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分别代表精英奋斗与寒门逆袭,其成功是否有一致性?

小鹿文史观

东汉末年,王室解扭,英雄喋血,人杰四起。<br><br>试问天下英雄谁敌手?北有曹操,西有刘备。<br><br>值得一提的是:纵观古代无数枭雄,曹操与刘备的成功,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之路。<br><br><b>精英奋斗之典范:曹操</b><div><br>曹操出身望族,谯县曹氏虽不如袁氏这般庞大,但也是乡郡名宿,拥有一定政治与人脉资源。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以及一些叔伯辈,都曾在中央或地方上担任要职。<br><br>年仅二十不到,曹操便来到洛阳太学,他也因此结识袁绍、张邈、蔡讽等名士,并得到了太尉桥玄、党人何顒的高度评价,从而为日后显名打下一定基础。<br><br>凭借家世之便,曹操率先在乱世中崛起。征黄巾、讨袁术、败吕布、灭袁绍、击刘备、平关中,短短一二十年间,曹操便一统北方,立下曹魏之根基,堪称是气吞万里如虎。<br><br><b>寒门逆袭之楷模:刘备</b></div><div><br>与曹操恰好相反,刘备虽出身皇室,但史书却说他随母亲“织席贩履”,便可知刘备是典型的寒门子弟。以致于刘备上学,还是同宗叔伯接济的。<br><br>为谋取一番霸业,刘备的目标经过多次调整。少时好游侠的刘备,曾经“横行乡里”,以武勇闻名。在宦海沉浮数年,刘备不甘委身于一个小小县尉,遂改换门庭,选择来到徐州。<br><br>此时身处中原的刘备,已经意识到了名气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仁义爱民成了他的“标签”,刘备也如愿取得各地豪强依附,最终龙盘巴蜀,在益州建立起偌大的蜀汉政权。巅峰时,蜀汉气势更胜曹魏。<br><br>综上,曹操与刘备,一个是奋斗的精英,一个是逆袭的寒门。可见这两位雄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模板。按理来说,他们的道路不应有重合之处。<br><br>可从相关史料来看:刘备与曹操的成功之处,在某些方面是有一致性的。<br><br><b>01、唯才是举的用人观</b></div><div><br>纵观曹魏,堪称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反观蜀汉前期,亦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显然,曹操与刘备都善于用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br><b>其一,英雄不问出身。</b><br><br>以曹魏武将为例,有降将出身,也有寒门出身,但曹操却从不过问,只以功勋和能力判断。裴松之注引《魏书》这般评价曹操:<br><i><br>“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i></div><div><br>同样道理,刘备也善于挖掘人才。比如黄忠,这位连曹操都看走眼的名将,在归附刘备之后,于汉中之战爆发出惊人之姿。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br><br>进攻益州,“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div><div>进攻汉中,“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div><div><br><b>其二,用人何须生疑?</b><br><br>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许多枭雄都难以做到并贯彻下去。<br><br>曹操对待手下,虽多偏向于宗室子弟,但也经常放权给部将。如徐晃、张辽这样的降将,都可率大军征战一方,这便是曹操的气度所在。<br><br>刘备打下汉中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也表明其用人方面的果断力。魏延出身于刘备部曲,原本地位颇为低下,但经刘备赏拔,他立即豪气干云:<br><br><i>“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i></div><div><br>果不其然,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间,借助有利地形,数次击败曹魏名将郭淮等人的进攻。王平镇守汉中,不过遵循魏延昔日的战略,竟也保下汉中数年无恙,可见魏延的军事才能极为出色。<br><br><b>小结:</b><br><br>同样是知人善用,但笔者却认为曹操比刘备做的更要出色。<br><br>究其原因:曹操曾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的渴求,其意更在打破士族垄断;但反观刘备的用人观,在入蜀前后表现出了一定妥协性。为了取得士族集团的支持,他也曾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交给士族。<br><br><b>02、百折不挠的自信力</b></div><div><br>曹操与刘备,在崛起之路上,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br><br>荥阳之战,曹操的家底损耗一空;兖州之战,曹操与吕布相持二年多,又遭受蝗灾,甚至过上宰杀战马为食的日子;宛城之战,曹操爱将典韦、长子曹昂尽皆战死。<br><br>再加上荆州之战、汉中之战,曹操不知遭遇多少磨难。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还勇敢地对自己做出批评。<br><br>反观刘备,更是一路挫折,人生的前半段,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孙权、刘璋,都曾是刘备名义上的主公。<br><br>好在,刘备最终在蜀地完成了自己的霸业,并引得无数豪族与人才相符。关于这一点,《三国志·先主传》中提到了刘备的一个优势:<br><br><i>“(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i></div><div><br>可见刘备从小便养成的这份养气功夫,才是他能坚忍不拔创下霸业的一个重要前提。<br><br><b>03、枭雄专有的决断心</b></div><div><br>有人称曹操为奸雄,称刘备为仁君,但笔者却认为:曹操既不是奸雄,刘备也不是仁君。如果非要用一个准确词语来概括,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雄主”。<br><br>雄主,或是枭雄,都是一类人物,他们在明确自身目标的前提下,能够“不择手段”去完成它。《三国志·周瑜传》中便有很好的论述:<br><br><i>“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i></div><div><i><br>“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i></div><div><br>曹操的阳谋,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不在乎世人看法,亦不关心诸侯表态。只要朝廷法令一出,曹操便可名正言顺的出兵讨伐,从而在先天条件上立于不败之地。<br><br>刘备的阳谋,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本人用来笼络人心、收买汉臣的一道幌子而已。<br><br>倘若曹操只是奸贼,他又怎会关心民生问题,推行屯田,也要使得中原的经济生产得到恢复?<br><br>倘若刘备只是仁君,他又怎会在军费缺乏之时,以发行直百钱的方式来榨取蜀中百姓的财富?<br><br>由此可见,曹操与刘备的成功道路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的阳谋却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这便是枭雄特有的决断力。<br><br>参考文献:《三国志注》、《后汉书》、《后汉纪》<br><br>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