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回乡偶书》(七绝)</p><p> 青青草</p><p>羁旅他乡今日还,</p><p>推门噎语泪潸然。</p><p>雁来雁往难捎梦,</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冷暖人间迓酒谈。</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泰來县。1963年在家乡泰来念完中、小学后,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1968年我于哈医大毕业后分配到鹤岗煤矿做医生工作。十二年后,1980年我调回家乡泰来县人民医院。七年后1987年我又离开家乡调往辽宁葫芦岛。从此故乡又一次变成他乡……。</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194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解放前,我父亲念过私塾,建国前參加革命,一辈子从事人民教师工作,奋斗一生 ,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享受离休干部待遇。</span></p> <p>泰来县是黑龙江省西部隶属于齐齐哈尔的一个小县城。位于黒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交汇之处。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流经泰来等地向东汇入松花江。泰来县为松嫩平原地貌,黑土地,草原,江河湖泊,芦苇,湿地,农业,鱼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水稻,花生,绿豆等品质优良闻名遐迩。素有鸡鸣三省鱼米之乡的美誉。</p> <p>小县城城东有一張标志性的名片,即泰湖国家湿地公园。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名由国家级领导周铁农先生题字。泰湖湿地公园占地面积大约1365公顷。蓝天白云,湖清草绿,鱼虾繁多,水鸟成群…,十里长堤,绿树垂荫,湖城相依,是一个不出城就可以观光的美丽景区。每年夏季都有许多游客与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p> <p>每年夏季,一湖碧水,十里芦花,莆草青青,鱼跃清波,野花五颜六色,清香扑面,候鸟飞落……,丹顶鹤 ,白鹳 ,白琵鷺,花脸鸭,赤麻鸭(俗称野鸭)等几十种水鸟不期而至,前来旅居,栖息,繁衍…。一片生机盎然。</p> <p>早晨,小城醒来,静静的黎明,一轮朝日宛如一位妙龄少女 ,从东方露出红红的微笑,面对如镜的平湖,梳洗打扮,倒影靓丽 迷人, 美不胜收。人们用手机抢拍。</p><p><br></p> <p>我在外地工作,每次回老家探亲时,我几乎天天都要到泰湖公园走一走。夏日天刚亮,堤坝围成的荷花池塘,一池河花,满目洁艳,微风飘香。水中一条条兴奋的小鱼儿,接连跃出水面,噗哧儿噗哧儿的水花声,荡起一环环清波涟漪…,小鱼们似乎与广场的人们一起pk晨练跳舞…。</p> <p>近景湖面,常常见到从绿色茂密的芦苇荡里,大野鸭妈妈带领一群小野鸭,大摇大摆地游出来。“呱呱”…小野鸭稚嫩的叫声,好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互相提醒着谁也不要掉队。可领队的鸭妈妈一点都不含糊,呵护自己可愛的孩子 …。它们毫不怕人,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p><p>清晨,泰湖公园的广场随着伴奏的音乐声,晨练者们打拳舞剑,身影翩翩,提升小城的温馨和祥和。</p><p><br></p> <p>.</p> <p>三十多年前的泰湖称东碱泡子,是原始状态的自然湖泊。湿地称东大甸子,盛产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由于湖水含碱量高,人们常常在湿地上扫碱花,回去熬制成坨,可工业和食用。</p><p>原来这里没有现在这样美丽的园林景观,这些都是后来修建而成。