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午去一家饭店吃饭。</p><p class="ql-block"> 店里临窗的位置的座位还有几个,我们想找个僻静的角落,但是被服务员拦住,说让我们挨着临窗的位置坐,我们坚持自己的选择,服务员说:你们找僻静的地方可以,但里边的空调没开。我们说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饭菜味道还不错,吃到一点多的时候,服务员飘到身边,礼貌地说:“还需要点菜吗?”我们不需要。</p><p class="ql-block"> 1:50分,服务员来了,说他们两点打烊,让我们离开。我们选择离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还有八个人还在吃饭,我们以为是店里的员工呢?我们想:我们走了,员工才吃饭,好辛苦甚至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们又看了看“员工”的饭菜,吃的非常不错。</p><p class="ql-block"> 快到服务台,我们随行的问了一句:在那吃饭的人是你们的员工?服务台说:是客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有不愉快的情绪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质问服务员,“为什么撵我们走,不撵其他顾客走呢?</p><p class="ql-block"> 服务员:因为他们酒没喝完。</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们的肉还没吃完呢。</p><p class="ql-block"> 最后,工作人员给我们道歉。</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遭遇,我在反思,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机械地执行规章制度,不知变通,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损失,造成人际关系的混乱。</p><p class="ql-block"> 还有你对事物的解释(认识)直接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在此次事件中,如果我们走的时候,一直把“顾客”当员工的话,我们会因为我们吃饭结束时间晚而羞愧的,因为我们耽误了饭店工作人员的休息。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原来那八个人不是员工而是顾客,然后我们的认识立即发生改变,“凭啥先撵我们走”,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们生气了。这不正是“情绪ABC理论”中讲到的不是事情本身决定你的情绪反应,而是因为你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情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