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魏武帝辩诬:效仿周文王的曹操,主观意愿上不打算称帝

小鹿文史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雄主曹操在封地邺城去世,享年66岁。<br><br>巍巍青山遮不住,曹操虽然去世,但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基本独断朝纲。正因如此,曹丕才如愿成功僭越,改制曹魏并自立为帝。<br><br>曹丕即位后不久,当即追封自己的父亲曹操为魏武帝。以致后人谈及曹操时,多以魏武指代。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将曹操放在了与自己对等的位置上:<br><i><br>“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i><br><br>可见曹操虽未称帝,但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也恰恰因此,关于曹操不称帝的隐情,也一直被后人所猜测。<br> <div><br><b>01、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b></div><div><br>曹操生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连天子见到他,也是唯唯诺诺。这样的曹操,虽无帝王之名,但已经有了帝王之实。而在笔者看来:曹操不曾称帝,并非是妥协之举,而是帝王之名对他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br><br>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待曹操一统北方、驱逐北蛮、平定关中之后,他的堂弟夏侯惇便直接劝谏曹操称帝。但曹操的回答却是:<br><br><i>“‘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i></div><div><br>西周政权的开创者,其实是周武王;而周文王姬昌生前,也从未称王,其庙号同样是武王姬发所追封。曹操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周文王是自己的“榜样”。<br><br>周文王的主要功绩之一,便在于教化西岐;因而曹操有样学样,在位期间推行德政,发扬简朴之风,并注重恢复中原地区的安定与繁荣。<br><br>因此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后,北方初定,曹操便轻徭薄赋、推行屯田与农桑业,并安置流民。在此情形之下,中原地区也率先恢复了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北方百姓也过上了梦想中的安定生活。<br><br>凭此教化之功,曹操对历史的贡献不输于历代帝王。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称自己效仿周文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并非在暗示后人自己有“另类称帝”的打算。<br><br><b>02、吴蜀未曾灭,何以借机称帝?</b></div><div><br>曹操对于局势,有着最清晰直观的把握。他不称帝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当时的地位,陷入了一个瓶颈。经过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的失利,曹操对于称帝已经没多少心思了。<br><br>这是因为:每逢曹操要更进一步时,他总要用一场大功劳说服自己与文武百官。关于这一点,不妨来看曹操的上位之路。<br><br>曹操迎奉天子后,便立即击败袁术、吕布,从而获封司徒,位列三公之一。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把手“汉相”。在击败马超平定关中后,曹操进封魏公;在击败张鲁收复汉中后,曹操正式进封魏王。<br><br>简而言之,一个功劳,便能让曹操的政治地位更进一步。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后,汉中失守,曹操身体逐渐衰微,他也无心再继续征战下去了。此时的曹操,无疑是没打算称帝的。<br><br>夏侯惇这个头号马仔,也知道曹操的意思,于是他便立即改了口风:<br><br><i>“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i></div><div><br>反正意思就是:等曹操统一全国,再效仿尧舜禅位这样也不迟。这个说法,倒是有几分理由的。按照曹操上位的逻辑,他也只有平灭掉蜀国或吴国,又或是两国都灭掉,才能完成最后的这一步“禅让”。司马昭后来篡位之时,便发动了一场灭蜀之战。凭借这次大胜,他如愿完成了代魏的计划。<br><br>但曹操和夏侯惇都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西蜀有蜀中关隘,东吴也有长江天堑,倘若他们有心据守,曹操断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拿下他们。<br><br>更何况,曹操不擅长拉锯战,更不喜欢劳财伤民的持久战。倘若曹魏强势出击,只会令吴蜀联盟携手抗敌。到时苦的,还是全国百姓。<br><br><b>03、曹操与北方士族的恩怨</b></div><div><br>还有一种主流的说法认为:曹操不称帝的最大阻碍,其实是士族集团的排斥。因为曹操在位时期的各种举措,都对士族集团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br><br>但笔者却认为,这种说法弄反了曹操打击士族的逻辑关系。曹操当时的心理,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他曾想过称帝,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放弃。可曹操没放弃的,是他对民生问题的看重。<br><br>曹操所有的为政举措,都是朝着巩固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的,包括打击士族集团的利益。<br><br>东汉末年的士族集团,拥有着强悍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力量。而正是因为他们占据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资源,才会导致社会愈发不平衡。<br><br>对于经济,曹操推行屯田,将原本属于士族集团的土地收归国有,并鼓励百姓进行名民屯,还给予他们各种优厚的待遇与政策。<br><br>对于政治,曹操唯才是举,打破士族集团的朋党之风,使得不少寒门才子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的兴盛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br><br>对于军事,曹操改革军制,又设立相应都督,令其统调辖区内部的大小豪族。通过军功的方式,逐渐削弱豪族私兵们的凝聚力。<br><br>对于作风,曹操提倡节俭,哪怕在临死之前,都惦记着勤俭治国的理念,这显然也是打击士族集团生活骄奢又爱好攀比的作风。<br><br>从这些方面入手,不难发现曹操的本意,其实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想要曹魏政权将来步入东汉王室的老路。而打压士族集团,不过是曹操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br><br>因为在曹操看来,取得天下虽然要依靠士族;但真正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也同样是这群人。<br><br>综上,曹操不称帝,绝非是害怕士族反扑;而他打压士族,也是因为曹操已经跳出了时代的局限性,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因此称曹操为一代雄主,再合适不过。<br><br>参考文献:《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集解》卢弼、《后汉书》范晔<br><br>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