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鱼

林小宁

<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看到一段视频,介绍的是南方某农村在稻田里养鱼,当水稻成熟了,鱼也肥了,水稻与鱼一块收获。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想必他们一定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在不用化肥和农药的条件下,也不知道水稻收获如何。无论怎样这都是原生态的耕作,这个场景勾起我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我小时候,对于稻田里抓鱼并不陌生。过去种水稻用的肥料都是农家肥,不用农药、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稻田是干净的自然生态,稻田的鱼与水稻相依为生。当水稻收割完毕,把田里的水排空,就可以抓到肥美的鱼虾,农民既收获到水稻又抓到鱼,两全其美,收获时节农民难抑喜悦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随着化学用品在农田的广泛使用,土壤的肥力退化,耕作离不开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田里的鱼虾没有了,稻田里抓鱼这种情景在农村也就绝迹了。</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人都渴望过那种原始的慢生活,悠闲又健康,但是现在的生活节奏是无法慢下来的。当看到一些过去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由自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成了现代人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是编织能手,家里的竹制用具像粪箕箩筐之类的东西都是他亲手织的,爷爷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他织的竹器。他为我织捉鸟用的鸟笼,我在鸟笼中装入野果,放在树林中,每每都有收获。爷爷还编织鱼笼,傍晚时爷爷把鱼笼装在田沟里,第二天早上去收,往往都满载而归。所以在那些穷困的岁月,我们并不缺少鱼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对戽鱼是记忆犹新的,因为我不但亲睹大人们戽鱼,自己也戽过鱼。小孩身簿力弱,一般是选择小的浅的田沟或小水坑。到达目的地后,几个小孩一齐动手,如果是长的水沟,要两头截流,用锄头挖“草被”(带草的土块),垒成畦,把水堵牢。畦不牢固,会被水冲垮,有时水会没过畦,所有的功夫都白费。所以畦要高要牢固,然后出尽力气,用戽斗和水桶之类的东西,把水沟的水戽干,看着鱼儿在要快要干了的水里窜来窜去的,虽然疲惫但心里乐开花,越戽越来劲。最激动的和快活的是摸鱼,在泥巴里摸鱼有一种难得的快感,有时摸到小水蛇,吓得哇哇叫,但是还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没有什么比做自己喜爱的事更开心。有时逢到一个塘虱窝,一下子可摸到十几二十条,有时可能只戽到几条小鱼,但是戽鱼依然是乐事。</p> <p class="ql-block">在爷爷编织的竹器里有一种叫作戽斗的东西,现在这种东西在农村几乎不见了,但是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种东西,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肯定有记忆。</p><p class="ql-block">戽斗是一种古老的东西,是老祖宗用来戽水灌溉和抗旱用的,农家是离不开它的,但是它还可以用里戽鱼。</p><p class="ql-block">戽鱼是有趣的事,在海南农村过去很多人都有过戽鱼的经历。戽斗用竹编织,竹削成薄薄的竹篾,织成斗状,然后把它固定在一根竹扛上,戽水时双手握着竹杠,一斗一斗地戽,戽起水很方便。戽斗分为小戽斗和大戽斗,大戽斗,海南话称为“扛斗”,小沟小堀用小戽斗,用双手可使用。面积大的水域要用扛斗,扛斗单靠手不能使用,要用三根木条做成三脚架,一般用坚硬的木麻黄,呈三脚鼎立状,中间用钩吊着扛斗,这样使用既省力又高效。</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戽鱼是很有气势的,与小孩的小打小闹不同。大人专挑深的阔的水域戽鱼,戽到的鱼又多又大。戽鱼一般在农闲时节,村里的大人们相约起来商量好,挑好地方,着手做好戽鱼的准备。</p><p class="ql-block">距离我们村大概几公里外的地方有块水域,我们叫做“白水塘”,这个水塘与平常的水塘不同,大约与沼泽地相当。这是一片有着十多亩之阔的水域,水不算很深,长满水草,是很多鸟类笕食的地方。最好看的鸟是白鹭,白鹭的体态优雅。绿色的翠鸟,长着长长的尖锐的嘴,善于捕鱼,常从水面上掠过,小鱼便成口中物,翠鸟爱在土坎的斜面或堤坝上打洞生蛋育仔。塘里的鱼很多,但是这么大的水域要全都戽干不太可能,大人们就戽其中的一部分,就算一部分也要几天几夜才能完成。所以村里的大人吃和睡都在山坡上,轮流着戽。</p> <p class="ql-block">十多支扛斗一字状摆开,那架势十分壮观,十几个青壮年日夜不停地戽水。</p><p class="ql-block">等到水戽得差不多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和小孩浩浩荡荡赶来,在水塘边等着下水摸鱼。由于水草多泥多,要捉鱼不太容易,人多力量大,那浩大的摸鱼场景也只在那个时代才看到。</p><p class="ql-block">那个地方的鱼的确又多又大,抓到的鱼大多是卿鱼、塘鲺、麻鱼、过山卿和乌鱼。乌鱼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鱼,有的像大人的大腿一样粗,乌鱼是一种凶猛的鱼类,以小鱼为食,鱼的肉质鲜美清甜,营养丰富。过去乌鱼很多,现在在野生的状态下不多见了,即使有也很小,还不等它头大就被捕捉。戽鱼时人们最渴望戽到这种鱼,大水塘里的乌鱼大都很大。那时候的乌鱼太好吃了,把乌鱼切片,胡椒粉姜丝爆祸,下鱼煎,金黄金黄的,很是诱惑,煮汤也很好吃。现在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但是在过去还有比此更好吃的东西?难道不比现在大多饲养的鱼更好?</p> <p class="ql-block">等到把从里到外都摸完几遍,天色也就渐暗。抓到的鱼也有十担八担之多,大家动手把鱼担回家,打起汽灯,把鱼全都倒在地板上,按参加戽鱼的人数平均分份。男女老少争相围观,蹲的站的一大圈,嘴里啧啧叫道:“嘿,这条真真大”,那气氛比过年还热闹。分鱼完毕后各人提着鱼,在老婆孩子的拥簇下欢天喜地回家,然后女人忙碌着宰鱼升火做饭,男人喝着酒,吃着女人做的鱼,心中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这么多的鱼很难一二顿就吃完,所以大多的鱼都剖开洗净,下盐腌制,拿到太阳下晒干,以备长久吃用。</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个塘被填平了,改造成农田,也就没鱼可戽了。记得读小学的我也参加了那次填塘工程,全公社(那时镇叫公社)的学生都参加,苦战了一个多星期才把塘填平。后来这里也没有多少良田可耕作,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野。</p> <p class="ql-block">我这样设想,如果这个塘还在,还会有人愿意去戽鱼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迷恋过去的生活,而经历过去生活的人,也许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味道。比起现在坐在空调房里,刷刷抖音,发发朋友圈,聊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效法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是有故事的,也许有故事的生活总会有人迷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