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写作体会

诗书教育

<p class="ql-block"> 2017年冬,一时冲动,我写了一篇《草水赋》,在朋友的鼓励下,从此便踏上了学赋之路。虽然至今仍不得法,但三年来也写了三十余篇。斗胆凑热闹去试着参加过七八次全国赛,侥幸有《笔赋》获“静山杯”二等奖,《三皇五帝赋》获辽宁省丹东市征文三等奖,《汨罗赋》获“首届汨罗江文学奖”九章奖,《风度阁赋》获韶关全国征文二等奖,《蓬安赋》获中华辞赋社全国征文二等奖,《梅赋》《荷赋》与《周至柔赋》分获“静山杯”和浙江省台海人物赋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三年时间,对勤奋者来说,应已成为赋坛老手,但我仍是一个辞赋写作的初学者。看了一些辞赋理论书藉,不过算不上系统学习,没有建立系统性理论。然而,仅管写的不好,记录一下阶段性写作体会,应当可以促进自我完善与提高。</p><p class="ql-block"> 余丙照在《赋学入门·杂体》谈到:“初学作赋,总宜按部就班,取法唐赋为是。”初学写赋当取法先贤,同时多与身边人交流。</p> <p class="ql-block">一、式当入时</p><p class="ql-block"> 赋除了要押韵,句式上也有几个常规格式。为了让韵的疏密合度,骈律赋的句式多以“紧长隔”交替着使用,在中间适当加以壮句,段尾多用漫句。要求马蹄工稳,变化灵活。这也是当下发展的一个趋势,或者说是大部分作者的一个共识。</p><p class="ql-block"> 在前人的基础上,赵微女士编写了一本《赋学微义》,并建立了静山赋学论坛,通过授课培养了一大批辞赋作者,影响面较大。再有张丽珠女士编写了《掬心说辞赋》,并协同张秀东先生等一批人在网上开坛授课。浙江荀社的苏绍康先生也在网上进行律赋知识讲座。除上述辞赋学者外,在全国主张并大力推行规范赋句式的人还有齐应凯、马建勋、李学文、马向党、李武、张政、黄稳山、叶文利等等一大批专家、作者。这些年赋赛评比作品,也大多数注重句式规范。静山赋社还制定了《辞赋评定通则》,对句式、文藻、结构等作了明确要求。这一标准近些年引导了全国辞赋创作发展方向。《辞赋评定通则》对句式要求:“‘壮’‘紧’‘长’‘隔’‘漫’等句式应随赋文之需要而使用到位。应避免句式单一。句式转换之间,应顺其文气,手法纯熟而无滞碍、且能擅于以句式调控韵声疏密者为佳。“提、引、发”语使用准确无误,漫句(散句)不能过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看看古人在句法上是怎样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先贤冯迫标《士执雉赋》:“圣天子鹿鸣典旷,燕喜思同。裘却雉头,不尚珍奇之贡纳;扇开雉尾,弥征待下之谦冲。所以奋兴乎多士,而乃执贽于群工。欣看重译来朝,远献越裳之雉;霄见盈廷锵步,华开作绘之虫。”句式安排为:紧—隔—长—隔。</p><p class="ql-block"> 先贤尤崧锥《仁寿镜赋》:“皇上金镜宸居,玉书天眷。瑞应骈臻,休嘉迭见。兆民歌仁治之隆,太史奏寿星之见。十载玄珠在握,承来宝箓重重;一轮冰鉴悬空,照彻春台面面。他日芙蓉应兆,弹冠依南极之辉;此时葵藿倾心,拜手介东瀛之宴。”句式安排为:紧—紧—长—隔—隔。</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选取一些近年获奖赋作品来看句式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如广东张丽珠女士获全国二等奖的《黄荆山赋》的第一段:“ 晴川历历,江水悠悠。群峦跌宕,飞云沉浮。南下匡庐之飞瀑,北衔黄鹤之名楼。望眼无垠,看东流之波浪;渔歌不绝,唱西塞之鹭鸥。此山人文殊胜,草木森幽。横亘则五十之里,屹立则万千之秋。指黄荆之木为名,领众峰以汇聚;溶青峦之岩作洞,引文士以吟讴。是以集古今之灵气,得天地之独优。”其句式为“紧-紧-长-隔——紧-长-隔——”再看她的获二等奖的《桐庐赋》第一段:“江南胜郡,诗乡画城。桐庐故地,吴越新英。滨繁华之都市,传潇洒之美名。东望海潮,观钱塘之秋浪;南临台岳,听回雁之春声。西眺黄山,承建德之流韵;北分天目,萃龙凤之纷呈。乃知其青岑锦绣,碧涧苹萦。播韶晖于万物,降甘露于众生。启桐君采药之书录,开富春山居之图贞。窥谷忘反兮,子陵钓于川濑;望峰息心也,太白梦于浮清。山水独绝者,乃是自然神秀,造化馨荣也。”其句式他布为“紧-紧-长-隔—隔——紧-长-隔-漫”。从例中可以看出,一段不会一种句式到底,而是相间着使用,让人读起来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每一组中,每种句式一般不连用三次。</p><p class="ql-block"> 下面来看看汕头青年赋作者黄稳山先生的作品。他是个获奖高手,几乎没有空手而还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赋》是他在全国赛中的一等奖作品。现选第一段来分析句式变化。“夫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者,隐高原而无匹也。