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读农耕节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春来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悟四时之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经典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罗如月老师。 </p> 知节气 <p class="ql-block">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p> 第一讲 知诗人 <p class="ql-block">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shì)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shì)“文”,故世称王文公。 </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p><p class="ql-block">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p> 第二讲 明诗意 <p class="ql-block">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题目“元日”本意为吉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元日还有很多别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等等。但古人只有农历,没有阴历,所以正月初一最准确。</p><p class="ql-block">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p><p class="ql-block">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p><p class="ql-block">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p> 第三讲 悟诗情 <p class="ql-block">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身为宰相在任期间,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写了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展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p><p class="ql-block">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p><p class="ql-block">《元日》这首小诗,不仅让我们知晓了千年之前中华大地的新年民俗,更从这欢庆新春的民俗中领悟着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第四讲 品诗韵 <p class="ql-block">《元日》这首古诗是描写古时民间过春节的欢乐喜庆情景的一首名诗,诗人仅用了28个字,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就把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与民同乐”的高兴劲。</p><p class="ql-block">诗中的“春风送暖”,刚入新年便春风送暖,暗喻新政颁布、万象更新。诗的后两句更是描绘广大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对着“曈曈”的朝阳,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换旧符”即新法的颁布实施。最后一句的“总把”二字,突出了当时群众对新法的拥护,表明了诗人对新政必胜的信念,也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的力量的哲理,传达诗人“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图文 | 罗如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 | 李 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初审 | 姬盼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终审 | 权少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