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地域各姓氏祖祠堂号宅第门额考证其文化内涵

隆都陈氏《棉令世家》

<p class="ql-block">  澄海有一句俗语,“南洋(指莲阳)祠堂外砂宫”。莲阳的余、李、杜、陈、林、许等各姓祠堂,共200多个。隆城张氏在当地祠堂有27个,支系迁居谷饶祠堂有65个。在澄海境内,单陈姓祖祠,据1995年至今10多年的查考,就有300多个。有祠必有堂号(一般公厅大部没有堂号),宅第门额也习惯书上郡望,它是分别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一条线索。有些居民住宅挂于门旁的灯笼,书上姓氏,以示世人,使人们一看便知其姓氏的发祥地。这些传统的历史民俗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搜集到的澄海境内各姓祖祠堂号名称及分类特点,略谈其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一、以地域命名为堂号撰联文</p><p class="ql-block">   地域观念命名为堂号,在澄海各祖祠较为普遍,如溪南十三乡陈氏二房岱美村的一支系迁居樟林,于光绪八年建起“武祖祠”,为不忘血缘祖源,堂名为“敬思堂”,联文是:颍川衍派家声远,岱美分支世泽长。樟林陈氏“瑞德堂”,光绪元年由学祥、学瑞兄弟创建,其先祖从海阳甲陇村迁来,其联文是:昔祖宗创垂,自海邑,迁澄阳,择樟埠,住塘西,燕翼宏图昌厥后;今祠宇禋祀,右莲岭,左笔架,枕仙桥,面塘陇,蛟腾凤起毓人文。从联文寻找先祖迁来地,后代子孙为不忘祖源,堂号“瑞德堂”。</p><p class="ql-block">   二、以家族甲科功名封爵立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立为堂号。如澄城陈氏沟下池祖祠堂号“世德堂”,并撰文:世受国恩九重丹诏荣三代,德传祖训亿禩簪缨萃一门。查“世德堂”世代先祖于明末清初时,第八代元勋公中举后又中进士,其弟元烈中举人,元勋公之长子邦基,次子邦奎,元烈之子邦俊,都中举人,邦俊之子守荫也中举人,一门三代共中一进士五举人,受到皇帝敕命冠带显贵。这副对联用先祖的显贵事迹为内容撰写,是一对颂祖先传祖训的有特色佳联。澄城郭氏嘉定祖祠,东湖蔡氏,东溪王氏五房祠也都用“世德堂”立堂号。澄城后巷池陈氏之二十代陈钱浩,廿一代陈高飞、陈高耀,在乾隆年间,一家父子伯侄中三进士,乾隆时礼部尚书梁国治赠送“德星昭著”四个大字挂于府第内。该族十六代虞夫,十八代子广,父子社会功德昭著入志为一门二乡贤,因此宅第称“乡贤巷”。沟下池陈氏陈元勋、陈元烈、陈邦基为一门三乡贤,十三乡杨氏杨昌时,子杨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