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往事(3)——昌黎汇文中学回忆录

耐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我复学之后被编入了初一二班,班主任是周洪涛老师,他教我们外语,长的个子高大,身材魁梧,据说他体育特别好。他不是正式老师,算是代课老师吧!他也是昌黎一中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在年级是拔尖的,本来有希望考入一个好大学,但是因为他有直系亲属在台湾,高考政审不合格,档案上注明不予录取字样,这自然就把他打入另册,意味着他的求学前途到此终结。学校李书记爱惜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让他来校当一名代课教师,工资只有30元钱,但总算有了一个临时职业。学校对他并没有另眼看待,视之与正式教师同样看待,只是在工资、身份上有区别。这样周老师对李书记自然感恩戴德,表现了对李书记的一片忠心。他工作起来像一个拼命三郎一般,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晚上在办公楼中备课经常熬到深夜也不感觉有一丝劳累。他写有一手好字,字写得有棱有角,独具特色,先不说他课讲得如何,单是他的板书就足以让学生听课时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他说话虽然有点大舌头,但他的外语课确实讲得异常出色。刚刚上课的一两分钟你就被他引导到外语授课的特殊语境之中,他围绕教学重点都能进行深入的挖掘,深入浅出的化解了许多教学难点和疑点。他授课的时间十分精当,总能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练,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从不留下不懂的问题还得让你在课下耗费大量的时间。每堂课结束,他都要搞一个课本剧让学生排演,学生完全置身于外语的语言环境下,仿佛我们已经步入了异国他乡,领略他国的风土人情。这种教学方式使我们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了许多外语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口语能力,增强了我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他还不时地教我们唱俄语歌曲,我本身缺乏音乐天赋,歌也唱的不是很好,但是有一首俄文歌曲喀秋莎,还是记忆犹新,到若干年后还记得同学们合唱喀秋莎的动人场景。周老师还有其他老师没有的优势,就是在他辅导自习的时候,不但能辅导俄语,而且能辅导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据说他在一中工作期间,俄语数学物理体育都教过,而且无论教哪个学科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于他的教学,似乎他在班主任工作上并不是得心应手。那时的初一二班班风似乎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班容量过大,有58人,那时标准班容量应该是40人,另外班内还进了一个姓王的高干子弟,这个学生特别调皮,打架成风,班内有半数以上学生受过他的威胁。他藏有一把刀子,一次他威胁我的同桌,把刀子竟然扎在了他的课桌上。后来我们班一个农村的学生叫杨惠才不买他的帐。当他受到同样的威胁时竟然一拳把这个王姓学生打倒在地拳打脚踢,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虽然他嘴上说要报复这位同学,但是他还是被杨惠才同学打怕了,一直到他违反校纪受到劝退离校的处分,也没敢去惹这位同学。同学们都感到是杨惠才同学为大家出了一口恶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师上学时就处过一个女朋友,这个女生长得特别漂亮,学习也很好,就是家境比较贫寒,虽然考上了外语学院,却交不起学费,那时周老师已经是代课教师,每个月他都把自己的工资结余寄给他的女朋友,五年的学费都是周老师替她交的。后来这个女生大学毕业了,因为学习成绩好学校让她留校任教,但是她执意要回到家乡与周老师完婚。记得那时周老师还每天和他的女朋友学习英语,我们同学都认为他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佳偶。可惜好景不长,后来他的这位女朋友不幸得了血癌,虽然经过多方求医救治,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终于驾鹤西去,成为周老师一生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二时周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他改教两个女生班,我们都因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老师而感到莫名的失望。接他课的是李爱珍老师,这位女老师据说大学学的是英语,因为中苏友好,学校各班开的都是俄语课,她就改行教了俄语,记得她上第一堂课时,起立后同学们集体向老师问好,同学们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учитель.她就微笑着说:Я не учитель, я учительница.一句话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后来我们知道这位李老师的丈夫是县政府的马县长,他们一家就住在八院很狭窄的老房子里,平时和老师同学见面拉家常,一点架子也没有。