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用色彩定格的一个动态瞬间,它的题名为《红尘》。</p><p class="ql-block"> 欣赏者会怎样理解这部作品呢?我想因为它的形式,一定会有诸多不同的解读的。虽然这是作品的形式是现代的,但它给出“红尘”的题目却是现实的,这势必为欣赏者框出来一个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画面视觉的中心的这个模糊的“象”似乎是块石头,读过《红楼梦》的我先入为主地做了判断,它是女娲补天被弃于红尘世俗间的那块顽石。</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太武断,难道它就不是闯入地球中的一块陨石,亦或只是供欣赏者品味的一个艺术符号而已吗! </p><p class="ql-block"> 记得充吕说过,欣赏现代作品最忌讳将画面看得太实,这样会束缚人的想象力。譬如,朦胧诗,它的美就是因为它的朦胧,可以让人产生无数的想象空间,甚至超出诗人本人的创作思想。</p><p class="ql-block"> 我较为了解充吕“红尘系列”的创作过程,之所这批画作被命名为“红尘系列”,这里是有故事的。充吕说,创作最困难的时候,他想起曾写过的一首名为《不净》的小诗,小诗中,空气里漂浮不定的尘埃让他顿悟。于是,他决定在描绘自然的美好的同时,也要告诉人们自然的真相,所以“红尘系列”便这样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红尘滚滚,市声嚣嚣。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想保持他们的本洁,他们可以像林黛玉在《葬花辞》里说得那样,“质本洁来还洁去”?自然中漂浮的尘埃绵延不绝,何况社会乎!人在社会,想一尘不染,很难很难,正如充吕思索的那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谁能抗拒尘俗的欲望的诱惑,涉身自好只是相对的,不管怎么说,大环境对小环境总是起作用的,人的努力总是伴随着无奈。</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充吕96“红尘系列”画展时的感悟,面对当下艺术界的现状,更是令人困惑与无奈。作为艺术家谁能生活在无尘的世界里,谁又能纯粹地为艺术而艺术,钻进象牙塔里,不染红尘呢!当今还有梵高吗?那个为生活所迫,甚至割掉一小块耳朵,还在追求绘画的梵高!</p><p class="ql-block"> “红尘系列”中,所有的画面中都漂浮着无数的尘埃,这尘埃看上去只是一个艺术符号,但它是满含寓意的,它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摆设,它是一个思想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红尘》这部作品对于96“红尘系列”画展而言,它好似一部音乐专辑里的主打歌,它提供了一个基调,无论它的思想与形式都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我的理解,《红尘》看似形式大于思想,其实思想大于形式;欣赏者不必让思想成为枷锁,愉悦、养眼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