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公交,游太原 (40)窦大夫祠 裂石寒泉

高山雪松

带上敬老卡,乘坐公交车,避开早高峰,潇洒走一回!游览太原周边景点,到自己心怡的景点去!到还没有去过的地方去!<br>时间2020年12月17日<br>行程:上兰村 窦大夫祠 裂石寒泉<br>时间:半天<br>方式:结伴自由行<br>食宿 : 当天返回.<br>交通:太原市胜利桥东乘坐15路.835路上兰村站下车。可刷老年卡<br>门票:文中见图。60岁以上凭身份证或敬老卡免票进入<div>上兰村站下车后,直行到中北大学大门左转5分钟即到。<br></div> <div><br></div>窦大夫祠的创建年代已无处追寻,唐末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李频在《留烈石》一诗中写道:游访曾经驻马看,窦氏遗像在林峦。因此,其最晚应建于唐代。宋代时,汾河涨溢,乡民在此祈求,屡获感应,因而追封窦大夫为英济候。但祠堂最终还是毁于水患,元代至正三年(1085)遂北移重建于此。窦大夫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窦大夫祠对面便是太原母亲河汾河 窦大夫祠前古戏台—“乐楼”。这里可观赏烈石口汾水的旖旎风光。是自行车爱好者的每天打卡之地。 太原母亲河汾河,冲出裂石口流向太原盆地。这里是汾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div>据说亿万年前,裂石山和土堂山(二龙山)相连为一体,汾水从烈石山后的沟壑流过,裂石山后至今还留着深厚的河卵石沙层。后因地壳变动,山石断裂,形成裂石峡口,汾水才由此改道南下。</div><div>据“英济候感应记”碑记载,裂石山名的来历:“取山石分裂,水从中出而名焉。<br></div>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西北20公里处的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窦抽所建。窦,字鸣犊,曾在狼孟(今阳曲黄寨)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因仰慕窦,曾驾车来访。可惜车到娘子关,听说窦被赵简子所杀,孔子在遗憾中驱车而去。宋代时,宋神宗加封窦为英济侯,所以窦祠也称英济祠。本地俗称裂石庙。 <div>窦大夫祠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div> 窦大夫祠是太原市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窦大夫祠大门不开,从这里进入窦大夫祠。 导游图 窦大夫祠巍峨壮观,祠内古柏苍翠。祠庙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div><br></div> <div>窦大夫祠的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大殿内窦大夫塑像端坐中央。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是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有宋金时期风格,结构简炼而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div> 祠内有许多侧柏,枝干粗壮,翠柏古祠交相辉映, 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 窦大夫祠献殿原悬有三大名匠匾额,分别为“泽被蒼生”、“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整妥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烈石寒泉在,巍崖峭壁裁。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div><br></div>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 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层层叠叠的斗拱组成天上宫殿般的木阵,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可谓巧夺天工。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 <div>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厦两头造,建筑面积303.38平方米,<br></div> 窦大夫塑像端坐大殿中央。窦大夫像的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被称为窦祠八景之一,即“神龛梧桐”。我几十年前曾经摸过多次! 殿内供奉窦犨塑像。檐下斗拱五铺作,柱头略有卷杀,明间辟板门,次、稍间置破子棂窗;正中供窦大夫坐像一尊,美髯长须,风度翩翩,神态自若。两旁略显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入大殿祭拜。