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谈及诸葛亮与刘备,相信世人皆有所了解。尽管在演义与正史中,这对君臣的形象都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存在一些微妙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表面上看,刘备与诸葛亮拥有共同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口号,让两人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於是(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倚重。故而小说《三国演义》顺着这个逻辑继续描写:诸葛亮出山后,便立即开始为刘备出谋划策,最终一手打造了偌大的蜀汉政权。</p>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正史中的诸葛亮,在投奔刘备之后,却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div><br></div><div><b>01、孙刘联盟——诸葛亮初露锋芒</b></div><div><br>诸葛亮何时投靠刘备,史书中语焉不详,但应该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当时的诸葛亮,在提出隆中策之后,还向刘备提出了一条并不算高明的计策,见于《三国志·先主传》:<br><br><i>“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i></div><div><br>在小鹿看来,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襄阳,一是有试探之举,二则暴露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尚且不太成熟。但刘备表示拒绝,也绝非是出于不忍,而是他认为这条计策并不是很高明。<br><br>何以见得?虽说襄阳是荆州治所,只要打下此地,便能更轻松地取得荆州。但诸葛亮却忽略了两个问题:<br><br>其一,以蒯氏、蔡氏为首的荆州豪族集团,都支持曹操的统治,刘备没有政治资源;<br><br>其二,曹操本身的实力也很强大,即便刘备侥幸打下荆州,也无法顺利抵御住曹操。<br><br>或许是因此,刘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重用诸葛亮。在出使东吴之前,诸葛亮还是个白丁身份。<br><br>不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诸葛亮在不久之后,便成功完成了出使东吴的重任,并成功劝说孙权答应联盟,还带来了江东三万援军。刘备大喜,遂对诸葛亮的能力有了新一步的认识。<br><br>回到刘备麾下后,诸葛亮不仅有了正式官职,还被委派去处理内政与后勤任务。后来刘备在外征战,也始终是诸葛亮统筹兵马,才使得大军“足衣足食”。<br><br><b>02、白帝托孤——汉昭烈帝再分权</b></div><div><br>虽说诸葛亮取得刘备重用,但后者始终采取着分权的执政理念。以蜀汉军师系统为例,诸葛亮从来不是一家独大的。<br><br>刘备入蜀前,特意提拔谋士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不幸遭遇意外去世后,刘备又重用法正,在打下汉中之地后,令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俨然还是让法正与诸葛亮互相制衡。<br><br>对此,诸葛亮心知肚明,不妨来看他对法正的态度。法正出任蜀郡太守后,经常公报私仇,为所欲为:<br><br><i>“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i></div><div><br>诸葛亮主管蜀国的内政与法律,有人借此状告法正,希望他能弹劾后者。但诸葛亮的态度很明显:自己管不了。</div><div><br></div><div>原文见于《三国志·法正传》:<br><br><i>“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i></div><div><br>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尽管在众多军师中,诸葛亮的地位与资历最老,但刘备不可能完全信任他。毕竟,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笼子里。<br><br>只可惜,法正没逍遥多久,便因病去世。又过了一两年,曹丕僭越称帝。刘备不甘于人下,遂于同年在成都称帝,因此后世之人便称其为汉昭烈帝。<br><br>刘备称帝之后,蜀汉政权正式成型。诸葛亮一跃成为二号人物,在担任丞相的同时,也兼任录尚书事。有此官职,他才能名正言顺地处理国家大事。<br><br>但刘备并不放心,因为曹操当年同样以丞相录尚书事,这才导致汉献帝成为一个傀儡皇帝。虽说刘备自己不惧诸葛亮,但自己的接班人刘禅,是万万不敌诸葛亮的。<br><br>为此,刘备重启尚书令一职,令刘巴担任。刘巴病退之后,尚书令暂时空缺。直到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李严又被他连升三级,成为新一任尚书令。<br><br>显然,刘备安排的平衡体系,便是尚书令与录尚书事互相制衡。刘备托孤之时,特意点明诸葛亮的主导地位,是因为后者代表荆州士族,可以保证刘氏子孙稳坐帝位。<br><br>但刘备为了平衡,不惜以李严为辅。后者是东州士族的代表人物,能对诸葛亮以及荆州士族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br><br><b>03、李严被废——诸葛系大权独揽</b></div><div><br>可惜的是,李严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北伐期间,李严履次发难,企图给诸葛亮“拉后腿”。后者忍无可忍,遂以延误粮草押运为由,将李严罢黜。<br><br>自此,诸葛亮军政大权独揽,再无任何人可以制约他。以致于刘禅后来对诸葛亮说道:<br><br><i>“政由葛氏,祭由寡人。”</i></div><div><br>祭祀之礼,必须由天子来执行;可除此之外,朝中军政事宜一应大小,皆由诸葛亮掌控。<br><br>最令刘备没想到的是,他用来专门制衡录尚书事的尚书令,反而成为荆州士族独揽大权的“跳板”。<br><br>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接过了尚书令一职;诸葛亮死后,他又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录尚书事;此时的尚书令,传到费祎身上;待蒋琬去世后,费祎继任大将军,同领录尚书事。<br><br>而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同样以卫将军之职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在费祎遇刺之后,尚书令一职继续由董允、吕乂等人接替;而姜维则是即任大将军,并继续兼任录尚书事。<br><br>在这些人中,费祎、董允、吕乂,其实算是东州士族。诸葛亮理解刘备当初的苦心,所以贯彻了刘备的分权策略。<br><br>但不同的是,诸葛亮虽然将权力分给费祎、董允等东州士,但这些人始终是他诸葛亮的心腹。换句话说,诸葛系掌控朝政大权,始终未曾变化。<br><br>关于这个现象,众说纷纭。<br><br>有人认为诸葛亮任人唯亲,是有自己的野心,蜀国也因此走向衰亡;<br><br>也有人觉得他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治国方略,所以只敢起用心腹嫡系。<br><br>对此,你怎么看?<br><br>参考文献:《三国志注》、《三国志集解》、《录尚书事与蜀汉政局》<br><br>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