但那时,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湖光粼粼 ,蓝天白云,水鸟飞鸣…,原生态的风光美得纯朴自然。</p><p>当时我还很年轻,夏天常领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到泰湖郊游,消暑游泳,打水仗嬉戏,水花飞溅着笑声…,一家人快乐无比。</p><p>由于原来的湖水含碱量高,鱼虾多喂鸭鹅。后来,兴修水利,引入嫩江江水,水质得以质的改善。加之 ,仿古式的园林建设,从此,泰湖湿地便成为莺飞草长,鱼肥水美,旅游休闲的宝地。</p> <p>冬季的泰湖,十里芦苇荡变成了金黄色。念初中时,家已从乡下乌拉村搬到泰来县街里 ,家里断柴。我和二弟迎着寒冷的北风,在泰湖的冰面上用镰刀割芦苇 ,背回家当烧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昔日的荒野,还是今天的风景区,泰湖都是小城人永远依恋的母亲湖。</p> <p>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随父亲工作的调动,我家从县八区大克利村(区政府所在地),搬到离县城大约三十华里的县八区于家围子村(联兴村)。父亲是村小学教师兼负责人。母亲家务兼村妇女主任。因父亲是编制内的教师,所以由政府安排了一间半土坯房,几亩口粮地,过着纯朴的农村生活。离我家五华里左右有一条小河叫上河湾,父亲星期天常领我去钓鱼。所以,长大后,我也一直喜欢钓鱼。</p><p>《农村小景》</p><p>垂钓小河听蛙鸣,</p><p>风光养眼绿葱葱。</p><p>天云树草倒影美,</p><p>乡间丽影入画屏。</p> <p>《农家乐》</p><p>篱笆小院挤笑容,</p><p>茄紫瓜绿辣椒红。</p><p>鸡鸭鹅狗大合唱,</p><p>民族通俗加美声。</p> <p>1958年我从农村乾德小学校考入了县重点中学泰来县一中念初中。那年我大约十五岁。夏天,县里号召学校支援农业下乡去大榆树村铲地。因为班里我年龄最小,个子也最小,老师让我留下来和一位大同学给铲地锄草的同学做饭,当烧火的火头军。因起得早犯睏, 一不小心 ,把自己的衣服烧个大窟窿,心情可想而知…。早饭后 ,大家下地鋤草,空闲时间我发现离村子不远处有一条小河 ,于是,我把缝衣针用火烧软做成鱼钩,再用树枝和麻绳做成鱼杆和鱼线。在小河里用蚯蚓作饵料,钓了一条小鲶鱼。然后 ,用小绳把它拴在河岸边的小树底下。于是 ,这条小鱼便成为我心爱的崇物。由于怕同学知道 ,怕老师批评,只好每天偷偷地去河边,把它从水里提出来欣赏,见它活着安然无恙,我才放心。后来,离村回校时,我又偷偷地把它放归小河。至今记忆尤深。</p><p>《养崇物》</p><p>支农少年火头军,</p><p>偷去河边柳树荫。</p><p>钓得小鱼当崇物,</p><p>不泯童心抵万金。</p> <p>1961年我上高一,家已从农村搬到泰来县街里,由于三年自然災害 ,家中锅里的白菜汤没有一点油星儿。于是,我和娘,还有一位李姓同学,一起步行到大约二十华里的西下洼子大水泡子里,用捞网捞老头鱼。后来,又去过东河,捞小鱼小虾…,在那个挨饿的年代,小鱼小虾便是餐桌上补充营养的美味佳肴了。</p><p>《捞鱼虾》</p><p>饥肠辘辘一整家,</p><p>稀粥汤菜无油花。</p><p>满眼风光无心赏 ,</p><p>寻河觅泡捞鱼虾。</p><p><br></p> <p>1963年我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p><p>放暑假时,我总是要和三弟骑着自行车,去东河钓鱼。河边莆草丛生,风轻浪细,坐在河岸的小木凳上,耐心地盯住鱼漂,当鱼漂突然下沉 ,立即起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便钓上来了。那天一下午,我们钓了一大洗脸盆子小杂鱼。晚餐酱焖小杂鱼味道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钓鱼还可以用甩钩来钓。把响铃,鱼线 ,鱼钩系在小细竹枝上,然后插在泥土里,下好饵料,把系着重物的鱼钩抛到河里,静等 ,当听到铃响,说明鱼已上钩…。这种方法可以釣到大鱼。摘鱼时,鱼噗棱地乱蹦 ,常常会把手指扎了出血,但,也不在意。</p><p class="ql-block">《夜钓听铃》</p><p class="ql-block">碧草小河缓流东,</p><p class="ql-block">铺锦丹霞水静平。