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冬至饭

麦子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冬格外冷,雪也来的格外早,前后已有两三场雪降落到凉州大地。</p><p class="ql-block"> 冬至快要到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记忆犹新的冬至饭,让我喜欢上冬至,更喜欢家乡的栀子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栀子面是我家乡古浪的特产。每逢过节或喜事盈门之时,家乡的人们总要特意做上栀子面盛情款待宾客。凡是吃过栀子面的人,对家乡风味的栀子饭都赞不绝囗。</p> <p class="ql-block">每年冬至前夕,妈妈用心地把面和好,再一遍一遍地揉匀,用盆子扣在案板上捂十几分钟,妈妈说那是醒面。紧接着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圆的一大张,再晾上十几分钟。妈妈开始切面了,中间横一刀,竖一刀,切成四块,再码在一起切成长方形块,撒上一层面粉,切成指头宽的面条。把面条掉转过来,再切成指甲大小的方片。撒上面粉,用手搓开在案板上。先把大片的拣在一起,说是捏栀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姐妹坐在炕上,望着妈妈捏栀子。妈妈动作很灵巧,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面片,右手拇指把面片的一对角先捏合,然后再向右或左旋捏半周即成。我们很好奇,也要捏。姐姐捏得最好看,跟妈妈捏的样子差不多;哥哥只把面片的一角折起,变成了一个小小三角形;我把面片的一对角捏好了,但不会旋捏,变成了一条小虫子;弟弟最可笑,把面片拿在手里,捣鼓半天,变成了一个小面球。剩下的小面片不用捏了。把案板端在厨房里,用一晚上的时间把栀子面冻精一点。看着一个个小小的栀子,我对妈妈佩服极了。</p><p class="ql-block">冬至这天,是我们兄弟姐妹最兴奋的时刻。凌晨五点,妈妈就开始做饭,睡梦中的我们被锅碗瓢盆的声音吵醒了。只见昏黄的煤油灯下,妈妈忙碌的身影在热气弥漫中显得模模糊糊,肉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我们爬在被窝里,双手托着小下巴,眼巴巴地瞅着火炉上的锅,瞅着妈妈灵巧的手。一种幸福感,像火炉中的火苗舔在我们的身上,暖烘烘的。</p> <p class="ql-block">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我们穿好衣服,叠好被子,胡乱洗把脸,坐在炕桌前,等着美味可口的冬至饭。妈妈先从锅里盛出一大碗,让爸爸给村上的五保户杨爷爷端过去,说这是乡俗。然后再盛一碗,让姐姐端给同院的邻居谢家。再盛一碗,让哥哥端给院外的朱家,说这也是乡俗。我和弟弟不懂这些乡俗,只瞅着锅里的饭,早已垂涎三尺了。正当我们刚端上碗时,有人敲门,先进来的是朱家婶子,双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冬至饭;后进来的是谢家嫂子,脸上洋溢着热情而灿烂的笑容。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浓浓的乡邻之情就盛放在这一碗碗冬至饭中。</p> <p class="ql-block">整个早上村子里热闹极了,门前房后听到的都是你去我家,我去你家的相互端饭,相互称赞的声音。乡亲们的不断寒暄,不停地欢声笑语,令我感到一种温馨而和谐的节日气氛,也看到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回到屋子里一看,我家的方桌上已经有好几家端来的冬至饭了。这时已分不清哪是哪家的。饭虽然有些凉了,但我们的心里却是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一家人才端起自家的冬至饭,围着小炕桌开始吃了。瞧,淡黄的豆芽儿翘着小尾巴,挤在红辣椒和绿菜之间,调皮又可爱。一小段一小段粉条儿,晶莹剔透。精心捏出来的栀子,最显眼,光亮洁白,你挤我拥,在胡萝卜丁和萝卜丁的陪伴下甜甜地欢笑着。当然,最叫我们小孩子关注的就是那些小肉丁了,虽然不太多,但它们像磁铁一样吸住了我的眼球。我夹起小肉丁,左看右看,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咽下。爸爸看到了这一幕,就把他碗里的小肉丁夹给了我。我们全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冬至饭,感觉幸福极了。这天我们几个孩子比往常多吃了一碗,小肚皮胀得跟皮球似的。</p> <p class="ql-block">冬至就是交九,天气会变得更冷,但乡亲们的心会靠得更近,我们一家人的心也贴得更紧。乡邻之情、家族之情和手足之情都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和美。</p><p class="ql-block">栀子面, 家乡的冬至饭,不但让我记忆犹新,还让我喜欢上家乡的风味习俗,爱家乡更爱我的家人!</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20.12.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