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墟,倾听从前的故事

葛村人

2020年9月,我与朋友来到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在那里参观了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的殷墟博物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听到了与殷墟有关的传奇故事。 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更迭,都城无数,但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就是殷墟。<br><br>“殷墟”这个词的第一释义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商王朝的存在年代是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前后共有500多年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商朝是第2个朝代,又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这个朝代先后有31位商王,其都城曾经数度迁徙。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这就是发生于3300多年前的“盘庚迁殷”。从盘庚到帝辛,商朝在殷建都达273年。“殷墟”一词的另一释义是“殷纣身死,国都为墟”。商朝的末代帝王“帝辛”,也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暴君“纣”,于公元前1046年,在这里为周武王所灭。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br> 说到殷墟,人们首先想到是甲骨文。关于甲骨文,有许多传奇故事。<div><br></div><div>1899年,一个叫做王懿荣的国子监祭酒,因身染疾病服药。药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那“龙骨”上刻着有类似文字的东西。王懿荣同时也是一位金石学家,他研究之后,认定这是一种远古的文字。他于是着手收购甲骨,并追根溯源,发现这东西出自河南安阳。王懿荣与“龙骨”的偶遇,开启了“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传奇。</div><div><br></div><div>而此前,这些“龙骨”被当地人用于治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挖掘“龙骨”出售已成为一项谋生手段。谁也说不清,在上千年岁月中,到底有多少珍贵的甲骨被磨成粉,当做中药吃进肚子。后来的研究者都痛心疾首地说这是“人吞商史”。其实,在中国,曾被当做“龙骨”用于治病的还不只是甲骨,还有周口店的猿人遗骨,当然可能还有其它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宝贝。这些事,现在说来,让人痛惜不已;可在当时,又无可奈何。<br><br>关于王懿荣,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倾心于甲骨文研究的王懿荣被慈禧太后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壮烈殉国。他的好友刘鹗,对,就是那个写了《老残游记》的刘鹗继承他的事业,将王懿荣所发现和自己所收藏的甲骨整理编选,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专著《铁云藏龟》,收入甲骨1058片。<br></div> 关于甲骨文的传奇与悲壮还有许多。抗战时期,为保护“国宝”甲骨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众人等,历尽千辛万苦,把20000余片甲骨从北京迁往云南昆明。为了安全,一路上,他们把这些国宝装在了几口大楠木棺椁中。到达昆明龙头村后,又将棺椁下葬到荒凉之处,并修好“坟茔”。靠着如此特别的方式,使这些国宝得以度过了那段烽火岁月。<br><br>在100多年历史中,更有诸多学者殚精竭虑地苦心研究。识别、分析推论、破译……努力走进数千年前的文字秘宫。在殷墟先后出土的有字的甲骨约15万片,上面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据说至今能够识别的单字仅有1500个左右。<br><div><br></div><div>这是展厅中王懿荣照片及“甲骨四堂” 的照片, “甲骨四堂”是指 中国 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br></div> 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汉字的鼻祖。另外,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大大提前到了商朝。<div><br></div><div>从内容上看,甲骨文本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幸好当时有此讲究,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一珍宝,留下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它的基本形式、造字方法,甚至基本语法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字的发展。</div> 同时,人们对甲骨文的追溯,让一个已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的都城重见天日。这又带出了许多故事。<br><br>1928年10月,一支考古队来到了安阳,开始正式的考古发掘。到1937年,共进行了15次发掘。不知道那些考古学家们当时的预期是什么?但可以想象,在安阳发现中国商朝的都城遗址,这肯定是一个惊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殷墟的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有重大发现。殷墟成为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直到现在,殷墟遗址的发掘还在进行中。在殷墟博物馆,目前就还搭有发掘工棚。 <h5>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工作人员合影</h5> <h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殷墟发掘人员合影</h5> <h5>之前的发掘现场</h5> <h5>现在的发掘现场</h5> 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的殷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平民坟墓和祭祀坑;大量的建筑基址,包括宫殿的、宗庙的、普通居所、作坊的;此外还有道路、防御设施遗存等等。 在殷墟博物馆参观,那真的是开眼界。在许多地方的博物馆,有几百年历史的文物就已经很宝贝了。而在殷墟的绝大部分展厅里,讲解员会很自豪地告诉你,这个展厅的展品都是原件。原件,那就是来自几干年前的文物呀。<br> 殷墟出土文物除了甲骨之外,有大量的陶器、铜器、玉器,以及石器、骨器、角器、蚌器、象牙器等等。从用途上看,有日用器皿、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还有装饰品、艺术品等。有意思的是其中用作货币的贝壳,居然来自遥远的福建、广东。也对,用当地产的贝壳做货币,那就乱套了。同样来自远方的还有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只是,在那样一个蛮荒时代,人们如何知道哪里有什么东西,又如何从千万里之外把它们运到安阳的?也很有意思的是,殷墟出土文物中与酒相关的器具甚多,酒樽、酒怀,不一而足。可见当时的人们,主要是贵族们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有足够的余粮用于酿酒,有足够的闲心对酒当歌。 <h5>殷墟出土的来自新疆的和田 玉</h5> <h5>殷墟出土的来自 广东 、 福建 的用作货币的贝壳</h5> 面对殷墟博物馆中那些琳琅满目的珍品,如同在仰韶文化博物馆时一样,我再度怀疑岁月的力量。因为许多产生于数千年前的物件放到今天,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观赏价值,真的仍然算得上是精品。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其精美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截陶制的三通的排水管,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排水管几乎一样。由此可以想见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代的经济发展,社会繁华。 殷墟博物馆中的展品,相当部分出自挖掘出来的两个大墓,女将军妇好之墓和大将军亚丁之墓。<br><br>妇好墓于发掘于1976年,是殷墟唯一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更重要的是出土随葬品中有468件青铜器,其中有近200件刻有铭文,其中又有109件的铭文中出现有“妇好”或“好”字样。这些铭文,让“妇好”成为了少有的,甚至也许是仅有的生活在几千年前却有清晰的故事流传下来的的人物。人们因此知道,在久远的商代,曾经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原是商朝属国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出身高贵,见识渊博。后来,这女子嫁给了商王武丁,多次辅助商王抵御外敌,曾带领上万士兵击退印欧原始蛮人的入侵。在她的墓中,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最大的一件重达9公斤。当然这些大铜钺并非实战兵器,而是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同时,她的殉葬品中又有许多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饰品,有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可见这位神勇的女将军,又是一位有情调会生活的小女子。<br><br><div>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她参与了武丁盛世的打造,于30多岁时去世。从墓中出现的祭礼痕迹,可以看出她去世后,周王武丁还经常祭拜。她的儿子为了纪念母亲所铸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达 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青铜器。此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规定不得出国展览。<br></div> <h5>妇好墓出土的饰品</h5> <h5>妇好三连甗。一次用火,可以同时蒸煮三个锅</h5> <h5>“后母戊 大方 鼎”,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青铜器 </h5> <h5>殷墟博物苑的镇馆之宝“司母辛鼎”,比“后母戊鼎”小了一号</h5> “亚长”墓发现于2000年12月。该墓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随葬品丰富。墓主人身上有伤痕,还少了一支右手。为保逝者的“齐全”,下葬之人就给他制作了一个金属的假手。人们根据这个,同时根据墓中的殉葬品,推断墓的主人“亚长”是一位武将。他的遗骸呈脸朝下的卧状,根据当时的葬制,由此又推断出他是牺牲于战场的武将。从墓的规模看,亚长显然是作为为国捐躯的大英雄而隆重下葬的。 在21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界联合选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位于安阳的殷墟遗址位列榜首,远超当时非常热门的兵马俑和敦煌。有评价说殷墟遗址是整个东亚最为重要的考古遗址,殷墟遗址的发现对于整个的中华文明都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虽然一直在说商朝是存在的,但是除了书本的记载,没有任何的证据。殷墟遗址的出现证明了商代的确存在过。殷墟,以实物印证了中华三千多年的文明。<br><br>回望从前,向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殷墟文物苑,参观商朝都城遗存,观赏穿越几千年岁月而来的文物,倾听那些来自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几千年前的故事,更是特别有意思。<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