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日常购物的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商品的保质期。从技术的角度看,保质期,顾名思义,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质量应该是能够保证的,超过这个期限,不再做出保证。<br><br>那么,过了保质期的东西就不能食用了吗?其实,并不是完全不能食用了。<br><br>在《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对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br><br>也就是说,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br><br>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贮存条件”!所以,想要知道一个食品是否安全,需要综合分析。尤其是下面这些误区,您一定要知道:<br><br><div>误区一:保质期内就安全<br><br>其实,食品不会在到期这天,突发性地产生出很多有害物质来。而是从生产出来以后,就已经开始慢慢变化。有些包装或添加剂,就是减缓这些变化的速度。<br><br>即使在保质期内,因为贮存条件的不同或其他因素,也会存在不安全的食品,比如糕点发霉,冷冻食品因包装破损偶发性污染致病菌,鼠害污染等。<br><br></div> 所以作为消费者,不能单纯用保质期来判定食品是否安全,使用前要多留心食物状态。<br><br>如果发现食物的颜色,气味,口感发生变化,甚至有变酸、变色、发黏、腐败发霉等情况出现。那么,即使在保质期内,也不应该食用。<br><br>误区二:过期的产品不能吃<br><br>事实上,食品过期后会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以及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而发生变质,食品变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br><br>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如外观、口感变化,营养下降等;另一类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变质。如某些微生物、霉菌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br><br>如果吃了第一类食物,一般不至于引起中毒,可能只是轻微的不适;如果吃了第二类食物,则容易造成中毒或更多潜在危害。<br><br>只不过,有些过期食品因为有毒物质比较少,并不会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吃,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等。所以,大家尽量在保质期内吃掉食物,避免过期后“万一变坏了”的风险。<br><br>误区三: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br><br>有的人挑选食品时,不喜欢保质期长的食物。往往认为能储存长时间的食物,一定放了超多的防腐剂。<br><br>其实不完全正确。有的食物可能是天然耐储存,比如水分含量少的风干、脱水食物,以及不容易滋生细菌的食物,如蜂蜜等。<br><br>而且,现代食品企业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自身管理,通过选用微生物状态良好的原料、采用严格的操作规范流程控制,也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br> 误区四:放进冰箱,就不会坏<br><br>冰箱≠万能防腐剂。有些人以为,只要把食品放进冰箱里就不会变质。可事实并非如此。<br><br>首先,很多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范围为4℃-60℃,且不说部分冰箱冷藏温度达不到4℃以下,就算温度能达标,冰箱也不能杀灭已有微生物。<br><br>其次,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往往会发生冰晶析出、粘连等现象;而反复冷藏、生熟食物交叉放置,不但容易串味,还更易引发食物变质。<br><br>而且,有些食物不宜放进冰箱,放错了反而适得其反。比如热带水果、叶类蔬菜等。<br><br>内容来源:健康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