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收尾活动(完整版)

老海

<p class="ql-block">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Yunhe Sanwan Scenic Spot),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古运河三湾段,以运河三湾及周边湿地风光为依托,因地制宜的配置人文景观及休闲设施而形成的大型生态人文景区。总占地面积3800亩,其中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520亩。景区规划建设以扬州的高旻寺和文峰寺为端点、以古运河为轴线、以运河三湾风景区为核心,充分彰显水工技艺和运河文化,打造与瘦西湖相呼应的城市南部风景名胜区、体育休闲区和旅游度假区。2018年12月20日被评定为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邵伯古镇</p><p class="ql-block">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2008年邵伯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邵伯古镇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邵伯船闸</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地处扬州市江都邵伯镇,长年有10多个省市的船舶通过。该闸现有职工80人,设有监察室(体系办)、政秘、运调、工技、财务五个股室以及四个运行工班、监控组、上下游远方调度站和机电班。船闸主要任务是负责维护船闸和引航道的安全畅通,负责船舶的安全过往,负责国家航道和过闸规费的征收工作,负责船闸的养护和管理。两座船闸全年24小时昼夜运行。</p><p class="ql-block">船闸简介</p><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最早建于1934年,该闸已报废,运行的一号船闸建成于1962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0m×5m,闸门门型采用横拉门型式。二号船闸建成于1987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3m×5m,两闸闸门均为钢质平板横拉门,闸室除设有系船钩外,二号闸还设置了12只浮式系船柱。两闸均为短廊道头部输水,采用对冲消能,引航道布置形式均采用不对称式,并设有引航桥供船员上下通行。两闸之间中心距离为108m。上下游设计最大水位差7m,阀门采用20吨液压机启闭,闸门采用齿轮齿条式顶平车启闭机启闭。船闸经多次技术改造,现采用了管控一体化、联网收费系统、监控系统先进方式,对船闸运行控制以及船舶过闸服务的全过程即登记、收费、调度放行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邵伯铁牛</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间,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迅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避开决口,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康熙四十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只。邵伯铁牛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公分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咸丰二年《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命督运楚南漕粮路过邵伯,见邵伯铁犀尚完整,独无铭,特补撰曰:“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p> <p class="ql-block">话说邵伯运河古堤(扬州江都邵伯镇)</p><p class="ql-block">在邵伯,从北边节制闸,至南塘有一段运河故道。在运河故道东岸,从竹巷口至庙巷,有一段运河古堤。淮扬间的运河大堤,是由宋景德年间(1004-1007)制置江淮等路并发运使李溥、天禧年间(1017-1021)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绍熙年间(1190-1194)淮东堤举陈损之相继经营而成。邵伯湖东这段古堤,则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p><p class="ql-block">据《宋史·河渠志》载:“光宗绍熙五年淮东堤举陈损之言:‘高邮、楚州之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宜创立堤堰,以为潴泄。庶几水不至于泛滥,旱不至于干涸。乞兴筑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三百六十里’。”邵伯古堤最早形成于这次修筑,然所筑之堤皆为土堤。</p><p class="ql-block">元代,由于黄河夺淮,每年给大运河带来大量泥沙,河床淤垫升高,堤防就成了里下河一带防洪的重要屏障。其间,亦有过修补。</p><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都给事中常居敬在《钦奉敕谕查理河漕疏》中指出:“邵伯、宝应两堤,尚未包砌,土堤单薄,巨浪乘风,倾溃可虑,善后之计,不可不图。”并上书河工十二事,其中指出:“盖邵伯湖……正当波涛冲击,排桩、镶板何能抵御?”原来,因为土堤经不住风浪,便在土堤面湖一侧打上排桩,桩堤之间再镶以木板,借以缓冲风浪对土堤的冲刷。但排桩、镶板抗浪击的作用有限,又需连年“岁修”,所以,他提出:“砌邵伯湖堤,以免岁修……堤向湖心险要一带,除已包石外,俱应接续包砌,该银二万二千九十七两。”所谓“包石”,即堤底以石为基;所谓“包砌”,即面湖一侧砌石护坡。万历十七年(1589)总督河漕的潘季驯修邵伯石堤一道。李绂《穆堂初稿·书总河齐公覆维扬运河札子》亦说“自明万历十七年,因湖水东溢,始砌东岸石堤,自邵伯至界首,一千二百八十五丈五尺。余皆土堤,其达于淮。”邵伯古堤,亦由此时成为包石包砌之堤。</p><p class="ql-block">石堤虽然能抗风浪,却又带来另一弊端。“邵伯……等湖,每遇西北风作,粮运、官民等船,多被堤石、桩木冲破、漂没”。故徐国盛于天启二年(1622)二月呈奏:“行委高、江二处河官,运土实基,外砌砖石,内用桩板,堤外复栽茭柳,以御惊涛。”“茭,水草也,性易植,又澶衍繁殖,可以制水有功。”天启三年(1623)对这段堤防进行了“实基、砌石”的修补与加固,并用镶桩板、栽茭柳的办法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既保护堤防,又可使行舟不致触石覆溺。</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八年(1699)帝南巡,自淮安一路详阅河道后,命岁贡马泰传谕于成龙“应将高邮以上湖堤岸修复坚固,高邮以下河工东堤亦应修筑坚固”。可是这年六月,邵伯南更楼水决为塘,河水下注,奔腾湍急,官堤民房倏成巨浸,沿河数千人焚香恸哭。时张鹏翮和群众一起动工筑堤,堵塞缺口,得到康熙帝褒奖。五十三年(1714),康熙帝又下令修邵伯东岸石堤,长1320米,基本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邵伯运河东堤,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奉翰曾奏请添筑西堤。他奏道:“此两年湖水盛涨,而运河东岸堤工亦在之卑薄。邵伯一带民居稠密,一遇风浪,尤觉堪虞。”