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宜春生活散记·也说陈寅恪的“恪”</p><p class="ql-block">易中生</p><p class="ql-block"> 先说一个实例。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女子名为婵斌,本来这“婵”并不怎么常用,但有一词为“婵娟”,大家都会把这个“婵”字读作chán,而不会读成别的音。可这位女子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特别说明这“婵”字要读成“单”,音为dān。听她妈妈解说,在这女儿出生时,已经是她第三个孩子了,但计划生育已经开始,她不可能再生育,前面两个是男孩,这个是女孩,所以就取名为单斌,但“单”字太突露了,于是就加个女字旁,这样就能表达她的意思。她解释说,别人把“婵”读成什么我管不得,但我女儿这个字就是要读成“单”。所以不管是这女儿的家人还是熟悉她的同事朋友都是一样读成“单”,可我们的大众甚至字典词典并不因为她的申明而另外认可这“婵”一个dān的读音。</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的“恪”读什么音据材料介绍,已经争论好长时间了,据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据史料介绍,陈夫人及家人和弟子都读如“确”音为què,也得到陈先生的认可;学人及字典词典读如”客”音为kè;而地方话读如”貉”音为hoʔ。我认为这几个读音有语音流变的问题,早时候这个字是一个入声字,就是现在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还是读成塞韵尾的入声,而在北方话甚至普通话中都读成舒声。在这入声转换成舒声的过程中,很多入声字都有文白二读,比如“剥”有bō bāo二读,“削”有xuē xiāo二读。按字典词典的解释,这些字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口语,一个是书面语,也就是一个常单用,一个常与另一个字合用。而有的入声字并没有这样幸运,就说”学”字,在字典词典中就只有xué这种读音,而在方言口语中还有读如”鹤”的,音为hoʔ,甚至有的还会读成xioʔ。在社会语言运用中,并没有认可后面这两种读音,尽管在地方方言中能通行无阻。就说我这姓,“易”,字典词典中只有yì一种读音,而就我所知,这些姓易的及周边的人大多读成yaʔ,所以现在我向人介绍时也只好说是容易的“易”。</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的结论是陈寅恪的”恪”在家人熟人中尽可以读成què,而在社会语音中就应该读成kè。否则很容易产生读音混乱。</p><p class="ql-block">(以上字母标音都是按汉语拼音拟音,ʔ为入声韵尾喉塞音)</p><p class="ql-block">2020.12.23</p> <p class="ql-block">宜春生活散记·我常记起的四种声音——流水声 汽笛声 警报声 避让声</p><p class="ql-block">易中生</p><p class="ql-block"> 我生长在一个可以称得上江南水乡的村子,不说别的,有一条小江就从村子中间流过。人们用水全部依靠这小江,起码没有听说过有水井一说,更不要说自来水了。当然这水平缓,也谈不上有多大波浪,更不要说发出声音,但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之中,硬是能听到嚯嚯的流水声。</p><p class="ql-block"> 这流水声来自一公里之外。也就是这流过村子的小江并不是完全自然流入,而是在上游约一公里处有一座拦水的陂,用它阻断水直往下流,提高水位,这样大部分水就自然沿着人工开凿的小江流过村子。这陂就像是拦河坝,但没有溢洪道,水满了,就从这陂面流过,我估算,一年大概有半年时间这陂面有水流下,本来这很自然的事情,但它却成了当年预测天气的一个机关。</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深人静,或凌晨,没有人声的嘈杂,更没有车辆的喧嚣,静得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的状态下,能听到的就是这陂面上流下的水声。声音越响,就预示着这一天是一个大晴天。这既是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是自己多听几次之后的验证。如果某个清晨听不到这声音,或者声音浑浊,那这天就是不下雨,也不可能是大晴天。</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村子里生活的时候,我还小,本来是嗜睡的时候,但总会有意无意地听这声音,也没有多少浪漫的心情,只是想着要不要戴斗笠去上学,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后到省城上大学,住在铁路边上,离铁路估计不到一百米,而且前面没有多少遮拦,门口窗户都对着铁路,说与铁路为邻一点都没错。</p><p class="ql-block"> 本来在这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乡村,我们这里尽管不能说是平原开阔地带,但也不是山区,最多算丘陵。离省城也就是百多公里,可我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当然也没有坐过火车,就是到现在在县域内还没有一个火车客运站。可话说回来,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跑。