我们见到他的儿子马占就逗他说外语。那时马占年龄很小,你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外语真的说的很溜。同学们也感受到无限的欢乐。至今还怀念那时师生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很可惜,这位李老师也没有教我们多长时间,又换了一个叫李子昌的老师。教课没到半个月又换了一个姓程的老师,这位老师年龄比较大,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似乎普遍不高。他和周老师同头教初二,自然没有周老师的教学效果好,可能是自尊心作怪吧!他担心平时考试成绩和周老师相差太远,在考试时做翻译题目时他就说,我给你们提示一下,老师怕你们糊涂。然后就把俄文答案读给我们。我不知道同学们怎么想,反正我由此对这个老教师有了一定的看法,认为这确实有点误人子弟。好在那时的俄语不是中考科目,否则这门课不知道会给我们拉多少分。那时教我们生物的是一位叫刘耀华的老教师,我很喜欢听他的课,他讲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总会把一些当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的最新科技成果讲给我们。可是他不太会组织教学,管不住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后进生捣乱,使他的讲课不能顺利进行,有时他气得夹起教案就走,还要班长代表同学们道歉后,他才能回来讲课。在初二下学期时他就负责指导高三同学复习了。不知道同学们怎么想,反正我是特别喜欢这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刘老师。记得教我们地理的是梁凤举老师,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各国地理概况时她总能穿插一些地理风土人情,像是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次世界旅游。他听说我和刘振东想更多的了解地理知识,还特别给我和刘振东每人一本地图绘本。使我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初一时教我们语文的是刘素兰老师,她梳着两条大辫子,看起来精明干练,教课幽默风趣语调张弛有致,像有一根红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就是不怎么课外复习,也能凭着课堂的记忆,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她还注重当堂学习当堂训练当堂消化。感觉上她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她就被调走了,接替他的是邓启光老师,第一堂课好像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太好的印象。他的字写的不好,感觉也就是小学生水平。后来听了几节课后感觉这位邓老师肚子里还是有干货,看出他学识很渊博。我们就逐步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不知是谁说的,说他高中是在秦皇岛一中毕业,在校时就是文科才子,作文竞赛在秦皇岛市获第一名,作品还入选全国中学生作文选集。我们就对这位青年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的语文教学尝试启发式教学法,每讲一篇新的课文之前,邓老师都布置我们预习,在讲课之初像划分段落归纳主题思想这些程序化的内容他都是让我们自行完成,有不同观点时他会启发我们讨论,最后他都是对我们的观点做出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尝到了自学语文的乐趣。而余下的时间他会抓住文章写作的特点和优点,启发我们对文章深入挖掘,探索其中的奥秘。每学习一篇或两篇文章后他会结合我们的作文讲解写作文章的窍门和方法,总会使同学们顿开茅塞,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记得有一次他就以我的一篇写景作文为例,讲述了文章的前后照应。其实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我的作文并不是前后照应的很好,只是他增加了几个字和个别段落就起到了妙笔生花的作用,使整篇文稿一气呵成。在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的语文水平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写作文他主张我们写自己经历的生活,引导我们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多多观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他说,你们还年轻,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虚构,因为那样会影响你们敏锐观察生活的能力。有一天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就是写作是不是一定要打草稿,他在作文课上做了解答。他说,其实文无定法,就是大文豪写作也不一样。据说巴金先生写作从来不打草稿,都是经过一番构思之后,落笔就是一气呵成。听了他的讲述我增加了写作的自信,因为我写作文就从来不打草稿,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这种写作习惯。