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铜钱雨引发的思考”

梨城幼教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梨城幼教新板块“教育随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欢迎广大幼教老师投稿</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往下看👇👇本期内容</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即将开园,各园所积极行动,提前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近日步入每所幼儿园从室内到户外都有一种焕然翻新的感觉。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干净整洁、摆放整齐,户外的每一寸土地和上面摆放的物件也擦洗的一尘不染,摆列的井井有条,做好了开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看着管理者和老师精心用力的打造出来的环境,被她们温暖行动和辛苦付出感动。</span></p><p> </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随着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化,漫天开始下起了金黄色的“铜钱雨”,它们跟随着风的脚步落在了马路上、草丛里、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上……这都无形的给老师们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前面刚扫完后面又落下,尤其是仿真草坪上,根本不能一次用扫把扫完,还需要用手一片一片捡。有的老师带着孩子来上班,孩子们聚在一起或窃窃私语或大声询问:“它们圆圆的像车轮一样;这是什么东西?里面那个黑色的点点是它的种子吗?它们从哪儿来?我听奶奶说过这个叫榆钱,还可以吃呢……”这件事情对老师们而言,是非常劳神费劲的,可对孩子们而言,又可以从中吸取到什么经验呢?于是这引发了我思考: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实践操作引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和思考,在这样的情境幼儿更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从中获得探索、交流、分享、表达的机会,幼儿完全沉漫在偷快的探究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和不同的经验。我也在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学习中提出的“直接感知、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直接感知、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呢?我们是否对这12个字缺乏思考和真正的实践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之前看过一本名为《林间最后的小孩》书籍,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自然缺失症”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一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学习抽象知识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榆钱长在树上时我们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但它在飘落到地面时难道不是给我们孩子最好的直接接触和感知的机会吗?对榆钱形状的观察、颜色的变化、在身体各部位的触感、风的方向……这些难道不会激起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吗?他在这个过程中难道不会把直接感知、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真正的发挥吗?</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我们把户外的环境卫生打扫的一尘不染,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美化和保护环境,可最终对于儿童和环境关系的作用并不一定是积极的。真正的体验自然应该是将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人作为自然的旁观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从娃娃抓起,筑牢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在感受体验操作实践中发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点滴发现,涌泉感悟,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思的东西。</span></p> <p>作者:赵晓霞</p><p>图文编辑:ZL</p>

孩子

自然

体验

户外

感知

榆钱

儿童

老师

思考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