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临近岁末,国内疫情得以缓解,我们终于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绪,开启了蓄谋已久的滇之行。</p><p class="ql-block">云南不仅有秀美的绿水青山、风花雪月、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有着厚重的历史风云。</p><p class="ql-block">从云南昆明出发 ,有一条厚重而绝美的自驾公路,从它诞生,就注定背负着民族重任。它穿山越岭,蜿蜒上千公里,诞生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它是一条20万滇西人民用血肉铸成的“生命线”。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公路——二战滇缅公路。在中国,从没有哪条公路能如它般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p><p class="ql-block">我们此番云南行的主题之一就是:<b>沿着即将消失的滇缅公路遗迹,追寻那段难忘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起于云南昆明,终于缅甸腊戍,全长1453公里;国内段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59公里。</p> <p>这是坐落于昆明320国道眠山路口的“滇缅公路纪念雕塑”。</p><p><br></p> <p class="ql-block">由于道路建设,滇缅公路大多被现在杭瑞高速和国道320覆盖,留存下来能够自驾走的路段不多,主要集中在保山施甸、龙陵一带。</p><p class="ql-block">昆明机场租车,经停安宁市,高速穿过楚雄彝族自治州,行驶280公里左右,到达第一站——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云南驿。</p> <p class="ql-block">云南驿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对于公路的过客,云南驿只是一个略显得有些不一样的地名,在地图上都难以寻找的小村镇,而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全部的云南,故有“驿站之邦,云南之源”一说。</p><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千年的古镇,一条青石板路从遥远的山间蜿蜒而来,两旁都是上了年代的古宅,沧桑感随处可见。就在这条街上,曾经住过官宦,扎过军队,歇过马帮,如今,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已经不在,剩下的只有历史沉淀过后的寡淡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据当地人说“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明清时期曾是钱家马店,不知为何闭馆了。</p> <p>云南驿门外广场上散放着数个形态各异的石碾子,提示我们这里与滇缅公路的渊源。</p> <p>在“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斜对面,我们找到了“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同样大门紧闭。</p> <p>不甘心无功而返,我们在古街上细细搜寻蛛丝马迹。一家店铺门前挂着的钢盔吸引了我的目光。老板说钢盔是国民党时期的,但他收过一个美军军用水壶和几把有年代感的军用刺刀,是否与滇缅公路、飞虎队有关,无从考证。</p><p><br></p> <p>就在我们一筹莫展准备离开的时候,邂逅一位中年人寒暄,得知我们来此的目地后,或许是被我们的执着感动,竟叫来保安人员,给我们打开了纪念馆大门,并亲自解说。原来他恰好是云南驿开发项目的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云南驿是中缅占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由此通过,仅有600米跑道的云南驿机场则是著名驼峰航线的航空转运站。一条12个民族、30万军民血肉之躯铸就的959公里滇缅公路,一根美国出资修建的维系能源的输油管、一条飞虎队搭建的空中物资航道,"三条路”与千年茶马古道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內实物展品不多,这个弹痕累累的钢盔令我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出保山市约37公里,抵达此行第二站——滇缅公路707纪念碑。</p><p class="ql-block">707只是个数字,却为何成为施甸县的一个地名?</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从昆明零公里出发,到这里正好707公里。长途运输的车队因这里地面平坦,多数选择这里人员休息、车辆加油补给、机械检修、报告方位等等,渐渐约定俗成,这里就被叫成了707,简单明了。</p> <p class="ql-block">从707到滇缅公路跨越怒江的惠通桥,大约50多公里蜿蜒山路,寻寻觅觅,收获良多。</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过去不远,就是当年滇缅公路留存下来的“弹石路”。</p> <p class="ql-block">颠簸在“弹石路”上,每一块被岁月磨砺得光滑的石头都在诉说着82年前的故事。这些数字背后是滇西20万老少妇孺,在9个月的时间里,用最简陋的工具,或者说几乎用双手刨出来的抗战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通车后,这里很少有车行走。路遇几处滑坡、塌方地段,所幸路是通的。希望这段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弹石路”能长久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伴怒江而行,或许是旱季,怒江水流舒缓,两岸树木葱茏,村寨掩映其中,好一幅亚热带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沿途几处战斗遗迹只见到路标,掩体、弹坑……已被岁月掩盖。</p> <p class="ql-block">拐进孩婆山小路,一块村民捐款纪念碑文令我感触良多。</p><p class="ql-block">“日本法西斯于一九四年月(农厉)二十一日从腊勐乡松山向我大坪子村炮击,烧毁民房一百五十余户;同年四月初又向我村发射细菌弹,使我村民众遭受了瘟疫,致死村民上百人,日本侵略军真是惨无人道。在抗击侵略军至今七十周年之际,为了子孙万代不忘记这段血与泪的历史,不忘国耻,永远缅怀抗战英烈与我们的祖先,为此民众自觉组建了领导小组,组员不辞劳苦大力宣传:“要修建垭口到松林头抗战前线遗址公路”。得到民众齐心支持,广大民众无私奉献,捐款、捐土地、捐山林。……</p><p class="ql-block">子晴天明月,却皓酷万里。</p><p class="ql-block">致遍地无雨,使川谷枯燥。</p><p class="ql-block">令孔雀迁移,珍兽物绝迹。</p><p class="ql-block">村民猛醒吧,人人齐动手。