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2020年12月17日至18日在滨城区滨州学院附属小学举行了滨州市小学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建设观摩研讨会,此次活动共包括观摩课堂教学以及现场活动研讨两部分。我校数学老师利用12月23日一下午的时间进行了线上观摩。</p> <p> 第一节课是莲花学园王靖老师的《倍的认识》,本节课聚焦于概念、前概念、为什么学的问题。倍的前概念份学生没有体验,是用未知讲解未知;需要渗透倍是两个数比较而来的,是一种关系,课堂中需要搭建起这种关系;倍的概念建立时要想办法消除比多少对倍的关系的负影响。</p><p> 靖老师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用加减法去做,又引出了打包一“份”和“我里边有几个你”去搭建倍的模型,从而达成了以下学习目标:1.从比多少到倍的角度;从1个1个比到1份1份思考;从加减法到乘除法。2.倍产生的过程——份。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除法模型建立。</p><p> 谷老师的话总结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让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学生学的清楚、学的明白,教师要关注是什么但更要关注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p> <p> 第二节是由仝老师执教的《分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我们已经听过无数次优秀课例了,那仝老师的亮点在哪里?突破在哪里呢?仝老师回归认知起点,注重内涵构建,强调分和取的过程,突出分数的本质内涵。另外,仝老师汲取历史智慧,发展数学素养。注重还原历史真相,让数学文化落地生花。</p><p> 这节课聚焦“数学符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仝老师在操作、体验中对符号的理解深刻起来。借用谷老师的话总结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让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学生学的深刻、学的热爱!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从熟视无睹到深刻明白到由衷热爱!</p> <p> 第三节课是丁涛老师《折线统计图》。以前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放在折线统计图增减变化的价值上,而丁老师另辟蹊径,聚焦于数据分析观念的灵动培养。本节课通过判断小明要不要出院、要不要买股票、要不要买房子等具体情景,用现实问题去刺激学生主动关注趋势。</p><p>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学生应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教师在设计时智慧地退一步海阔天空,实现用数据说话的理性精神培养。</p> <p> 第四节课是由孙国梁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本课的教学起点在哪里思考开来,尊重学生认知,体现核心价值。孙老师通过“近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自己班课前调查--垃圾分类--三大产业--恩格尔系数”等环节,突出百分数统计学中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知识的内容有充分思考,还要对知识的价值和应用深刻理解。让学生在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能够学有重点,学有所获。</p> <p> 第五节课是由清怡学校李慧莉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我们平时上这节课,可能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滚圆法或绕线法去探究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一开始李老师也是这么上的,但没有到此为止。李老师着重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数学史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呢?她认为可以让学生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探索,去经历历史、还原历史,经历古人思考的过程。所以,李老师通过带着孩子们“观察--实验--周三径一--体会割圆术--了解区间逼近--认识祖冲之”等环节,让数学文化恰到好处的融入课堂,体现知识之谐,展示文化之魅,彰显德育之效。让学生在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能够学有共鸣。</p> <p> 第六节课是博兴白宏颖老师《圆的面积》。这节课聚焦自主学习方式下的课堂生态。通过课件引领孩子回顾整个双自主探究过程,给学生串一条自主探究知识的主线,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探究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争取做到授之以渔!学生也许某一天在做题时会忘记这个公式,但他只要掌握了、会应用了这个方法,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把公式推导出来!我们想让学生具备这种学习能力。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文化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学生要学的自主、学有成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放手。</p> <p> 会议最后,滨州市教研员谷翠翠老师进行了会议总结。谷老师对每节课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指出“最好的教是听,最好的学是做和说,最好的教学是唤醒学生的成长的愿望和动力。”</p> <p> 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苦行僧,我们都是追梦者。惠民县清河镇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观摩课学习,要将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追寻着教育前沿,从每节课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突破展开来,脚踏实地,努力钻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