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以前我是去过山西的,太原、五台山、平遥、乔家大院,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都浏览了一圈,并没有留下太深印象。前年夏天,暑假有时间游玩,就近去趟山西运城,宰相村、鹳雀楼、普救寺、运城盐湖、关帝庙、永乐宫……小小的运城,蕴含的丰厚历史底蕴,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上、艺术上展示的惊人高度,让我深深赞叹。 </p><p><br></p> <p> 宰相村</p><p> 宰相村,听着名字就霸气,这是当地百姓对该村的俗称,因为历史上出了太多的宰相而闻名,正式的官名现在叫裴柏村。村里的裴氏宗祠还在,每年三月,各地裴姓人都会来这里还乡祭祖。村里人说,每年祭祖的时候,村里会热热闹闹搞三天活动,声势甚是浩大。</p><p> 裴姓是三晋望族,历代名人辈出,到李唐王朝达到鼎盛。裴姓在正史上有记载的600多人,出将入相的就有118个,其中裴秀、裴楷、裴度、裴休等历史名人更是妇孺皆知。</p><p> 宰相村在当地名气很大,车行到闻喜县境内,导航仪不甚灵便,停车询问当地人,无论年纪大小,都能准确给我们指引路线。裴氏宗祠的门前墙上,还有顾炎武为该村写的《裴村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可见当年此村乃名为裴村。能引来南方人顾炎武到此一游,还写下传记,又可见当年名气之大。顾炎武在《裴村记》中说:“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顾炎武记录的这些丘墓唐碑,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宗祠里还保存着谱牒世系。</p><p> 现在的裴柏村,裴姓已经不是最大姓氏了,但村民无论姓不姓裴,都以裴氏的辉煌为荣。裴氏宗祠里,不仅展览了历代裴氏先祖的名人和业绩,还专门建了展览裴氏家训的展厅。读罢长长的裴氏家训,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裴氏在历史上能如此辉煌。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的每一层递进,都体现了男儿志向,也说明了修身齐家这个基础的重要性。</p> <p>鹳雀楼</p><p>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现在已经成为牙牙学语婴幼儿的启蒙读物,名气之大何止如雷贯耳妇孺皆知。</p><p> 没有到运城的时候,我以为鹳雀楼必是一临海而建的高楼,所谓黄河入海流,应是作者在楼上观看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所感所写。及至到了运城,看到离大海几千公里之遥的鹳雀楼,在平展展的平原上突兀地孤立在黄河岸边,周围无海却伴山,不禁哑然。感慨诗人想象力之丰富,胸怀气魄之伟大。</p><p> 王之涣写鹳雀楼想象黄河入海的画面,写入诗中如此形象贴切,犹如亲临其境,还把读者带到他设置的想象中,对他的布局深信不疑,可见其写作力之强。这让我想起当年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却把洞庭湖写得磅礴壮丽、雄伟灿烂,犹如身临其境。</p><p> 鹳雀楼本是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蒲州时所建的军事建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几个时代700余年,后来在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的一场战役中被毁,史载当时的情景是:"焚楼、橹,火照城中。"据说大火烧了一个月。</p><p> 王之涣是盛唐武则天时代的人,一生仕途不顺,少有的史料表明,他多在河北一带生活。他是具体因何事到运城登鹳雀楼的不得而知,但留下了千古绝唱《登鹳雀楼》,成就了中国文学史的一桩幸事。他以边塞诗著称,又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相厚,所以能到山西运城这样的地方游览,是在情理中的。</p><p> 如今的鹳雀楼,是本世纪后在对唐代彩画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完成修建的。与王之涣所登鹳雀楼虽非一个楼,但地址、构造基本相同。所以,今天登上鹳雀楼,依然能看到黄河在平原上恣意汪洋、一泻千里的景象,也可想象她千里之后奔腾入海的磅礴气势;黄昏时分,在楼上也依然能感受白日依山尽的美丽图画。</p> <p>普救寺</p><p> 喜不喜欢看戏,读不读书,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西厢记》,知道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更知道红娘这个人物。</p><p> 普救寺在运城,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前看戏知道西厢的故事,心想那只是文人的杜撰而已。后来读了史学家陈寅恪写的《元白诗笺证稿》,方知西厢故事最初来自唐朝诗人元稹写的《莺莺传》。莺莺不一定是真名,但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元稹身上,元稹与表亲莺莺幽会,始乱终弃,留得莺莺一生怨恨。元稹之所以敢于直白其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并不为意,确实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一致。当时还是等级社会,留有明显的魏晋士族遗风,男人高攀名门望族家的女儿才是荣耀,遗弃小户人家的女儿则是正常。这与后世流传的戏剧《西厢记》是大不同的。</p><p> 后世的《西厢记》不只是书写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还以大团圆结局,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自由观,尤其捧红了丫鬟红娘这个人物,致使今日人人得知红娘,却不一定认得张生和莺莺。