</p><p class="ql-block">请注重森林,能调节雨露。</p><p class="ql-block">使苗林欢笑,观满山牛羊。</p><p class="ql-block">促粮粟满仓,民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此项工程是爱国工程、子孙工程、民心工程,望后继有志子孙永不忘历史,要爱国、卫国,同时保护好生态,呵护好此项工程,世代长存”</p><p class="ql-block">是的,<b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是当年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始建于1873年,初期只能通行驮马;1933年由旅缅华侨会长梁金山先生鼎力赞助,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最大负重七吨;1937年末,为了让桥与赶修中的滇缅公路配套,将其改建为10级荷载公路桥;1942年为抵御日军过江,桥被炸毁;1944年滇西反攻开始,惠通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1977年惠通桥下游400米处新建钢骨水泥大桥红旗桥落成通车,惠通桥开始废弃不用。</p><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惠通桥,是滇西抗战史的重要物证。关于1942年5月日军进犯滇西,国民党守军炸毁惠通桥的故事,百度上有好几个版本,但无论过程如何,其结局只有一个:断臂怒江成功的将准备长驱直下进攻昆明、重庆的日军阻隔在怒江以西。怒江狙击,双方隔江对峙三年,日军始终未能过江,鼓舞了人心斗志,对滇西抗战,对云南以及全国抗战的战局转折意义重大。惠通桥在我国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终将永垂史册。</p> <p class="ql-block">在惠通桥东侧有一座建于2015年的雕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远的等待》。是年已102岁的南侨机工翁家贵</span>老先生偏坐一隅,等待着数十万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英灵魂兮归来。</p><p class="ql-block">静静地坐在雕像旁,满心酸楚唏嘘。“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惠通桥西侧。</p> <p class="ql-block">怒江上,建设中的“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大桥横跨两岸,与我们刚刚走过的惠通桥、红旗桥相互辉映,恰似时光阶梯,今夕何夕,先辈当可安息。</p> <p class="ql-block">由惠通桥至松山,又有一段曲折的“弹石路”。</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老虎嘴”,油画重现了当年筑路时的场面。(油画来自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弹石路”在高黎贡山间蜿蜒盘旋,海拔高度从500多米到2000多米,可以想象当年硝烟弥漫中筑路、运输物资的惊险艰难。</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眺望惠通桥、红旗桥,雨季的怒江还会这样温顺吗?</p> <p class="ql-block">从惠通桥西岸沿X191红松段(红旗桥—松山)行驶35公里,就到了位于龙陵县勐腊乡大垭口村的“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纪念园主要包括:松山战役纪念碑、远征军雕塑群、阵亡将士公墓、子高地几部分。</p><p class="ql-block">松山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守着滇缅公路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p><p class="ql-block">从1942年远征军守桥部队炸毁惠通桥,将日军阻隔在怒江以西两年间,日军就在松山构筑坚固防御工事,将松山建成永久性战略要塞。为打通滇缅公路,1944年6—9月,松山战役历时95天,以敌我伤亡比1:6.2的惨重代价获得胜利,大扬国威。从此打开滇西反攻大门,紧接着攻克腾冲,龙陵大胜,日军从此节节败退,直至被赶出国门。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因此松山一定不能被忘记!</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最震撼的就是远征军将士雕塑群,士兵、将军,娃娃、女兵,老兵、战马,站着、跪着(射击),一排排一列列方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夕阳即将西下时,从最高处的纪念碑处往下照,雕像群披上一层金光,面对着曾经的战场,雕像默默,观者默默。</span></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心痛的就是娃娃兵方阵,本该是在课堂读书、与伙伴戏耍的年纪,却不得不冒死负重前行,无论战争胜败,于他们都是悲剧。</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的雕像独立雕像群一偶,莫非常胜将军注定孤独?</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103师阵亡将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色已暮,在子高地栈道入口,我们没有再往战场的深处走,愿这些战壕、地堡长埋地下,永不见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无意中在松林看到这样一座墓。这位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魂归松山,是想和昔日的兄弟团圆吧!</p> <p class="ql-block">想比较全面地了解滇西抗战、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一定要去腾冲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4年11月由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腾冲籍名士李根源倡议,1945年7月7日落成的国殇墓园,是为纪念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span>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时隔十二年再访国殇园,前来瞻仰、凭吊的人多了许多,新增加了“滇西抗战纪念馆”、“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p> <p class="ql-block">断臂怒江,熟悉的场景,亲历过惠通桥现场,心绪更难平。</p> <p class="ql-block">为打破日军封锁,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倡导修筑滇缅公路,并以“鸡毛信加手铐”严令沿线28个县征工修路。