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十五)外事活动

中国式生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五章 外事活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李洪树</div> 1971年11月6日上午,正在教室上课,北京军区司令部通知机要训练队,下午三点执行欢迎越南党政代表团外事任务。“九一三”事件后,这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大型欢迎外宾活动,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军区首长指示:参加执行任务部队具体任务有两项,一是执行任务部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检阅,着装必须统一整齐,要体现中国军人威武形象;二是遇有特殊情况,必须确保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安全。从小到大,我这是第一次参加外事活动,激动和喜悦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午饭后,战友们立即回到宿舍,换上崭新的军装和帽徽领章,等待着执行欢迎外宾任务。<br> 执行任务地点,在西长安街通往钓鱼台国宾馆丁字路口,我的印象好象是在木樨地。下午两点钟,坐上军区三辆大轿车来到执行任务地点附近。下车后,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歌曲,向目的地行进。那时我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由北京军区各部队选送,个头都在一米七五左右,我们仪表和整齐的步伐,引起参加欢迎活动工人、农民、学生队伍的注视,他们驻足观看,为我们鼓掌加油。有的窃窃私语说这支部队是卫戍区的,有的说是中央领导贴身警卫部队,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我们只是一批机要学员。战友们听到赞扬声,步伐走得更加整齐、口号喊得更加宏亮、歌声唱得更加雄壮。<br> 到达目的地,与先行到达的军区警卫营会合。我们队伍的左侧是海军部队的欢迎队伍,右侧是空军部队的欢迎队伍,海政歌舞团、战友文工团、空政歌舞团演员,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在各自欢迎队伍前载歌载舞。东西长安街路两侧红旗招展,用中越两国文字书写的欢迎标语挂在路两侧华灯杆上,欢迎队伍人山人海,现场十分隆重和热烈。<br> 下午三点多钟,迎接越南党政代表团的车队过来,在陆、海、空三军欢迎队伍前,车速明显慢了下来,我眼前突然一亮,看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两眼炯炯有神,面带笑容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在乘座的红旗敞棚车上向欢迎队伍挥手致意,我离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乘座的车不到十米距离,看得十分清晰,战友们激动的事先准备好的欢迎口号都忘了喊。欢迎仪式结束后,战友们回去路上,兴奋议论着见到周总理后的喜悦心情。<br> 1972年4月12日和6月25日,在天安门金水桥和新华门前,又参加了欢迎马尔它总理和斯里兰卡总理班达那拉克的两次外事活动。在欢迎斯里兰卡总理时,吸取了欢迎越南党政代表团的教训,斯里兰卡总理的名字比较绕口,训练队组织学员在军区大礼堂,把欢迎时的口号提前录了音,到现场后接通挂在华灯上的高音喇叭播放。这两次外事活动,我又幸运地见到了周总理。尤其欢迎期里兰卡总理时,周总理陪同外宾乘座的车,在我们队伍前还停留了几秒钟,距离我们只有5米远,看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我的双眼充满了激动泪水。<br> 1972年5月11日晚,机要训练队在首都体育馆还观看了阿尔巴尼亚芭蕾舞团演出的文艺节目。七十年代我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有些紧张,芭蕾舞团前几场演出冷了场。5月11日晚演出,是芭蕾舞团来华访问最后一场告别演出,为了扭转冷场局面挽回影响,从两国关系大局考虑,把这场演出座场任务交给了部队。要求座场部队在原来外事活动两项任务基础上,又提出不管节目演出水平如何,必须热烈鼓掌。<br> 演出时间定在晚上八点钟,七点钟1500名(陆军500名、海军500名、空军500名)座场官兵,在体育馆门前集结完毕,而后陆续入场。当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歌、喊着宏亮的口号入场时,体育馆四周看台上群众暴发出了热烈掌声。也许是一种有意安排,也许是一种巧合,机要训练队座场位置被安排在体育馆场地的左侧,紧挨主席台(看台)。入场后陆海空座场部队相互拉歌,场内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七点五十分,主席台上方突然响起热烈掌声。我扭头看时,朱德委员长、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陆续走向主席台就座。朱德委员长面带慈祥的微笑,不断挥手向座场部队和四周群众致意,难以想象这就是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指挥过千军万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800万军队的朱德总司令。<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演出开始后,每个节目结束我们都热烈鼓掌,阿尔巴尼亚演员深受感动,在原定演出的节目上,又临时加演了用中文演唱的《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歌曲,台上台下一齐唱,把演出晚会推向了一个高潮。两个半小时演出在热烈掌声中结束,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座场任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