</p><p class="ql-block">铃声频响鱼满篓,</p><p class="ql-block">野餐杯酒烁月明。</p> <p>夏天是钓鱼的好季节,有一次 ,经商量,我和三弟,又约了医院的同事,下午,我们骑着自行车驮着丝掛子鱼网去东河 挂鱼。小河风景,夕阳西下,晚霞绚丽,一轮金色的大满月,冉冉升起 ,夜如白昼,小河倒映着朗月,高天,淡云,夜色很美。下完絲掛网后,我们便弯着腰在水草底下抓鱼,水里的鱼用手很难抓 ,因此乐趣横生。此刻 听岸边青蛙咕呱地鸣叫,听隐藏在水草中野鸭的悄悄话,听鱼篓里跃动的声音…,仿佛听到了一首优美的乡间小夜曲,心旷神怡。那夜收获颇丰,可惜不慎丢了一片挂网。后半夜,我们飞奔回家,一头钻进了梦乡,鼾声如雷…。</p><p><br></p><p><br></p> <p>1980年我和妻子调回家乡 ,由喧嚣的城市回到肃静的小县城 ,有一种下乡旅游的感觉。夏季入伏的一个星期天,晴空万里,烈日高悬,又是一个大热天。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宛如天然氧吧。草地上野花五颜六色,馨香扑面,蜂鸣蝶舞 …。当时我们年轻,风华正茂,激情万千。因二孩子年幼在奶奶家,我和妻子骑着自行车驮着大孩子,来到东河。清澈的小河风平浪静,我会仰泳,以水为床 面对天空躺在清凉的河面上,此刻,暑热顿消,看高远的蓝天,看缓移的白云…,休闲舒朗的心情,无忧无虑,荣辱皆忘…。此时妻子和孩子更是高兴,开心地学狗刨,仰泳 ,蛙泳,扬水花,打水仗,扎猛子,捞河蚌…,兴致勃勃。河蚌个头很大,个个尤如二大碗。我们用双脚不停地踩找,“哎呀,又一个”,妻子的喊声传递着兴奋和欢乐。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们捞到了一大玻璃丝袋子的河蚌。回家的路上,夕阳欲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可晒得发烫的脸上却绽放着愉快的笑容。</p> <p>《捞河蚌》</p><p>极目天云河作床,</p><p>戏浪水花暑生凉。</p><p>狗刨扎猛捞河蚌,</p><p>晚归身影沐夕阳。</p> <p>我喜欢打鸟。学龄前,我家在乡下于家围子村。那时没有条件像现在孩子有各种玩具。农村孩子扑鸟就是最大的乐趣。父亲心灵手巧,用铁丝给我做扑鸟的夹子。夏天,野外草甸子低洼地有积雨水的水泡子。每天中午炎热,小鸟渴了,都会飞来喝水。事先小伙伴们把系好小虫的夹子埋在土里。之后,大家潜伏在附近的草丛中。当从天空飞落的小鸟饮水时,见到小虫便去啄吃,一下子就被夹住。其他的小鸟受惊忽地飞走。此时,小伙伴们像冲锋的战士跃出战壕,奔跑收取战利品。</p> <p>我喜欢玩鸟。记得小学时,祖父家的后园子里种了各种蔬菜,花草,栽了不少小树。春末夏初,小满时节,从南方飞来一种羽毛灰绿色红下颏的小鸟,非常好看。于是,我在扣网夹子放上小虫,当它啄虫时,便把它扣住。然后,把扣到的鸟,放入笼子里养起来。这种鸟只会吃虫子,这样我要天天为它捉虫,欣赏它的美丽。小鸟成了我的好朋友。</p><p>随着父亲工作调转我家从克利乡兴隆村搬到乌拉村。当时我还在念小学 ,每年刚入冬时,都有一批赭褐羽毛红脑门的小鸟,(因喜欢吃苏子籽,俗称苏雀。)如期而来。我用高粮秸秆和蒿子秆做成自动扑鸟的笼子。笼子里放入一只同类的小鸟 ,见天上飞来小鸟时,它便会不停地鸣叫。引来的小鸟落到笼子上,见到笼子上的谷穗,便去啄吃,此时踏翻了滚拍,鸟会自动掉入笼内。之后,滚拍会自动恢复原位,可继续扑鸟。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玩得很智慧。时至今日我的左手食指仍留下当年做鸟笼时的伤疤。记得当时手指流血,用地上的沙土止血,土办法思之后怕。</p> <p>《听歌》</p><p>初冬农家北风凉,</p><p>鸟笼做成新楼房。</p><p>外邀小鸟歌声美,</p><p>飞来麻雀作帮腔。</p> <p>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念高一。谷雨前后,是打鸟的好季节。此时,南方的候鸟纷纷飞来。我常常利用下午上自习时间,一个人逃课偷偷跑到学校的菜园子里绿树丛下,拿出自做成的夹子打鸟。这种鸟不如当地麻雀狡猾,见到夹子上的小虫就吃叨,极易扑捉。有一个下午最多扑到了二十多只,偷偷遛回教室。放学回家后,晚饭改善了伙食,高梁米粥,鸟肉炒咸黄瓜。