<br> 明间辟板门 祠内八景之一“鼓楼石柱”。鼓楼的四根柱子是石柱,而东侧钟楼小亭的柱子则为木柱。 窦大夫祠山门西侧鼓楼下的石窑洞,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之所,傅山先生在明崇祯十至十五年间居读于此,室前有老杏树一株,其状若虹,故名“虹巢”。<br>曾经作诗:兰村杏花白,烈石桃花萏。 虹巢导游词 窦大夫祠内八景之一,透灵神碑 历代都留有碑纪。 走进庙宇中,看一看碑铭的往昔古事 1959年7月国学大师郭沫若专程来窦大夫祠,烈石寒泉游览。作五言诗。<b>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烈石寒泉在,巍崖峭壁裁。</b> 详情见图 详情见图 详情见图 <div>详情见图<br></div><div><br></div> 保宁寺 保宁寺 保宁寺 关公 周仓 关平 详见图 保宁寺观音殿 观音殿 去观音殿由此而上。 赵戴文公馆,外形为中式建筑,内部为欧式装修。 赵戴文公馆念佛堂 详见图 详见图 公馆内建有花园 花园中有赵戴文墓。<div>赵戴文,生于1867年,山西五台人,同盟会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也是阎锡山的老师,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赵戴文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1948年迁葬于此。</div> 赵戴文公馆内民国建筑 水塔 裂石寒泉一路之隔---汾河 汾河电灌站的进水渠 <div>裂石寒泉北有龙王庙,刻有“灵泉”二字,相传是宋崇宁元年以瘦金体见长的宋徽宗赵佶御书,另外还有对联一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有一石雕龙头,口吐泉水。潭水清澈见底,冰冷刺骨。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根据前人记载,当年的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得烈石寒泉,势始汹涌。傅山一生多次经停于此,赏泉吟诗。<br></div>今天烈石依旧,龙头无水,寒泉干沽。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已干涸数拾年的泉面,回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宋徽宗所题“灵泉”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80年代,在寒泉的拍摄照片。片中左边是太原造纸厂的水泵房,右侧便是宋徽宗所题“灵泉”的龙王庙。<div>1934年建厂的太原造纸厂,寒泉是纸厂生产,生活的水源地。也是上兰村生活用水水源地。70年代,寒泉水量越来越小,纸厂开始在厂内打深井,维持生产用水。80年代初深井水量也越来越小,作为用水大户的纸厂只好使用自来水。致使生产成本急剧上升。<div><br></div></div> 从上图,局部放大的模糊照片中,依旧可以看到寒泉还有水!数根大口径钢管插入寒泉水中,正在抽水作业。 太原造纸厂原水泵房。 <div>上世纪50年代,裂石寒泉随处可见泉水涌溢,景色壮观,令人神往,泉水冬暖夏凉,甘甜清爽。冬季泉水周围一片冰天雪地,池中泉水却热气腾腾,人进入水中也不觉寒冷。盛夏烈曰当空,热气逼人,泉水则冷若冰霜,人在水中不得久留。由于水温一年四季不变,所以冬暖夏凉,因此得名″寒泉″为太原八景之首。<br></div><div>据有关资料介绍,兰村裂石寒泉50年代初出水流量为3.99m3/秒——4.05m3/秒。1957年太原自来水厂在寒泉,汾河对面建厂,凿井25眼。初期日采水12万立米,最高达27万立米。尽管这样,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太原这个严重缺水城市的生活生产需求。1986年水厂又修建数口1米口径的深井,投产后,产水能力达35万m3/日。1988年寒泉彻底断流!据说泉口水位已下降到泉口30米处。值得讽刺的是,1995年后水厂产能逐渐下降2007年为12.5万m3/日。产能又回到建厂初期。</div><div>由此可见,<b>裂石寒泉断流是地下水过度开采所致!</b></div><div>地下水过度开采,使得太原盆地形成一个巨大漏斗,为可能的地质灾害埋下隐患。<br></div> 图中白色楼房为电灌站,为上兰村以东部分村庄提供灌溉用水。<div>2013年太原市政府批准了太原市兰村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希望市政府坚决执行水源地保护。继续扩大呼延村水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关井压采,杜绝开凿新井。</div> <div><br></div>干涸的泉面。寒泉干涸,胜景不再。愿裂石寒泉不要成为遗址!愿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寒泉曾经的模样!愿太原著名的古八景之首的“烈石寒泉”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