历千年而不移,信今朝之独出。林始于上古,经春秋之风云;名闻于先贤,守天地之秘密。有熊功德之大,孰人不知;不二乾坤之奇,斯境唯一。况其境承轩辕一脉,名传华夏八方。县以黄陵而凛凛,园以绿林而苍苍。东近洛川以屹桥山,温带独厚;西遥庆阳而启姬水,沮河源长。枕延安而望长安,巧处原点;腹秦地而藏圣地。雄起东方。山聚灵气,水显瑞祥。尽得翠峦之秀,长明玉镜之光。森森之峭壁悬空,千年古刹;隐隐之流云坠地,十里松廊。值旅游之盛行,一方胜境;沐自然之邀请,万壑新妆。”“漫-长-隔-隔——长-长-隔-隔——紧-长-隔-隔”最后一段“ 至若登揽飞龙,无穷俊赏。一寺一谷,都归乎眼眸;九脉九重,尽收于指掌。暮霭夕照,流连想象。崇山峻岭之或暗或明,翠柏苍松之或俯或仰。乘风而起,无波而浪千重;趁兴而行,有悟乃鼓百响。欣国运之汤汤,似林涛之漭漭。乃让万方游而情怡神养也!至于石开灵眼,岩写绝韦。天生物竞,地迥林肥。绿肺新喻以园,每招赞叹;红军旧址之洞,再忆光辉。沿途之物华天宝,斯地之琳琅珠玑。则俊游斯地,几悟人生,蕴无尽之生机。斯乃众客乘兴来而尽兴归者也!”“紧-隔——紧-长-隔—长-漫——紧-紧-隔—长-漫-漫”他这里,同样的每一组中,每种句式连用未超两次。</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中华辞赋》编辑,同为全国赋赛获奖高手马建勋的《魁星楼赋》(桂林兴安征文获奖作品)。这里选首段作句式分析。“斗悬桂北,楼曰魁星。盛襄华阁,乃灿文英。起湘漓之江畔,倡儒翰之学城。尚礼崇文,愈显城郭之风雅;知书明德,方兴气象之祥宁。于是竣工有日,重建增荣。焕良辰之瑞霁,昭胜地之昌明。纵观韶景,凭望斯城。东揽湘江之鹭浦,西接越岭之云屏。仰撷霞标,共庆云而溢彩;远涵山色,取芳桂而藏馨。”句式排列为“紧-紧-长-隔——紧-长-紧-长-隔”。在这里,每种句式,也没有连用三次的。</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写赋,要么紧句紧到底,如诗经一般,感觉不到“赋味”。要么隔句隔连篇,且统统以“四六”句式,让人感觉刻板。</p><p class="ql-block"> 《辞赋评定通则》要求:“&nbsp;作品应结构严谨并层次分明。发端、衍生、照应等诸象皆具。段落过度需衔接自然。通篇文脉流畅,张弛有度。”对于赋整体结构布局,我觉得大体和写散文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二、真情入赋</p><p class="ql-block"> 现在写作免不了有应酬之作,往往因对人、事、物知之甚少,或情感投入不深,作品很难打动人。而一旦能情动于中,赋发于外,纵然在句式和词藻上欠点功夫,写出来的作品仍可感动人。</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主张不作无病之吟,近年所写作品,多是有感而发,比如我的处女作《草水赋》,咏物作《粉笔赋》《梅赋》《兰赋》《菊赋》《竹赋》,感事作《诚信赋》,虽非为参赛获奖,但在网络传播,获得了很多读者、专家好评。</p><p class="ql-block"> 拙作《粉笔赋》只花三个小时写成,一稿定形,当源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三寸纤纤玉体,一腔淡淡柔情。随心化迹,独立特行。虽多磨难,却少逢迎。非柔软之颖毫,不作文房之宝;非精奇之钢笔,难添雅士之荣。铺路碎身,筑前程以为学子;化尘成土,培桃李以助园丁。”这多少是自身的写照,也是对我们教师这个群体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又如我的处女作《草水赋》中写景一段,“溯源寻幽趣,探险猎奇观。品龙泉于幽涧,赏飞瀑于广寒。青草湖染绿扬波,四时溢彩;金盆石承星映日,朝夕流丹。林麝生香,牛羊隐现;锦鸡炫美,鹰隼旋盘。霞尉云蒸,群山簇拥;柯横日蔽,众鸟鸣欢。曲流蹊径,珠石满滩。枫醉兮霜染,柏苍兮雨繁。碧草春滋兮兰香溢谷,玉枝秋实兮果熟挂冠。修竹青青兮万亩,杜鹃熠熠兮千峦。峻峭峰崖,老将练兵结寨;悠扬琴瑟,少年牧马歌弹。”一气而下,家乡风光尽呈眼前。</p> <p class="ql-block">三、文藻添采</p><p class="ql-block">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提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语言文字没有修饰,不加以藻采,就不能流传很远。直白了说,一篇干巴巴的文章,即便有内涵、有深度,也是不招人喜欢的。赋这个体裁,本身就适于铺陈渲染,更要文采藻饰,让人感觉到“华丽”。古人作文,多长于此道。</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理科生,学数学专业,比较长于数理逻辑,写文章着文采是我的弱项。