当年的森林法则确很残酷,但在那挨饿的年代,为了生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不算违法,如今已成苦涩有趣儿的回忆。</p> <p>《打鸟》</p><p>災年挨饿骨嶙峋,</p><p>逃课偷作小猎人。</p><p>扑得小鸟炒咸菜,</p><p>充饥美味令消魂。</p> <p>我喜欢驯鸟。那年我和大连一位师傅学训鸟。主要是训麻雀,便于扑到雏鸟。大麻雀是训不成的,它十分敌意,不吃不喝几天就气死了。训鸟必须选择不能独立觅食的雏鸟。它饿了,喳喳叫着張大嘴要食吃,此时,我用馒头渣,一边叫它,一边喂。使它产生依赖感。当它会飞后,我拿到户外训练,像打扮小孩儿一样把它染成了红色,十分好看。我把它放飞到树上,然后,呼叫它,它会立刻飞到我的肩上。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贺彩。小麻雀长大了,经常有大麻雀在窗外喳喳对叫,这可能是大鸟在呼唤它回家,于是我把它放飞,让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临别时,真有点恋恋不舍…。</p> <p>《训鸟》</p><p>雏鸟依人喳喳鸣,</p><p>学习本领肯用功。</p><p>莫到人鸟无情意,</p><p>别后重逢在梦中。</p><p><br></p> <p>有不少人说我聪明,其实我是天生好动脑筋,有好奇心,闲不住,蔫淘气。学龄前,我在农村,屯子边有一条通往县城的沙石公路 ,经常跑着绿色的汽车,感到好奇。于是 ,我用绿色的蜡笔画汽车,一盒蜡笔只有一只绿色,很快被我用完了。后来,改用蓝色,但觉得不理想。一次偶然我把黄色涂到蓝色上,竟然变成绿色,自“创”调色,高兴极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县重点中学泰来一中念初中。我师从一位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画师,省著名画家于桂中(若秋)先生,学习写意花鸟画。他的学生后来有许多人成了著名画家。那时,我和另一位同学利用下午时间到他家学画。记得有 一年入冬前帮他家扒土炕,清理炕洞里的黑烟灰,我和那个同学两人弄得满脸黑灰,像二个小鬼儿,自己对着镜子发笑。由此可见 ,我是于老师名副其实的关门弟子。于老师在宣纸上一边画,一边讲解,使我初步掌握了国画的基本技法和鉴赏能力。当时,我的画作就已选送到县里美展了。初中毕业时,学校想把我保送到黑龙江克山师范美术师资班 ,由于毕业后怕当图画老师 ,没有去。继续念高中,后考入了哈医大,当了医生。画家之梦被搁浅了。但真情难舍,多年来我一直与家乡的于门弟子保持联系 。回家探亲时,都称我大师兄,并赠我含金量高的画作。退休后休闲 ,我又操起画笔圆梦,买了大量参考书和录像带,把练画画当成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多次參加美展并成为葫芦岛连山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但,我深知道,艺无止境,追寻艺术,耐得住寂寞 ,非要下苦功夫不可。我本行是医生,画画我是票友 ,与专业同道相比,路还很远 ,但我会努力…。</p><p>《自勉》</p><p>自幼爱画乱涂鸦 ,</p><p>幸得恩师育嫩芽。</p><p>树高叶茂须汗水</p><p>老木也可雕新花。</p><p><br></p> <p>雄风</p> <p>1987年我和妻子工作调到辽宁葫芦岛,又一次离开了家乡。从此,故乡又变成他乡。</p><p>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乡音,乡恋是脐带里的血永远在我心中流淌。</p><p><br></p> <p><br></p><p>这是在家乡我和妻子曾经为家乡父老乡亲医疗健康服务工作过的地方 ,泰来县人民医院。再见内科!再见口腔科!再见泰来县人民医院!</p> <p>《乡音昨梦》</p><p>树高千尺不离根,</p><p>乡音昨梦泪沾巾。</p><p>故里有我脐带血,</p><p>来生还作泰来人。</p> <p>撰文:青青草</p><p>插图来源:网络,家乡亲友等 ,特此致谢!</p> <p>校对:青花瓷韵女士</p><p>2020.5.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