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观察记录

Crush.

<p class="ql-block">  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观察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样也是幼儿教师更好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目的:观察幼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目标:</p><p class="ql-block">1.幼儿与他人交往时,是否一起分享物品,适时地等待、轮流。</p><p class="ql-block">2.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表现。</p> <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马铭哲</p><p class="ql-block">年龄:三岁半</p><p class="ql-block">观察者:橘子老师</p><p class="ql-block">观察地点:教室</p><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一</p><p class="ql-block"> 刚刚开学,有很多宝宝是第一次来到幼儿园,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等我都不是很了解,但是两周下来,我对一个宝宝有了很深的记忆,并仔细的观察了一周。他的名字是马铭哲,性格活泼开朗,爱动手,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总是一个人乐乐呵呵到处乱跑,在家人的呵护下就是个小王子,要什么给什么。来到我们班,他的好奇心十分强,什么玩具都让他爱不释手,总想拿起来,有时候总是拿起这个,放下那个,那小手不停的在摆弄这老师的玩教具。</p><p class="ql-block"> 这天老师正在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要让宝宝们互相分享玩具,懂得等待,能够到了马铭哲宝宝这,无论拿什么玩教具,怎样也不愿意交换,而且占有欲十分强,提到这点,家长也是十分头疼呢。</p> <p class="ql-block">观察分析:</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只明白自己玩不懂得分享,我们又有谁明白孩子自私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呢?</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食物,他们会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灵的东西,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这种“自私”,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本性,做家长的,要时刻感受到宝宝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给他鼓励和教导,给他爱和温暖,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我们多鼓励孩子去做,但不是勉强孩子,当孩子理解同伴,并愿意分享时,我们做老师和做家长的,必须要给与孩子支持和鼓励,从而让宝宝体验快乐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观察记录二:</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马铭哲小朋友接触,你肯定会觉得他是个特老实的小男孩,可从平时的观察与了解中发现他非常的活泼、调皮,精神劲特足。就拿每天的午睡来说吧,他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瑞瑞这种情况,我对他做了如下观察:</p><p class="ql-block">观察1: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部分幼儿午睡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span>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来他还没睡着。</p><p class="ql-block">观察2:小朋友们到点快要起床了,马铭哲小朋友才累了,玩着玩着睡着了,小朋友叫他起床,马铭哲小朋友怎么也瞌睡睁不开眼赖在床上起不来</p> <p class="ql-block">观察分析:</p><p class="ql-block"> 马铭哲小朋友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间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和他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也没有午睡习惯,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他不爱午睡的习惯。</p><p class="ql-block">教育策略:</p><p class="ql-block">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良好睡眠习惯。</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马铭哲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他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他开始睡不着,我就坐他旁边,有时拍拍他,有时给他讲一首小故事,帮助他睡眠。慢慢地他能睡一会儿了,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入睡的速度快了、时间也长了。</p><p class="ql-block">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他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妈妈一次家长会沟通后,妈妈也说会和老师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span>马铭哲,刘弈文王依诺几个小朋友奋兴的来到了娃娃家~可是不一会儿~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不当爸爸”~原来是马铭哲和刘弈文小朋友都争着当妈妈~而朱煜洋小朋友预备好了要当宝宝~在旁边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只听刘弈文抢先说:"因为我最喜欢妈妈"这时候候马铭哲也不甘示弱的赶快说:“我也喜欢当妈妈~这时王依诺过来说,你俩可以一人当一会妈妈不就行了。于是刘弈文对马铭哲说那你先当妈妈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察分析:</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时常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相比之下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可能平吋爸爸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小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p><p class="ql-block">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辩不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活动中看出孩子们同样也会逼真地做家务,演绎着家庭的氛围。在模仿中孩子体验了游戏的快乐。随着孩子感觉经验的丰富,他们在游戏中从不会交往发展到能互相协商、协作。教师此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当看到幼儿出现争抢角色时,并不急于介入,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与机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策略调整:</p><p class="ql-block"> &nbsp;&nbsp;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nbsp;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念儿歌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的投入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p><p class="ql-block">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p><p class="ql-block">评价分析:</p><p class="ql-block">孩子们虽刚进行游戏没有多久,缺乏游戏能力,显得很不成熟。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往的情节,都是在自己忙着自己的事情,处于游戏的初期。角色游戏是一种社交型的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发展幼儿社会性,了解人际间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角色及适当的行为方式,更能帮助幼儿领悟家庭关系共同协作,互相帮扶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 根据《指南》中3岁左右的幼儿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注意力不稳定。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性的,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p>

孩子

幼儿

角色

观察

午睡

小朋友

马铭哲

游戏

妈妈

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