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德育化”:你是否也犯过这种错?

启兵

<p>为明师训(006期)</p> <h2><br></h2><h2>“心理问题德育化”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将学生一些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误将心理素质某方面的偏差当作道德品质缺陷来对待,并因此对学生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span>,不仅不能帮学生解决问题,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对中小学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研究,以案例形式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阐述,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h2><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一、将表达上的偏差视为撒谎骗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往往把自己的想象和实际发生的事相混淆,因此容易出现表达不清或表述与事实不符的现象</span>,这是常见的,也是很正常的。可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没把握住这一心理活动规律,错把它当成品质问题,认为是学生故意撒谎骗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78, 32, 104);">案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学生甲心地善良,性格内向。有一次,他见地上掉了块橡皮,就顺手捡起,想还给失主,刚好打了上课铃,他就随手把橡皮放进了自己的文具盒。下课后,他又把这事忘了。一节课后,有人报告老师橡皮丢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师调查发现甲文具盒里的橡皮正是学生丢的那块。老师询问时,甲因为内向胆小,非常紧张,只是说:“我没偷,我不知道。”结果老师当众宣布:甲是个爱小偷小摸又撒谎骗人的坏孩子。还告诉家长甲的品行不好,周围的同学又作了证。家长本想问个究竟,但见“人证”“物证”俱全,也就无话可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此,老师、同学歧视这个“有问题”的学生,家长也时不时责怪他。后来这个学生真的养成了撒谎骗人的恶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得不到认可,一旦情感上受到挫折,他就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心理尚未成熟的儿童,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正确引导,他的是非观念也会模糊起来。学生甲的出发点是帮人捡东西,动机是好的,但由于年龄、性格因素和事件发生时的客观原因,没能及时归还,又没解释清楚,因而被老师谴责,并导致了长期遭受冷漠和歧视,以至于真的出现道德认知上的偏差,对其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二、将活泼好动视为调皮捣蛋</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活泼好动是儿童的特点,但由于性格差异及自控能力的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会呈现不同特点,如有的乖巧听话,有的则调皮捣蛋。出于班级纪律及管理方面的考虑,许多老师喜欢文静、守纪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好学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将一些外向型学生的活泼好动视为调皮捣蛋,或者认为他们是故意和老师过不去。这种以<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78, 32, 104);">案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学生乙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老师的提问总是对答如流。可是,他上课时总爱逗别人,影响课堂纪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位新老师接任班主任后,多次听到其他老师和同学反映他违反课堂纪律,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乙同学有多动症,总改不了调皮捣蛋的坏习惯,为了使全班同学免遭影响,我们把他隔离开,让他把课桌搬到后墙根。”并要求全班同学监督,只要乙稍有违纪言行就报告给老师,老师立即给予严肃的批评,并通知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半个学期后,乙就在家校合力“教育”下,变得沉默寡言,完全失去了活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活泼好动是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好动的孩子,思维活动程度越强,自控能力就相对差些。就像学生乙,一方面,因为他的思维活跃,所以他的接受能力强,对老师的提问经常对答如流;另一方面他自控能力差,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纪律观念淡薄,喜欢做小动作。但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无意识的行为,不存在品质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心理辅导,使其扬长避短。而案例中的这位老师采用不恰当的手段来压制学生乙,扼杀其个性,使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三、将自卑羞怯视为不尊重老师</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家庭环境差、智力开发晚、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且无特长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羞怯心理。在师生关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畏师”,即见了老师不敢抬头,不敢正视,不敢开口。这样的学生应从心理上对症下“药”,不能视为不尊重老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78, 32, 104);">案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天上课前,一位班主任把学生丙“请”到办公室,生气地对她说:“你昨天在路上遇到刘老师时为什么把头一扭、脸一转,装作没看见?刘老师经常给你辅导功课,你居然如此无礼,你马上找刘老师道歉、写检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丙想说自己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因为自己太不争气,学习太差,见了老师觉得很没面子才这样的。但因过于自卑,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始终没有勇气向班主任解释清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后来,班主任又在一次班会上以丙为例“教育”全班学生。从那以后,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更抬不起头,成了品德不好、学习又差的学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丙看到老师就回避,其实是因为自卑,并不是不尊敬老师。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使一个心理本来就不健康的孩子患上了更严重的心理疾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上三个案例,在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b style="color: rgb(255, 0, 0);">对学生的行为盲目下结论而不进行心理分析和辅导是这一类德育失误的根本原因。</b>学生甲面对质疑时无法表述事实,学生乙活泼好动,学生丙羞于见老师,都有其心理根源。老师不分析查找其心理因素并遵循儿童心理规律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只是一概视作品质不好,盲目批评甚至施加精神压力,导致学生心理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此,要搞好德育工作,减少德育工作中的失误,我们应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着眼点放在为学生终生负责上,为社会培养人才上,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搞形式化、简单化的德育,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p><p><br></p>

学生

老师

心理

好动

德育

活泼

班主任

案例

辅导

调皮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