们在旺苍县向宾馆里的人,向街上的人打听东河公司。他们好像都知道,都能说出点儿什么。我们打个出租车去东河公司,司机对那里很熟悉,前几年还在那附近工作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乘车来到距离县城5公里的孙家坝,在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找到一座粉红色的三层办公楼。经人指点,说这就是当年的东河公司总部办公楼。我们近前一看,果然。楼前立有一块石牌,上写“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河印制公司总部旧址”。就是这里了,明白无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楼前,我心情有点儿激动。这里就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过去在这里,面对艰苦复杂的环境和各方面都很简陋的条件,呕心沥血地参与东河公司建筑工地的初创性建设工作。52年之后,我终于来到这里,站在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土地上,默默地在心中与父亲对话。当今,银行的造币厂比过去更好了,我们的国家比过去建设得更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司办公楼从正面看是三层,从背面看是两层。你说怪不怪?这说明盖房子的时候地不平,好容易平整出一块地面。山区就是山区呀!1993年东河公司搬迁之后,这座办公楼一直都有人用。现在是一个叫“东河廊桥”的建筑公司在里边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东河公司总部往里走,就进了山沟。大约行进两公里,地名叫长滩坝,看到了502厂的旧址。东河公司502厂1967年开始建设,厂区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500吨印钞纸。造纸是印钞的基础性环节,产品质量容不得马虎。这个项目由第一轻工业部北京轻工业设计院参照保定钞票纸厂经验,完成钞票纸的生产工程设计工作。1970年2月至1971年3月,安装机器设备64台,关键设备是法国生产的。安装完毕之后,经过检查、调试、验收,具备了生产条件。502厂顺利建成投产,为东河公司印制钞票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8月,502厂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3年工厂搬迁到成都温江,机器设备搬走以后,人也去了。厂房荒芜了,留下了一片静谧。现在还有一个篮球场在那里,显示它曾经的热闹与喧哗,显示着它曾经拥有的青春与活力。502厂旧址现在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厂区改一改还能用的房子,就有企业进驻了。现在使用它的是旺苍县天马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丝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502厂的位置沿着山沟继续往前走,不是很远就能看到505厂的高大厂房。1966年,总行确定东河公司505厂建设两台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1966年12月,发电主厂房建设完工。1969年10月,第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供应公司各厂生产和生活用电。1972年7月,第二台发电机组建成。机组发电以后,除保证公司用电以外,剩余部分供应地方企业,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1980年12月,发电厂与国家电网并网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废弃不用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厂房,是一处工业遗迹。现在它已经不再发挥生产作用了,可是过去它曾经有过灯火通明的轰响,给东河公司的各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光明,保证它们顺利地完成印钞工作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某个厂房,由当地的快递公司租下来,稍微做些整理,做个大门,加把锁,就成了他们存放物品的仓库。过去的旧厂房现在依然能发挥点儿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这张照片是东河公司的幼儿园旧址。残破的楼房外墙上,还不甚清晰地保存着儿童画。1966年,公司机关建立幼儿园。1968年后,先后建立了4个厂级幼儿园。抽调职工组建幼儿教师队伍,自编幼儿教材,对幼儿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教学简单数学演算等,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1984年,建立了《幼儿教师制度》、《幼儿教育工作责任制》,改革教育方法,实施理论讲课和实物演示相结合。配置脚踏风琴、手风琴、电子琴、电视机、收录机,辅之以初级电化教学,增强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502厂到505厂的路上,山沟旁,可以看到很多原来的工厂职工宿舍。我们看到,这是三层的住宅楼,非常破旧,现在应该是不能住人的,但还是有少数老百姓住在里边。从房屋的框架结构看,这些房子是很结实的,早年的住宿条件应该不错。只是被废弃的时间太长了,有点儿惨不忍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66年起东河公司的各厂陆续开建单身宿舍和家属宿舍,当年就开建5栋,竣工3栋。到1974年,东河公司基本建设完成时,全公司共建家属宿舍48栋。到1990年,全公司共建家属宿舍77栋,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1966年,东河公司制定了《住房分配办法》,分房以女方在公司工作为主,按职工工龄长短、人口多少、子女年龄大小和性别确定。夫妇双职工2人分配住房一大间;3人至5人分配住房一间半;6人以上分配住房两间半。从1980年起,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分配办法相应改变。每户3人至5人分配住房两室一厅;6人以上分配住房三室一厅。厂级处以上干部、高级专业职称人员适当增加住房面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为了更好地利用原来的老旧工厂宿舍,2020年9月,政府安排四川圣楷杰建筑工程公司在此地承建东河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长滩路廉租房小区改造工程。老旧宿舍改造完成之后,能让附近的农民付出少量租金住进去,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居住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宿舍楼,设计7层,单元套间,内部格局更加合理,套内面积比以前大,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东河公司向成都温江整体搬迁后,这些工厂宿舍楼都空了下来。地方政府略加改造,就建成了廉租房小区,提供给当地居民使用。居民搬进这些楼房居住,是生活的一种改善。2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向东河公司提供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留下一些房子,也是东河公司对地方的一种回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印制公司党委重视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公司基本建设时期,不具备办学条件,职工子女就近在旺苍县城中学和农村小学读书。1978年后,教育活动逐步走上正轨化轨道。东河公司依据当地特点,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方法,取得显著成绩。他们开办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1973年,东河公司集中办起了高中教育。1984年,公司机关兴建高中教学楼一栋,大楼为四层外阔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截至1990年底,普通高中毕业生累计553人,被高等院校录取78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为东河印制公司高中教学楼外景,现在由旺苍县东河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由于楼房重新进行了装修,使用仔细,还像新的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东河公司没有了,但也是东河公司发展了。原班人马迁移到成都温江,从平整土地开始建设成都印钞公司,就是东河公司的延续。2020年,成都印钞有限公司纪念建司55周年。他们成立的时间,从1965年在旺苍县的东河公司算起。现在的成都印钞公司比过去的东河公司规模更大了,人员更多了,设备更先进了,技术更成熟了,产品质量更高了。成都印钞公司现在是我们国家位于西南地区的重要印钞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人民币的货币发行中,发挥着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河公司在旺苍县的20多年,给当地政府和群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也给当地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旺苍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沉睡多年的东河印制公司遗址已被列为《旺苍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5)》保护范围。旺苍县政府设想结合东河印制公司旧址保护规划,依托现有遗存工业旧址和设备,建设旺苍工业博物馆,展示旺苍工业发展历程和现代工业文明,留住旺苍工业记忆。目前,东河印制公司的原厂区内还留有少量撤下来的机器设备,新厂区还有设备更新中淘汰的旧机器。这批淘汰设备将捐献给旺苍县,支持旺苍建设三线工业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到四川省旺苍县,亲眼看看东河公司的前世今生,我多年以来心中所念如愿以偿。山沟里矗立着的、高大的废弃厂房,述说着一段共和国的历史,一段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旺苍县山沟里的东河公司旧址,是我父亲那一代人用心血和汗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它是我们国家70年的建设过程中,曲折前进、顽强奋斗的一部分,并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过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中国,建设和发展得更强盛了,是一代一代中国人艰苦卓绝不断累积的成果。我们要爱护她,珍惜她,发展她。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