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电影里,这奔腾的火车还是见过的,那呼啸而过的汽笛声甚是嘹亮,但毕竟不是现实中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铁路边住下后,起码有一个月没有一个晚上睡过安稳觉,不是火车经过的轰隆声,而是时不时的汽笛声。本来在早年这里应该是郊区,但到我们去省城的时候,这里几乎是城中心了,靠城中心的省管理机构也就是两三里路,而以省名命名的大学还真在郊区,记得这学校四周还是农田。所以这铁路在我们住的地方经过也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这里还有一个编组场,也就是各地到省城站的货运火车的车厢很多要到这里重新编组而发往各自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车厢之间的撞击声几乎没有停顿,还有就是始终如一的几公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的汽笛声,有事没事地鸣起,白天还好,一是有其他嘈杂声音陪伴,二是人们也不是很专注。而一旦到晚上,就特别刺耳,特别是半夜,可以从睡梦中惊醒,尽管当时年轻,但醒了之后很难入睡。这样折腾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适应了。</p><p class="ql-block"> 已经多年没有去省城了,估摸这编组场应该搬走了,这样的轰隆声汽笛声实在不适合在人众密集的地方存在。毕竟生产生活有的很难调和。</p><p class="ql-block"> 后来参加工作,本来我从事的职业与消防没有必然联系,可我上班的单位与消防队只是一墙之隔,作为军事管理的单位,门口总有兵士站岗,里面是怎样的情形,不要说我,就是在这周边的也没有几个人进去过。但它的存在是确确实实的,最突出的就是时不时的警报声。</p><p class="ql-block"> 开始时候还真不习惯,一听到警报声,马上就联想到有地方烧房子了。但多了几次后,发现没有人传烧房子的事,就是大会小会甚至任何宣传工具上也没说这事,后来也就平静多了。</p><p class="ql-block"> 早前听到这警报声是还在田地里劳动的时候,一年也可能有一两次这消防车从身边的公路上呼啸而过,过两天总可以听到哪里房子烧了的消息。实际上也不奇怪,当时农村的房子几乎都是外砖内木结构,特别是百年老屋,房间与厨房就是一方板壁隔开。稍有不慎,灶口的火星把柴草点着,隆隆黑烟就往上冒,这样的情况出现,就只听到从内跑出的人,大叫火烧屋了,接着只有过年能擂响的大鼓也被人胡乱用木柴之类打得咚咚作响,在远处劳动的劳动力听到鼓声看到冒起的黑烟,不顾一切地赶往出事的地方,挑水桶的挑水桶,拿脸盆的拿脸盆,没有人躲在后面,也没有人想着去抢东西,只是一心想早点把火扑灭。很多时候等消防车到场,火差不多灭完了。当时只有大队才有电话,再县城到我们那乡下最快没半小时到不了。所以多是靠自己。</p><p class="ql-block"> 现在好多了,老屋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是单家独栋,都是钢筋水泥加砖头,就是有火源也不容易烧着,所以民房这一块很少与消防关联。</p><p class="ql-block"> 只是有一两次看到人家厨房的排气扇冒出过黑烟,当然马上就看到消防车到了,没有出现大事。</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次听到这警报声,是不是因为出来及时,几乎什么事情都没有,还有可能就是这些消防兵进行例行消防演练。听多了,就习以为常了。</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到宜春买房,有点瞎碰的味道。当时到宜春一下车,真的分不清东西南北。还好请同学带路在城区转了一圈,新城区,老城区,大楼盘,小偏角都了解了一个大概。当时的想法是区位离高铁站近一点,交通方便一点,小区大一点,适合休闲散步,一定要是电梯房,省去爬楼之苦。当然还有关键一点要大致与口袋里的钱相等。看了一圈后还是茫然。过了几天再倒回来,当时出火车站就往高楼成片的地方走,问售楼人员,当然听全部,信一半。与人闲聊,听一句,联想三句。说某小区很适合生活,小孩读书也方便,特别是像你们这上了年纪的人,有个病痛也方便,旁边就是市里最大的医院。</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他们说这话很有道理,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把这当一回事,在这之前,同学也这样提醒过,现在才觉得这不得不算一个重要的选择。靠医院远近,对慢性病来说,关系还不大,现在在这里住下来了,有时坐公交,几乎整车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到医院站下车,我现在住的这个区位,应该说比较偏的,附近也没有看到大企业,但整天都是车来车往不停,后来发现进到医院的车不少。起码说明任何人想不与医院打交道几乎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常见到的现象,救护车也是不分白天黑夜发出避让声,不管红绿灯呼啸而过,真是救人胜过救火,现在住在这离全市最高档的医院附近,听到这避让声也是常事,早一分钟得到治疗,也可能早一分钟安全,看来这区位起码也有这样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现在尽管身体还硬朗,谁能说清下一秒的事情呢?正如有人说的,一觉醒来,是明天先到,还是意外先到,谁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2020.12.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