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沿黄公路(十五):朔州市--大同市(下)

whs

<b><font color="#ed2308">D10:朔州市--大同市。</font></b><font color="#167efb"><b>上午:</b></font>朔州崇福寺,右卫古镇;<b><font color="#167efb">下午:</font></b>三十二长城、杀虎口。照片较多<font color="#ff8a00">分上下两篇,</font>本为下篇--<font color="#ff8a00">三十二长城、杀虎口</font>。 <b><font color="#ed2308">四、右卫古镇--三十二长城。</font></b><font color="#333333">约十余公里山路,</font><font color="#ff8a00">可导航</font>。这里10公里到<font color="#ff8a00">铁山堡</font>,可惜没时间去(后附二张网络照片)。 <font color="#ff8a00">铁山堡:</font>建于明嘉靖38年(1559),万历二年(1754)砖包,周长700米。现城墙依然较完整,四角台与墙台耸立,东门遗迹明显,但砖面与墙体剥离,周边布满太阳能电板。(网络照片) 感觉很值得一去。(网络照片) 拐进乡间小路。 开始看见风车群。 秋叶正红。 这片秋林红叶漂亮,却没时间停留。 路边一棵古树。 部分道路狭窄,注意会车避让。 近距离接触风车。 开始看见长城土墩。 风车与墩台。 弯曲公路从风车旁边延伸。 植被恢复不错,但墩台下面破碎山体是人为破坏? <b><font color="#ed2308">五、三十二长城。</font></b>可开车上到<font color="#ff8a00">观景平台</font>,再往前就没有公路(似乎有土路)。 在观景台拍摄周边长城与秋叶。 右玉县地处<font color="#ff8a00">毛乌素沙漠</font>边缘之明外长城内,为草原民族进入中原重要通道,故<font color="#ff8a00">明王朝</font>在这修筑长城驻守重兵,在长城沿边修筑从多军堡;平时敌楼和边墩只有少量人马驻守,军队都驻扎在军堡之中。右玉共有<font color="#ff8a00">军堡和民堡99座</font>,2006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右玉县“<font color="#ff8a00">古堡之乡</font>”称号。 前面似乎有土路可深入,但没时间去探究。 长城蜿蜒曲折,雄腾群山峻岭之上。 可能是因山路崎岖人烟稀少,这段长城保护相对较好。 长城与墩台。 有时间还可走近墩台,居高远眺。 黄土沟壑富有层次,植被恢复确实不错,秋叶红得正好。 远拍风车阵。 镜头拉近看,感觉墩台下这处山体曾被破坏,但现在得到保护。 离开观景台,开车沿土路下去几百米,去看观景台下的这处长城遗址。 三十二长城在右卫镇西南约10公里桦林山上,因旁边三十二村得名;而三十二村,又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font color="#ff8a00">第三十二个敌楼</font>。 右玉县与内蒙古划长城为界,因地理位置特殊,境内长城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右玉长城为明长城,全长84公里。 墩台有好几层楼高。 可近距离接触这段长城,但三十二村不知在哪。据说,三十二村村民都已逐渐外迁,只自剩一户人家。之前还有二十八村、三十八村、四十二村等村庄,现也大多废弃。 边墙很薄,好在这时雨水不多,否则存在不了几年。 向这段边墙走去。 紧挨边墙有条公路,不知通往哪里。 从未这样近距离接触土长城,大家拍个不停止。 要是时间更充裕,或是等待夕阳西下,肯定能拍到更多满意照片。 <b><font color="#ed2308">六、三十二长城--杀虎堡。</font></b>还得从原路回到右卫古镇,车上仍是拍个不停。 近70年来,一代代右玉人坚持植树造林,把这片绿化率不足0.3%不毛之地变成绿化率54%生态绿洲。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font color="#ff8a00">右玉精神</font>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这里风车林立,足见风力不小,也说明这里防风固沙、植树造林之艰辛。 发现前面山坡上黑乎乎一片,原来是太阳能电板。 风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但似乎投资效益不太高。 山下是<font color="#ff8a00">右卫古镇</font>。 土墩下一群奶牛。 回到右卫古镇,从<font color="#ff8a00">西门</font>入城。 西门瓮城的城墙遗址。 再次从右卫古镇穿过。 从<font color="#ff8a00">东门</font>出城,这样<font color="#ff8a00">古城四个城门</font>都看过了。 东门外城墙遗址。 右卫古镇到杀虎堡只有10公里。 <font color="#ff8a00">残虎堡、破虎堡:</font>《朔平府志》记载,明代时右玉有军堡22座、民堡77座。现右玉全境犹存大小堡寨90余座,保存较完整古堡基本是军堡。残虎堡、破虎堡、杀虎口堡、败虎堡位置北面,属军事前沿阵地。 前面到达杀虎口。 <font color="#ed2308"><b>七、杀虎口。</b></font>春秋到隋朝称“参合陉”,唐朝改名“白狼关”,宋朝又改名“牙狼关”。明朝年间,为抵御<font color="#ff8a00">蒙古瓦剌</font>曾多次出兵征战,故称“杀胡口”。清朝顺治年间,清政府在杀胡口设立关市,为缓和蒙汉之间矛盾将“胡”改“虎”,沿用至今。 杀虎口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长3300米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杀虎口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多次被蒙古军队攻占。清《朔平府志》:“周征猃狁,秦汉伐匈奴,隋唐击突厥,宋讨契丹,明平鞑靼,清康熙皇帝讨伐蒙古叛匪葛尔丹,均经由此地。” 杀虎口导览图: <font color="#ed2308"><b>1、杀虎口城关。</b></font>华北进入西北地区门户,走西口必经之路。为开发旅游,当地政府将原明代长城遗址部分拆除重建,城楼及其两边300米左右城墙均为拆后未按原样重建。 