好在现在是在电脑上打键盘了,有错误改起来比过去方便多了。我知道邓老师写东西是非常认真的,他的文稿有时都要修改六遍七遍,在这方面我是自愧不如。他还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你随时能感受到他对你人格上的尊重。我从来没见过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个学生,有时我到他的办公室,进门后刚一见面他就搭上了你的肩膀,让你坐在他的面前,马上就使你感觉到莫大的安慰。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倾诉,把他看做自己的人生导师。他没有什么架子,课外活动后大扫除时他和学生一起干活,一次推垃圾他带头拉起了小车,当上了驾辕人。每周六的班会同学们都翘首以盼他的总结讲话,虽然讲话不长他总会把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点滴事迹囊括的一丝不漏。一次班会,我想我这个平时干什么都不显山露水的同学,他不会表扬我吧!结果他却从我给学校广播站投稿最多这一点上看到了我的一点红。班会后同学们各个都感受到老师的欣赏和理解,从而明确自己下一周前进的方向。每周一的早自习前他都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用八九个字概括下一周同学们应该关注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言简意赅,振聋发聩,似乎是奏响了新的一周的进军号。尽管许多年过去了,我对他仍然不能忘怀,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初三,代数几何语文等学科老师的配备明显加强,除了齐老师的代数课,几何课由郑翠屏老师担任,她留着齐肩的短发,个子不高,长着双眼皮大眼睛,看起来精明干练,对同学们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她讲课重点突出,赋予启发性,她画圆不用圆规,用一根线头上夹着个粉笔,转一个圈,比用圆规画的还圆。她讲起平面几何的证明题,三言两语就启发了你的证明题的思路。关键是她的授课像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你的思维,想走思也不可能。我不知道她用什么方法调动同学解题的积极性,我竟然把课本和复习提纲上的题目,从头到尾做了一遍,俗话说熟能生巧,中考时我几何题答了个满分。证明了她教学的能力和业绩。进入初三很长一段时间是赵玉洧老师教我们语文,在那个禁锢的年代里,赵老师烫了发,穿着也比较时髦,她的长相很像电影明星张瑞芳,她来上课我们都想多看她几眼。她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听她的课,如沐春风,她说的每句话都能滋润你的心田,听课的效果事半功倍。好多语文知识点都能当堂掌握。她的作文讲评课更是一绝,每堂作文讲评课她都事先精批细改一两篇优秀作文正面讲评作文怎样构思,怎样写作,在分析优秀范文写作特点的同时,指导同学们写作技巧。我感觉在对虚构的看法上他和邓老师有所不同。她强调写作上注意生活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艺术的真实。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对生活的描摹,都有作者的加工和提练。学期末临近新年我专门给赵老师送了一个贵妃醉酒的贺年卡,赵老师很高兴,她说,你送的这个大美人我喜欢。韩助华,没想到你温文尔雅的样子,还真的很会挑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考的考场就设在一中,每个学科我答题都是顺风顺水,考完后我觉得信心满满。妈妈问我考的怎么样,我只是笑眯眯的,没有表示什么。妈妈和我校的刘校长很熟,大街上他见到妈妈,开始还装作很严肃的样子,后来看妈妈急不可待的样子就说,心放肚子吧!你儿子考上了,考的还不错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我还是十分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虽然那时我国的经济还不是十分发达,国家刚刚摆脱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但是整个社会的风气还是不错的,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比较高,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相对比较好。学校的学习生活不是十分紧张,负担也不是太重。学生可以学的生动、活泼、主动,这在当下的中国似乎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 <p>韩助华初中一二年级上课的教室,西面的教室是初一二班</p> <p>1958年6月17日在在外操场李植棠校长等领导和老师与同学们合影</p> <p>韩助华所在初三二班毕业照</p> <p>六四届初三四班同学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邓启光老师2002年摄影</p> <p>齐允武老师</p> <p class="ql-block">郑翠屏老师</p> <p>李爱珍老师</p> <p class="ql-block">1961年初一二班韩助华</p> <p>六四届初三一班马有成同学</p> <p>六四届初三三班白文茜同学毕业证书</p> <p>六五届校友李仲友初中毕业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