</p><p> 普救寺正是《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方。本是佛门净地,却发生了偷情这样的艳事,真是难以想象。到普救寺现场一看,更为吃惊。莺莺居住的地方并不在故事中所叙述的后花园,而是紧邻着佛堂大殿的一个侧院,一墙之隔,做偷鸡摸狗之苟且事,甚是大不敬。院墙外有个歪脖树,紧贴院墙生长,墙上挂一小木牌,上写“张生踰墙处”,看得我哭笑不得,附会如此,流俗尔尔。</p><p> 后花园确实是有的。从佛堂大殿出来,跨过莺莺居住的侧院,下得几十级台阶,犹如探入山涧谷底,便是寺院的后花园,有水池竹林,有亭榭小景,不甚大倒还精致。这里没有居住的房子,莺莺只能是住在上面的侧院。</p><p> 普救寺原本是个寺庙,却不以大德高僧知名,而以张生莺莺艳事留名,岂是寺庙的本意?!从元稹写《莺莺传》后,人们到这里参观访问,就不再是参禅拜佛,而是想一窥莺莺艳事,一千年来不绝如缕。叹世事变化,造化弄物,岂如人愿。</p> <p>永乐宫</p><p> 永乐宫壁画是可以和敦煌壁画媲美的中国艺术巅峰之作,让永乐宫更出名的,则是她的原址平移搬迁。</p><p>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原址在山西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龙泉村东侧,两地相距20公里许。永乐宫建于元代,当时,道教得到当局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蔚为壮观,有研究统计,元大都的道观达52宫、70观。永乐宫只是元朝宫、观的盛举之一,却以壁画名留青史。 </p><p> 永乐宫壁画为道教宣传画,目的在于揭示教义和感召人心,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几乎和元代共始终。现存壁画面积1000余平方米。这些壁画,满布在三座大殿内,即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尤以三清殿内的《朝元图》闻名。《朝元图》分布在三清殿内的西、北、东三壁上,四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看上去壮观震撼、摄人心魄。壁画表现的是玉皇大帝和紫薇大帝率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p><p> 西壁是整个《朝元图》中最精彩的部分。画面以东王公、西王母夫妇为中心,西王母端坐椅中,仪态端庄,表情亲和。西王母的着装,对历史有研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颇具宋朝风格,尤其凤冠品服形制完全是宋朝皇后的样式。由此可以看出,壁画绘制的时间离宋朝并不远。她面前身着蓝袍的仙人,据说是太乙真人,头微微低下、脸略微侧过,双手持笏,似有要事启奏。太乙真人身后有两位天神在作交谈状,一位眉宇间显出焦虑、心事重重之态,另一位则安然处之,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态。西王母、太乙真人、两位天神,是这组《朝元图》中最为精彩的亮点。其余近三百身群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相同,画面却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的身份、性格。有的肃穆,有的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形态各异,生动感人。而人物的袍服、衣带的线条,均是神来之笔,营造出迎风飞动的轻灵韵致,加强了中国人理想中的仙人动感。这种画法承继了唐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传统,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朝元图》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所形成的巨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壁画艺术悠久的发展历史。</p><p> 如此造诣高超的艺术精品,在1959年面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不得不搬迁的问题。但如何完好保存这些国之瑰宝,不让搬迁对壁画造成伤害,让专家们煞费心思。经过缜密研究,最终确定了搬迁方案。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在搬迁过程中,共锯出550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他构件,逐步运到新址,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复杂繁琐的工程,历经五年终告完成。</p><p> 现在,走进永乐宫新址,如果工作人员不告诉你搬迁的历史,你是看不出来这些壁画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搬迁过程的。真心感谢这些搬迁的专家和能工巧匠,他们让永乐宫壁画一比一完美再现在新址,为历史为子孙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份最珍贵的遗产。</p><p> 永乐宫除了这些精美的壁画,建筑艺术之高超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此外,这里的吕洞宾寺庙、吕氏宗祠、古魏国都城城墙遗址等,都是值得游览的古迹。</p> <p> 运城的盐池和关帝庙,都与关羽的出生和成神有关。关羽出生在此地,死后因守护盐池、保护了北宋的经济命脉而被宋朝皇帝封为神,此后,这里的关帝庙被历代朝廷关注封赏,“文革”也有幸躲过一劫,因而古建筑群保护完好,精美程度和形制规格之高,都值得到此一游。遗憾的是,这里不远处就是风陵渡,因时间关系没有游览到。下次一定去,亲身体验一下风陵渡的历史沧桑和铁马浪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