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箴言晓古今——记柏林中小第二届读书论坛上的分享

柏林镇中心小学郭燊

<p class="ql-block">11月22日,柏林镇中心小学第二届读书论坛活动,在百忙之中如期进行。</p> <p class="ql-block">毛可曼老师主持这次的读书论坛活动,并制定了活动主题:读书若水,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致开幕词的时候,咸会彬校长说了,咱干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老师们一定要读书,给学生树立榜样。</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次读书论坛上,本人分享了《论语》里的几句话,现在把发言稿附在下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第二次读书论坛活动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郭燊</p><p class="ql-block"> 先给大家分享《清史稿·林纾严复辜鸿铭列传》中的关于辜鸿铭的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辜汤生,字鸿铭,同安人。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子、五经之奥,兼涉群籍。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译四子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庚子拳乱,联军北犯,汤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张之洞、周馥皆奇其才,历委办议约、浚浦等事。旋为外务部员外郎,晋郎中,擢左丞。汤生论学以正谊明道为归,尝谓:“欧、美主强权,务其外者也;中国主礼教,修其内者也。”又谓:“近人欲以欧、美政学变中国,是乱中国也。异日世界之争必烈,微中国礼教不能弭此祸也。”汤生好辩,善骂世。国变后,悲愤尤甚。穷无所之,日人聘讲东方文化,留东数年,归。卒,年七十有二。</p><p class="ql-block"> 认真的读过《论语》之后,我也有辜鸿铭的这种感觉:“道”在是矣!</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跟老师们分享一下《论语》&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首先,说一说《论语》的“论”字是什么读音。很多人把《论语》的“论”读作“评论”的“论”(lùn),是不对的。正确的读法是(lún),读如车轮的“轮”字。“论”字的原型,来自古“仑”字,而“仑”的古繁体写法是“侖”。按照《说文解字》六书分类,“侖”字属会意字,是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解释:“亼”是古“集”字,“册”即“简册”。“亼”和“册”合起来,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侖”字:“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可见,“侖”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所以,“论语”二字的意思,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再探讨一下《论语·学而篇》开篇三句话的的意思。</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nbsp; &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将所学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意思。&nbsp;</p><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nbsp;</p><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整句译为:学了又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学以致用,我们学教育学、心理学,不就是为现在的教学实践准备的吗?俗话说,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学用结合,成果才能丰硕。&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 &nbsp;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表达了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以前交通不便,如果不是思想上有共鸣,文化上有认同,谁愿意舟车劳顿,跑老远去见你。远方的朋友来,是因为思想上能交流,人生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嗨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同时,朋友回去以后,也能将这种思想带回去,从而在远方也得到了传播。所以,我认为这一句重点是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p><p class="ql-block">&nbsp;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nbsp; &nbsp;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nbsp; &nbsp; &nbsp; 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春秋末期那个诸子争鸣,众声喧哗的环境里去理解,当时,儒、道、兵、杂、阴阳等家,纷纷极力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政治主张,各种学说之间,有的互相借势,有的互不理解,有的互相诋毁。孔子在多种文化共生的环境里所采取的态度是:我推行我的政治主张,你不理解我,我不会恼怒,更不会诋毁你,不会自毁我读书人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我的先祖,清朝康雍乾时期东山书院的山长郭翘楚,在它的《四书审问》里提到,程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注释是“惟不愠然后为君子,朱熹的注释是惟君子然后能不愠。我觉得不论是吞下委屈喂大了格局,还是气象阔大,无所谓委屈不委屈,不论早已是君子还是新晋的君子,只要能达到君子的段位,都是值得佩服的。&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儒”是读书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论语》开篇三句话就讲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读书人。&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首先,要学以致用。&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其次,要乐于交流和传播。&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再次,在多种共生的文化里如何自处。&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这三句话,放在《论语》的开头,奠定了儒家稳健入世,积极用世的主调。如果读书人能将这三句话读懂悟透,落实在自己的读书生涯里,就会成为大儒、鸿儒,就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佩服孔老夫子,不论我们怎么解读,都不如他老人家的三个反问句来的形象生动,富于语言上的张力。&nbsp;</p><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接下来说说孔夫子的教育发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p class="ql-block">陈: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nbsp;</p><p class="ql-block">吾党:我的家乡。党是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五百家为党。</p><p class="ql-block">狂简: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p><p class="ql-block">“斐然成章”, 朱熹的注释是“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斐然,有文采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nbsp;</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p><p class="ql-block"> 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这样注释道“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就是说孔子担心自已留在鲁国的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偏离正道或陷于异端邪说,希望回去做好教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清代纪晓岚等编纂的四库全书中说:所谓成章者,庸知其非著书立言之谓,盖归而删《诗》定《书》,赞《易》作《春秋》,正《礼》《乐》以垂世立教,所以裁之者在此矣。我们经常说四书五经,其实应是六经,《乐经》佚失,已不好搜求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才行。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学习,以及适当的磨砺与剪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将其中哪一个步骤剔除掉,都是很难成大器的。</p><p class="ql-block"> 孔子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精心培育弟子,给我们后来的教育者立下了榜样,删述六经,让我们可以根据经典教导学生,匡正学生。</p><p class="ql-block"> 再与大家分享一个教育方法,就是《论语·颜渊》篇中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p><p class="ql-block">“直”是正直、正确之意。</p><p class="ql-block">错同措,安置之意,“枉“弯曲、错误之意。</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正直的、正确的人或事物安放在弯曲、错误的人或事物上面,能使弯曲或错误的人或事变正直、正确。</p><p class="ql-block">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学生有时听不进去话,经常有老师抱怨,这些学生,油盐不进。有的听课不认真、有的课堂上说话,有的坐姿不端正等等,你若严厉的批评他,有的狡辩,有的顶撞,有的立睖眼看你,效果很不好。这时可以试试举直错诸枉,表扬它的同桌或前位;“你看这位同学坐姿多端正!大家看这位同学听课真认真!对他的错误提都不提,大家再看看效果,确实能使枉者直。</p><p class="ql-block"> 这个方法我经常用,哪里的学生都吃这套,上个学期,我们去外校监考,每到下半场学生就开始说话、玩,声音越来越大,本校的老师有时进去维持纪律,嗷一嗓子“别说话”,学生安静不了三分钟,故态复萌。我们监考老师虽然不能吓唬学生,但说两句话还是可以的。我就夸还没说话的同学:你看这位同学,多安静,坐得也端正。立马就有同学效仿,我紧着又表扬了几个:这位同学也是,还有这位同学,这位、这位------。很快,都安安静静的了。记得管祥霞老师还朝我竖大拇指,我俩一块监考。 正如王校长所说,《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这几句,谢谢大家倾听。</p> <p class="ql-block">陈金老师分享了《教育魅力》一书;夏云龙老师分享了《将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系列丛书;李长玉老师分享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邵飞老师分享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和《中国机长》。最后,咸校长鼓励大家:读书,坚持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