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升我市创新实验室建设水平和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市教育局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排除万难,举办了“科技与创新教育高级研修班”。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校、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校和省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教师60人参加。我们怀揣着责任与期望不远千里来到了首都——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开启了为期5天的学习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芬老师主持了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开班仪式。伴随着国歌的响起,现场变得肃静,身为教师的使命感有感而生!“教师”两个字意味着“内修师德、外塑形象,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而我们要开创美好教育的明天,不负自己,不负学生,不负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由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金永革老师就本次高级研修班举办的初衷、意义以及对本次参与的学员宣布了纪律和要求,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人大附中的袁中果博士的讲座,收获颇丰。袁中果老师关于《AI+STEM教育生态构建》的讲座理论指导深入浅出,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人眼界大开,让我们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引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的林静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证据驱动的素养课堂:模式与策略》重点阐述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为根本”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第一小组全体成员认真聆听,积极讨论,反思培训内容对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帮助。大家对此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王鹤潞(吉林市第十八中学)结合培训内容与所教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心得体会。由于吉林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住校,很多问题都需要自己处理,并且大多有农耕的经历,在劳动的过程中无形的锻炼了他们运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他们的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因此对于能够动手实践的通用课兴趣十足。课上当用3D打印机打出他们喜欢的图案,用风动实验了解实际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通过模型认识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时他们都表现出浓浓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培训让我反思到除了课本上所推荐的实践活动,我还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看到袁教授所播放学生制作的微电影让我想到在平时我也喜欢摄影和录些视频,并用Lr、Ps、Pr 进行一些后期。那么是否我可以学精后把这些也传授给学生?后续的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让我认识到差距,找到了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找到了方向,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林市第13中学的韦志强老师,以《人类有心魂,智能在路上》为题对培训内容做精彩总结。具体从环境育人、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实现方式是建模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环境育人第一课。北师大昌平校园的地下、地上设计就是一堂生动的课,三维一体的设计、路线四通八达,节约了最宝贵的时间,用空间换了生命的时长,这就是智能设计第一课延长生命,为人类服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是1862年一位女性科学家提出,她提出让机械学习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1936年,图灵提出“用机器打败机器”理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伟大之处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更高一层的方法,并设计出第一台计算机,之后有了现在的ENIAC和现在的计算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应用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应用广泛灵境技术(VR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模拟现实技术,电视剧《三生三世》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人工智能实现方式是建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工智能建模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让计算机自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抽象思维)、物理问题(实验科学问题),一直到人文科学、心理学建模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果一、阿尔法技术。阿尔法对人类取胜是4:1,本人保留意见,因为人工智能简单选择失败非常不容易。一切简单不是单纯的容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果二、语音识别图灵认为,如果能够30%正确率就是可以算上人工智能,但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99.99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果三、无人驾驶多台汽车同时学习后学会了自动驾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果四、医疗,培养专科大夫需要14年人工智能仅需要两到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果五、服务型机器人当你让机器人叫你老公时。机器人的回答很巧妙,请大家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这一切的实现基础是需要有用武之地,本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林静教授和袁中果博士的风采,相信不久之后我们都会有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20万年前还赤身露体,5万年前一小部分人学会了语言成为了智人,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临时,大家一起加油吧,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向上帝向神明、向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通告,“地球不会流浪”,人类有心、有魂,人类能创新、创造,人类因智能而生,因人工智能而成长,必会因智能走向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一组的成员在课下也积极反思、交流。</p><p class="ql-block"> 于佳:“学识不如见识”,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本次学习对我来说是感召、是引领,是激励。反思自己真的要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用教育情怀、教育执着和教育坚守启迪教育智慧,点亮教育梦想,科技从小培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经过了一天的学习之后,又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秦铭:印象最深的是在袁博士的分享中所提出的跨学科融合,协作共进的理论,通过融合,可以使我们的学科在其他学科带动下提高本学课的受重视的层度,同时,也可以把我们学课的前沿技术,在其他学科更好的体现给学生。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林静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证据驱动的素养课堂:模式与策略》,林教授举了很多她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真正可以在教学中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p><p class="ql-block"> 马国梁:经历了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袁中果老师的讲座理论指导深入浅出,实践操作科学有效,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一门选修课,让人眼界大开,让我们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引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林静教授教会了我如何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让科学素养成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素质。培训结束回去后我要认真吸纳精髓,充分吸取人大附中和林静教授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对接下来的专家培训课程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 乔元:认为林教授的《如何构建素养为本的小学科学课堂》讲座对她以后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例如,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降低一些课程开展的难度和局限,同时拉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小学科学课程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对一些现象和知识无法亲身感受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些科学信息,给学生的科学学习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提升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刘薇:刚刚开始第一天的学习,就收获颇丰。人大附中的袁中果老师通过他的实际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培养未来的科技型人才是我们这些教师当然不让的责任。吸取人大附中的教学经验,弥补不足,让自己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要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科素养。林静教授是中小学生教育方面的专家。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更要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为根本。一切都已热爱为前提,坚持不懈才能不负使命。要把热爱科学的种子植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冯文哲:通过学习,知道了证据驱动的素养课堂:模式与策略,以及SKC-CAT模型的理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以前没有听说过。S代表Students学生已知,基于学生已知开展教学。K代表Knowledge,重要概念,围绕重要概念开展教学。C代表Competencies,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会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以后的日常教学,以重要概念为载体来发展学生素养。</p><p class="ql-block"> 王晶:今天有幸聆听了人大附中的袁中果博士和北师大林静教授的精彩讲座,收获更丰,感受到了两位专家知识的博大精深和对教学的认真负责,讲解的细致、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一天的培训,我体会如下: 一定要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结合本校实际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量让学生接触更多新兴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 </p><p class="ql-block"> 韩奇:袁中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受益匪浅,其中的各种教学案例更是给了我很大启发,有一句印象尤为深刻:中国学生在数学上解解题、考个奥赛没问题,但在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却不是很强,问题出在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人也有小孩,如何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学以致用也想了好长时间,总结两点愚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平时多思考问题,弄明白问题所在。可以在那些有推理的书中仔细分析各种问题,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有关联的就不要放过,弄不明白不要紧,多想,有时候一个问题想几天也很正常,只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再遇到困难就有信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各种各样模型,简单的、复杂的都可以,时间久了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建模能力就会好些。</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天的学习大家都收获颇丰。在这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我们重温大学时代的美好。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也倍感亲切,让我们期待明天精彩的讲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