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弟子<font color="#ff8a00">罗哲文</font>题字“杀虎口”。 假日期间,文化下乡。 登上长城。 新修复的长城敌楼。 回拍走过的长城。 前面是原始的土长城和墩台。 明代杀虎口曾有个诞生众多军事将领的<font color="#ff8a00">麻氏家族</font>。麻家祖籍在甘肃祁山地区,善养战马。明正统年间,草原游牧民族侵扰,边关急需战马,麻家被朝廷征召到边塞山西右卫一带专门负责牧养战马。嘉靖36年,蒙古鞑靼借家事纠纷与明廷挑起边界事端,兴兵攻破杀虎口包围右卫城;时任参将的麻禄引领为朝廷养马的麻贵、麻富、麻锦等族人坚守右卫长达8月之久,直至明朝援军赶到,迫使鞑靼撤兵;“麻家将”一战成名,朝廷升麻禄为右卫指挥使,麻家其他兄弟也均受封,自此开启麻家数代边关战将彪炳千古之基业。麻禄之后,麻贵、麻锦、麻富兄弟皆为总兵,第三代承恩、承诏、承勋、承训、承宣、承宗等更远赴四边,分任辽东、宣府、延绥、宁夏、蓟镇等重防之地总兵或参将之职。他们个个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成为朝廷戍边不可多得人物。 远处是<font color="#ff8a00">海子湾水库:</font>2011年10月完工,主要用于供水并兼顾旅游。 <b><font color="#ed2308">2、右玉县博物馆。</font></b>原为杀虎口长城博物馆,2006年右玉县博物馆整体迁移到杀虎口,主要展示杀虎口军事要地与税卡双重功能及西口文化。 <font color="#ff8a00">康熙西征铜像碑记:</font>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4年),清廷再举三路大军西征平叛,以安帮定国。圣祖玄烨御驾亲征,率雄兵铁骑三临绝塞,平西战乱一统江山。杀虎口为西征大军之后勤大营,唯我晋商先躯请缨受命,毁家抒难共赴沙场,兵马粮草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康熙西征凯旋,驻跸杀虎口,犒赏西征将士,御笔赐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承朝廷恩准,蒙汉通关贸易,特许晋商而贯通。籍此,杀虎口息战事以兴商贸,散硝烟而响驼铃。千年军事要塞集天下客商,汇八方财源,晋商巨富籍此起步,黄金商路由于发端。然漫漫西口路承载商贸劳苦,更著血泪悲情,一曲“走西口”令天下人动容心叹,亦使西口古道名扬中外,再谱“丝绸之路”新篇。 博物馆大厅墙上的<font color="#ff8a00">大幅油画</font>,再现当年西口古镇、商贸口岸繁荣景象。 杀虎口是史上<font color="#ff8a00">重要税卡</font>。杀虎堡明代初建时主要用于屯兵和防御;明朝中后期蒙汉关系缓和,杀虎口军事地位丧失,逐渐变为商贸重镇。清末民初平绥铁路未修至丰镇之前,仍是中原与西北贸易必经之路。清中期至民国初,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商号“<font color="#ff8a00">大盛魁</font>”发祥于此。 杀虎口与右玉城兴盛,缘于其重要交通位置--沟通山西乃至内地与蒙古草原交通孔道。清代末年铁路兴起,杀虎口逐渐走向衰落,1928年税关关闭。 <font color="#ff8a00">杀虎口:</font>“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沿长城有很多口,杀虎口位居最西边,“西口”由此而来。“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 <font color="#ff8a00">博物馆沙盘模型:</font>杀虎堡(左)、中关(中)、平集堡(右)连为一体。<font color="#ff8a00">杀虎堡</font>在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font color="#ff8a00">平集堡</font>在南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后来边境贸易繁荣人口增加,在南北二堡中间筑东西二墙,将两堡连接起来,形成<font color="#ff8a00">中关</font>。 仿建的平集堡融入<font color="#ff8a00">立体油画</font>,如临其境。平集堡在拍摄《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后留下不少仿古建筑。 <font color="#ff8a00">九边重镇:</font>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民;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font color="#ff8a00">杀胡口由大同镇所辖。</font> 博物馆展览一些出土文物。 精致的麒麟。 西汉鎏金铜器皿。 <font color="#ff8a00">西口古道:</font>博物馆东侧,从杀虎堡通往口外一段道路。 <font color="#ff8a00">通顺桥:</font>西口古道起点,过桥后即踏上西口漫漫长路,人们把平安顺利的祈求寄托于桥,起名“通顺桥”。当年晋商也沿这条青石古道走出西口,深入蒙古草原、远赴俄罗斯、欧洲,创造辉煌的晋商传奇。 通顺桥下。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并称清代<font color="#ff8a00">三大移民浪潮</font>,延续数百年。清初,长期战争造成田地荒芜,大批晋陕破产农民成群结队背井离乡,越过长城,“走西口,去归化,觅食求生”。之后,每遇干旱兵祸等灾害,成千上万晋陕百姓便被迫“走西口”,前往内蒙古草原谋生。移民潮至解放前延续不断。现内蒙境内的和林格尔、萨拉齐、呼和浩特、集宁、包头等地,清时皆属“山西巡抚”管理,制府设在太原,故山西人“走西口”得天独厚。 斑驳石块上留下凹凸不平的车辙,无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过往的繁华。 <font color="#ff8a00">广义桥:</font>杀虎口堡南门外100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遗构。桥柱上存有石雕。因时间关系,只走了一段中西口古道,中关和广义桥、平集堡都没去。(<font color="#333333">网络图片)</font> 离开杀虎口,前往<font color="#ff8a00">大同市</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