20多万民工不惧生死,用血肉筑成了输入援华抗战物资的滇缅公路。期间因工伤、饥饿、疾病死亡的民工达3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连天的滇缅公路上,有三千多名南侨机工从事着修理和运输工作,其中一千多人为国捐躯。</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实物正是我们在云南驿见到的那个钢盔。</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下,悬挂着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第二级台阶挡土墙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p> <p class="ql-block">为收复腾冲阵亡的19名盟军将士所立纪念碑,对面是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给腾冲市长的来信。</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坡顶是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相伴着3168座排列整齐、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和军衔。</p> <p class="ql-block">寸性奇将军墓碑旁祭奠的人非常多,导游也在这里重点讲解,不仅因为寸性奇将军是腾冲人,杀敌英勇,牺牲惨烈,更因为一家四口,兄弟三人都在抗日战场壮烈牺牲。其父寸大进,88岁高龄,眼见国土沦丧,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坐在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衫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冥。寸姓家族被腾冲人誉为满门忠烈。</p> <p class="ql-block">稚嫩而勇敢的娃娃兵、宁可饿死不吃军粮的妇女、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抗日县长……他们是中国人的缩影。正如忠烈祠内立柱悬挂何应钦的题联“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p> <p class="ql-block">畹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南部,是一个具有热带、亚热带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边境口岸城市,是西南陆路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通道,被称为“西南国门”。它与缅北小城九谷共为一城,纯属典型的“一城两国”。</p><p class="ql-block">界碑紧挨人行道,雕像后面就是中缅界河。</p> <p class="ql-block">畹町口岸看着不大,却是国家一级口岸。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老桥就在口岸内,却因施工不得靠近。口岸工作人员得知我们的来意,深表理解,特为我们指了一条小路,可以从侧面看到畹町老桥。</p> <p class="ql-block">畹町镇是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向中国、走向南亚的第一站,畹町桥也就成了抗日战争中唯一的西南边陲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无奈,只能隔着中缅边境隔离栏杆和“畹町老桥”合影留念了。</p> <p class="ql-block">国界边有一棵“远征树”,没有找到有关介绍。但我相信,这个小城对滇缅公路的记忆绝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淡漠。</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座落于畹町森林公园。纪念碑俯瞰滇缅公路,对面是邻邦缅甸。</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至四方平台,是由海外陈嘉庚后裔所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旁坐落着“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日纪念馆”,这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为取得国际援助,滇缅公路在云南20万妇孺老幼的艰辛抢修下通车,中国急需汽车驾驶员和修配技术人员。1939年初,在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的危急关头,陈嘉庚应国民政府请求,由南侨总会组织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15批回国,为抗战服务,驱驰滇缅路上抢运抗战物资和部队。南侨机工大部分被编入滇缅公路4个大队和2个“华侨先锋运输大队”,拥有汽车1152辆。他们以方向盘为武器,冒着枪林弹雨在滇缅路上不停奔跑,拼死为国家接上通往国际援助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英雄榜上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让我想起了惠通桥畔《永远的等待》着的老先生。</p><p class="ql-block">壮哉,南侨机工,“赤子功勋,光昭日月,机工精神,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此,我们一行四人</span><b>追寻滇缅公路的遗迹</b>的旅程已告一段落。此行最深切的感受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筑路民工、南侨机工……这些普通人对抗战的贡献和牺牲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穿过了世界上最崎岖的山区,最湍急的河流,筑路民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到七八十岁、小到六七岁,无牙的老媪、花裤子的闺女、背着孩子的母亲……硬是</span>在崇山峻岭中"抠"出一条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侨机工,风华正茂,他们抛家舍业,投身于危难之中,出没于烽火硝烟。</span></p><p class="ql-block">这些普普通通的民工、机工的奉献虽然比不上亲临战场浴血奋战将士的壮烈,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会影响大局,</span>但就是这些匹夫的血肉之躯铸成了滇西抗战的生命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滇缅公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魂”之所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