然而我也尽自己的努力为之,偶然也会有些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当然,要感动到别人,我还有点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 如我写《映山红赋》时,家乡的映山红全在我的脑海中。为了极力赞美,我想办法加以文藻渲染。“且夫一枝一意,万树万情。苗起酸泥而乙乙,花描蜜导以庚庚。叶翠四时,苍苍覆岭;瓣红一季,熠熠辉星。岂牵牛易凋于正午,岂韦陀暂现于三更。非桃李之华,而有夭夭之貌;非牡丹之贵,而生灼灼之英。以拳拳之心,而增草木之荣者矣。”这里用了好几个叠音词,同时用了反衬、进退之法,增强了语言美感。赋属古文形式,而古文常用叠音词来提升语言美感,如《论语》《庄子》等等莫不如是。</p><p class="ql-block"> 又如我写《汩罗赋》,也着力渲染一下优美环境。“欣于日月争辉,山川静好。源远而修水潺潺,气清而高天颢颢。湘流过境,浪阔流深;峰岭屏藩,岚轻岭葆。垅畦有花果之枝,汀岸生芷兰之草。至于矿地藏,景天造。兽舞林,凫戏藻。民风淳朴,其居也碧瓦粉墙;雨水充盈,其稼也绿菽金稻。自是村村乐以耕锄,处处敬乎翁媪。帆扬于鱼米之乡,车驶于阳光大道矣。”承评委青眼垂爱,拙作参加全球首届“汩罗江文学奖”,侥幸从十五万件作品中选出。</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升内涵,大家主张适当用典。我个人不太喜欢用比较偏的典。因读的经典太少,用典对我而言是件不易的事,故而多是用自己原创语句表达。有些人句句用典,掉书袋子,让读者有隔世之感,不忍细读。</p><p class="ql-block"> 乔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其文可赏矣!</p> <p class="ql-block">四、议叙入理</p><p class="ql-block"> 一篇文章不能无主题,无中心,无情感升华。古人作品多因有精典名句而传世,如范希文的《岳阳楼记》,除了文采飞扬,更重要的是有了“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尔?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精警名言。它让文章不朽,也让岳阳楼不朽。当然,不是每个作文的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很多事物具正反两面性,在赋创作时,在加入议论,抒发情怀时,我个人的体会是多向积极方面思考、升华。如我在写《秋登武功山赋》时,对于山顶之草是这样写的:“窃闻明者爱借圣人之智,知居贤者之肩。胸展宽宏,散抱拥亲日月;草生弱小,踞峰近接云天。”这一思路在《“问·兰亭”全国首届书法高研班学习感赋》中运用到这个结论:“噫!玉当细琢,墨必精研。意须通古,恒可达泉。无志之徒,万般止于刻刻;有心之士,一艺行以年年。何如学达人之法,立贤者之肩。虽野草生于弱小,居峰顶亦近于云天也!”以草喻人,言向贤者学习,立于成功者之肩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又如拙赋《笔赋》,最后我是这样写的:“窃闻行而有力者,爪必留痕也。至乃无意他求,有心自舍。不惜乎化尘,不忧于弃野。淌流心迹,心中自有精神;磨灭身形,身后犹余图画。洎夫性达于真,情矜乎雅。著文而文可述怀,书字而字能编籍。以至于其思也无邪,其身也无价矣。”对笔的奉献精神加以赞赏。</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要学习写赋,我的体会是先动笔写,再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不实践,只是“临渊羡鱼”,那永远没法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学习写赋,不是从本本上学习理论,主要是上论坛观摩,与朋友交流。脸皮厚,不怕别人找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广交赋友,交流时日久了,人家就不会只说奉承话,而是直面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p><p class="ql-block"> 《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钟振振教授在《〈全宋词〉词人小传中的若干问题》中说到:“除了极少数离群索居者,作家总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发生各种形式的文学交流。正是通过这种或单向或双向的交流,不同作家集群和文学流派才得以出现,文学史才精彩纷呈。”我觉得很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的学赋心得,只能拿来与大家探讨,不能作为成功经验交流。</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11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