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最大佛像高17米,最小佛像仅2厘米,这里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日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景区大门</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昙曜广场</b></p><p><b> 昙曜,北魏僧人,云冈石窟的开创者。他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气度,展开了一连串的复兴佛教的工作。在他复佛事业中,首推“云冈石窟”的营造最为辉煌。</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佛光大道</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因游览时间紧迫,所以直奔主题景区</b></p><p><br></p> <p><b> “云冈寺院”一一是建在第五、六窟前的寺院,即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所修的“石佛寺”,经后世修葺,现尚存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等。我们来时,这里正在举办“云冈石窟图片展”。</b></p> <p><b>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经东魏、北齐、隋及唐等历代官府及建国后的修葺,才形成了现在这恢宏的景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柱雕龙头</b></p> <p><b>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式样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b></p><p><b> 早期石窟:即今第16一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雄伟壮观,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b></p><p><b>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1~1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b></p><p><b> 晚期石窟:北魏迀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民间以蔓延起来,贵族、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b></p> <p><b> 第三窟一一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此处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王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睢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b></p> <p><b> 第五窟一一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内有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萨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五窟前室两侧守护神</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窟前室壁画</b></p><p><b> 360年前,为修建第5、6窟前的木结构阁楼。在楼内绘制了大面积的彩色壁画。这些壁画作品,不仅弥补了云冈石窟造像中缺乏十八罗汉像的遗憾,更能从艺术的角度增加了壁画形式的表达,丰富了云冈艺术表现。多少年来,尽管遭受到人为划痕破坏而伤痕累累,但其依旧色彩鲜艳而询丽夺目。</b></p> <p><b> 第五窟后室有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博带,通肩架裳,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b></p> <p><b> 第六窟一一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四面大龛内雕有坐佛像,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b></p> <p><b> 第六窟中墙壁几乎全部布满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颜色虽已脱落,石像已破损,但仍然展示着当年的精美与壮观,让人佩服与感叹。</b></p> <p><b> 第七窟一一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墙上,布满了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有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b></p> <p><b> 第九窟一一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型生动,动感强。</b></p><p><b> 第十窟一一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b></p> <p><b> 第十三窟一一正中端坐一尊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b></p> <p><b>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弥勒佛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b></p> <p><b> 第十八窟一一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b></p> <p><b> 第二十窟一一窟前部分:大约在辽代以前己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滿,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b></p> <p><b> 露天大佛造像富丽堂皇,面容丰满端庄,从不同角度去观赏,会看到大佛脸上一种慈悲、庄严、欢喜、入定、普救、震慑等佛相。</b></p> <p><b> 大佛背后雕满坐佛与飞天,这些飞天,可称“菩萨形飞天”,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飞天。</b></p> <p><b>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风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b></p> <p><b>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b></p> <p>:</p> <p><b> 时间过的太快了,还没来的及仔细观看,已经到了返回的时间了。虽然时间有些急促,但收获还是不小的,涨了知识,开了眼界。返回。</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谢谢各位朋友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