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国尼克松图书馆随想

晓宁

<p class="ql-block">1972,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p><p class="ql-block">那年,我插队当知青已三年,22岁。因利用农忙之余向报社写稿被数次发表,成为盱眙十里营公社通信组的主要成员。公社党委推荐我为复旦大学新闻专业首届工农兵学员候选人,名单报到县里后就无音信。不久之后,我在繁忙农务中又染上了急性黄疸肝炎,眼前似乎没有光明之路。</p><p class="ql-block">我的外祖父从广州寄来一夲尼克松写的《六次危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总统写的传记,看后特别振奋。</p><p class="ql-block">尼克松书中的一句名言"逆境造就了强者,打败了弱者"几乎成为我人生之路上战胜困难的人生格言。</p> <p class="ql-block">1985年赴美国攻读硕士,1988年返回原单位河海大学工作,直到退休。近三十五年走来,逆境多于顺时,尼克松这句"逆境造就了强者,打败了弱者"一直记在心上。</p><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14日,回访美国母校,途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市,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就在那里,参观后自然对尼克松总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巴林达市(Yorba Linda)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橙县(Orange County)北部,距洛杉矶市中心东南方约60公里。约巴林达于1967年建市,距离北边华人聚集的罗兰岗市(Rowland Heights)约20分钟车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近半个世纪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在卸任后以自己名义开设总统图书馆。这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建议,于1955年以《总统图书馆法》名义开始实施,一般是建在自己的家乡。这是为了在总统卸任之后,便于保存其各种文件、手稿、档案纪念品等资料,同时也备各方研究者和普通民众查询。</span></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以尼克松命名的图书馆在他的家乡落成,其中的世界领袖厅里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大厅李共陈列着10位20世纪风云人物的塑像,其中包括英国的丘吉尔、法国的戴高乐、苏联的勃烈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德国的阿登纳、以色列的梅厄夫人、埃及的萨达特和日本的吉田茂。这些人均为站像,唯有毛泽东和周恩来是坐姿,并被摆放在前面最突出的位置。由此看出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尼克松心目中的位置,以及<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的历史性的访问,这也是图书馆升级后的重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领袖群象。</p><p class="ql-block">唯毛主席坐而论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里的仿尼克松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中国送尼克松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尼克松到中国访问,亲手在飞机上写的提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图书馆中还陈列着尼克松的直升机专机。不过,同在洛杉矶,几十公里开外的里根总统图书馆里,陈列的可是客机版的空军一号,几位总统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孰轻孰重,也可见一般了。里根总统图书馆也是规模最大的总统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34, 34, 34);">离图书馆主题建筑不远,就是他出生的小屋,这间小房子历经百余年,还是完好保存下来。其中有一个阶段这房子转手到别人,后来为了建图书馆又买了回来。房间并不大,有一间卧室,就是尼克松出生的地方。客厅内陈设着饭桌、碗柜、钢琴,再就是厨房和储藏室。上面还有小阁楼,是尼克松小时候住的地方。尼克松是爱尔兰裔,家里兄弟五人,有两人先后早逝。应该说幼年时的艰苦,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很大的激励。由于游人不少,小屋需要排队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一栋乳白色的木房子简单安静。1913年1月9日,在这栋木房子中,诞生了一个婴儿。55年后,这名爱尔兰人后裔、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的儿子,当选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他就是理查德·尼克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故居的房间并不大,有一间卧室,就是尼克松出生的地方。客厅内陈设这饭桌、碗柜、钢琴,再就是厨房和储藏室。上面还有小阁楼,是尼克松小时候住的地方。尼克松是爱尔兰裔,家里兄弟五人,有两人先后早逝。应该说幼年时的艰苦,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很大的激励。</span></p> <p class="ql-block">尼克松和夫人的安息地也在这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 background-color: rgb(240, 240, 240);">尼克松墓碑,上面刻着一句话“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Richard Nixon——The greatest honor history can bestow is the title of peacemaker”)(实拍尼克松墓地:墓地极其普通,墓碑上刻着的这句话意味深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尼克松是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半个世纪前,他对中国的七天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从华盛顿开始起航,在途径夏威夷和关岛的时候停留数日,最终于21日接近正午时分抵达北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什么要挑这个时候?因为北京时间的正午,恰好对应了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尼克松想让美国人第一时间见证自己的总统迈向这一历史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随后,历史性的画面出现了,尼克松右手笔直地伸向距离几米远的总理,总理见状小步上前,两人紧握对方的手,那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当时在尼克松的告别宴上,尼克松夫人对餐桌上的一个印有熊猫图案的香烟盒非常感兴趣,不断翻来覆去的把玩,周总理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细节,问尼克松夫人是不是喜欢这个烟?