他提出“请于三沟闸迤下添筑西堤十五里”的奏议,使东堤有所挡护。但大学土阿桂到彼会同察看后认为:“邵伯对岸滩面全已涸露,是该处地势本高,在水小之年,固无需堤工拦束。若湖水涨发,自当使之畅泄,方不为患。”“若添西堤拦截,湖水必至缩高,工愈窄而力愈猛,西堤一有疏失,东堤亦难保守,恐溃决尚不止此。应将创立西堤之议竟行停止”。由此停止添筑西堤,以保东堤。</p><p class="ql-block">后来,淮水从以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致水位升高,湖面扩大。道光二十八年(1848)淮、黄、运河同时溢漫,湖西陆沉,如是西风,则对邵伯东堤构成很大威胁。故道光三十年(1850)又筑了运河三沟闸迤下西堤,自通湖港至梁家港5960米,以保护邵伯东堤与邵伯民居。</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提升运河通航能力,在运河西建了老闸,主航道西移,这段运河就失去了航运功能。1952年,整治运河时这段河道又被废弃。因其毗邻邵伯镇,才得以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这段古堤虽然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被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具有较高的水利史迹与历史文物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遗产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简介</p><p class="ql-block">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位于邵伯镇邵伯湖畔。</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指挥5个整编师共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华中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奋起迎敌,打响了苏中战役,并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共歼敌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猖狂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其中8月23日至26日,华中野战军取得苏中战役第六战——邵伯保卫战的胜利。此战,毙伤国民党军2000余人,华中野战军伤亡1000余人。</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邵伯镇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江都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江都水利枢纽,南濒长江、北连淮河,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尾闾—芒稻河交汇处,既是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龙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被誉为“江淮明珠”。</p><p class="ql-block">江都水利枢纽主要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组成,具有调水、排涝、泄洪、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工程气势磅礴,综合效益显著。江都水利枢纽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和管理的大型泵站群,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堪称江苏乃至全国治水的典范。1961年动工兴建,1969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行使用。</p><p class="ql-block">江苏引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开挖的邗沟,即引江水向北通航至淮安末口入淮。唐宋时期,在邗沟上兴建各种堰、埭、坝、闸等建筑物,实行渠化通航。旱时利用扬州五塘蓄水济运,水枯时,则自大江中车水济运。宋宣和三年(1121年)春,曾“诏发运副使赵亿以车畎水运河”(《宋史·河渠志》)。黄河夺淮后,淮河入海尾闾被占,河床淤高,里运河承担部分洪水入江,引江历史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由此生发。</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进行“引江济淮,江水北调”规划,与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规划紧密结合。规划引江分两路:一路由南官河自流引江入里下河地区;一路建抽水站由廖家沟抽水入高宝湖北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工程处内的银杏大道被《中国地理》杂志评选为最美银杏摄影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抽水机组</p> <p class="ql-block">四个泵站外景</p> <p class="ql-block">冶春早茶</p> <p class="ql-block">自由活动逛扬州</p><p class="ql-block">坐三轮游东关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赏个园</p> <p class="ql-block">观朱自清故居</p> <p class="ql-block">购扬州特产</p><p class="ql-block">国庆路上的百年谢馥春老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馥春</p><p class="ql-block">扬州古老的化妆品品牌“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清道光10年(1830),曾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名列“全国 300家重点保护品牌”,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博会大奖。</p><p class="ql-block">1830年扬州谢馥春香粉铺,品种有香粉、藏香、棒香、香袋等产品。谢馥春制作的香粉以形似鸭蛋而闻名于世,采取天然原料,经鲜花熏染,冰麝定香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轻、红、白、香之特点,为清廷贡粉,百姓冠称“宫粉”。使用后脸上皮肤白里泛红、红白相映、既有美容颜貌、又有去除斑痣,清除皱纹的功效。</p><p class="ql-block">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国际银质奖章和奖状。成为当时国际化妆品著名品牌和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p><p class="ql-block">香粉原料精选米粉、豆粉,采取“鲜花熏染、冰麝定香”之工艺,精致而成既有花香又有保健作用的各种香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年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