尼克松夫人回答:“我不抽烟,但我喜欢熊猫,我能不能把这盒香烟拿走?”周总理说:“当然,你可以拿走香烟,而且中国政府还会送给你们一对真的大熊猫。”</span></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第一次见到尼克松时,曾经称赞尼克松写的《六次危机》“写得好”,对此,美国客人十分感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毛主席接见尼克松时,尼克松谈到了他在中国见到“打倒美帝”的标语,毛主席只用三个字就化解了尴尬———放空炮。足以见证一代伟人非凡的气度和睿智,拥有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是中国人民的福气。对于毛主席,尼克松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nbsp;站在历史河流上的巨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远见卓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会见尼克松,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一位外国元首,半年后的9月9日他便溘然长逝。当时,尼克松为之洒泪并发表声明说:“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我们两个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观点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我们两国利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34, 34, 34);">在那个时代,中美两国走到一起,很难说是哪方魄力更大一些。但确实需要极高的胆识和战略眼光,打破二十年的成见,扭转当时的世界局势。这并不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决心,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对于尼克松,我们并不需要过多言语来对他进行评价,被历史选中的他,注定是一位伟大的美国总统。</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想起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厨房辩论:1957年美国人在苏联搞了厨房用品展览会。展馆内到处都布置着能展示美国人优越生活的各种物资,包括一些现代化、自动化的生活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为此,他们二人展开辩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可以用50年的时间超越180年的美国所取得的成绩。那时候美国在太空技术和武器技术上稍微落后于苏联,因此可以想象赫鲁晓夫是趾高气昂的,但是尼克松也是不卑不亢的,因为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美国民众的生活现代化进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种民用产品层出不穷,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用得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这场辩论,表面上是在说苏联人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其实质是美苏冷战时期,社会制度、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全方位较量的缩影,是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一场经典论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两人辩论的结果在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美帝依然是世界第一,苏联已经解体,接替苏联的俄罗斯经济现在也是举步维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赫鲁晓夫的孙女妮娜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已经选择到美国定居生活。在一次应邀访华后接受采访时,她十分自然地用一口极为流利的、毫无俄国口音的美式英语说,她认为美国人最终赢了“厨房辩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尼克松做过一任副总统,一届半总统,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有多少重要的事件发生在他的任期,除了中美握手之外,还有首次登月、结束越战、访问苏联等等。如果不是水门事件,尼克松在第二届任期内,是以压倒性优势当选的,他也一定会成为政绩最显赫的美国总统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尼克松是历史上有名的反共主义者,他是杜鲁门主义的忠实门徒,自他三十三岁那年当上议员起,他就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点,在尼克松后来参加总统竞选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几乎靠着一张"反共"的手牌登上了总统的宝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历史总是充满讽刺的,谁也没想到他在上台后他竟然背离了反华的道路,甚至一路破冰,把中美关系缓和了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什幺使尼克松产生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正如尼克松自己所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要永远尽你所能,永远不要气馁,永远不要小看自己;永远要记住,别人可能恨你,可是恨你的那些人是不会胜利的,除非你也很他们,而那样,你也就毁了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应该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不可否认,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顺势而为、求同存异、登高望远,或许正是我们从中美过去历史中能够找到的一些经验和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战胜逆境,步履艰难,但目标明确,奋发不息,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巅。人是如此,国家亦是如此。近代中国,被世界列强,打的头破血流,遍体伤痕……而现代中国,越挫越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化敌为友,以智促统,终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谢谢林涛的赠图和妙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