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次第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是个体对自我以及外部客观存在是否符合自身主观需求而产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认知状态,是以个体愿望与需求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身体变化引起的神经流,是人意识变化的共鸣器,是人衡量万物的内在价值尺度,是人描述自身感受和处境的情感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一般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对刺激物的认知等成分,在表现形态上也可划分为应激、激情、热情、心境等诸多形式。情绪的发展和表达,不仅可以促进其自身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还可以为他人理解、引导和支持自身发展提供各项信息与依据。作为个体对刺激物的一种内在反应,它既是生物体的本能感知,也是生物体内在欲求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情绪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着各种各样的微妙的生命活动信息,人们则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相互适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质上情绪是一种个体生命状态的表达,其表达可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它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始终,受到认知发展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制约。个体如何通过情绪管理来抑制消极情绪和增强积极情绪,对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提升其生命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情绪管理与个体的自我觉察能力、识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有着紧密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作为通过新陈代谢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必然要维系一种动态意义上的生态统合与平衡。如果打破这种平衡,生命就会被终止或者发生质属意义上的更新。情绪作为个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感知、调整和适应来维持生命的统合与平衡。情绪通常表现为一种发泄和扩散,这种发泄与扩散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信息与能量的表达与传递,而这种信息与能量的产生通常是源于生命体局部的某种失衡或失常,而情绪表达则可以抑制这种失衡或失常的发生,从而使个体逐渐恢复常态或者达成一种新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定程度上,个体的情绪表达不仅可以释放因为喜悦、激动、兴奋等所产生的热量与激情,也可以舒缓其内在的紧张与压力,从而发挥调节生理与心理平衡的作用。我们通过微笑、拥抱、唱歌、奔跑,或者沉默、大喊大叫、发脾气、哭泣等来表现自己的内在精神与心理状态,以此来表达自己生命的内在欲望与诉求;通过信息与能量的流动和传递,来调节自我的生命状态,进而推动其趋向新的适应与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表达本质上就是一个对传递与交流的信息进行思考、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感性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且情绪影响的后续结果通常会把人的认知趋向导往理性。也就是说,人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情绪表达往往会发挥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通常是因“感触、感应、感动、感觉”而发生的,这类“感”的发生在初始阶段往往是偏向感性而缺乏理性的,但随着这种基于“感觉”而生发的情绪不断地被表达、被传递,人的情绪也会不断地产生变化,而伴随情绪变化逐渐出现的便是基于认知的“感悟”,且是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通常采用标注的方式进行情绪识别,情绪标注指个体用语言描述刺激物的情绪特征,非情绪标注指个体用语言描述刺激物的非情绪特征。心理学中情绪标注的阻断理论认为:相对于潜意识对负性情绪的加工,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意识地加工会抑制情绪,结果可以使个体对负性情绪的反应降低,而对情绪的抑制发生在对情绪形成明确概念之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人生苦短,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起来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事,实则不然。其实,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拿大量的时间在愤懑、生气。头脑中不断重复着事件对自己的不公,这事不该发生,如果没发生多好,这时候大量精力耗费在了不接受痛苦这件事上。当如果当你明确意识到痛苦的发生是必然的,它只是发生了,我们只需按照正常的节奏去做本该做的事即可,对于事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就好了,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事件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纠结与情绪中,这实际上会大幅度降低和缓解我们的痛苦。因此了解痛苦不是为了去逃避,而是为直面做准备。越是直面它,痛苦就越简单;越是想摆脱,它就会拼命纠缠,让你陷入更深的痛苦与纠结中。也就是说: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无济于事。了解痛苦,然后直面它,从而使其变得简单,因为它原本就是一种感觉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其外部事物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知患为实。对于无常本身的抗拒让我们有种错觉,误认为是无常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因为事件的发生也就是非预期内的情况出现造成了痛苦,其实这种痛苦不是无常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无常本身的恐惧。因为焦虑和恐惧的核心是我们对于无常本能的抗拒。明知道一定会发生,但心中却拒绝接受,从而产生焦虑,这种感觉让自身很难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克服这种恐惧可以试着去熟悉无常并且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它,观察它,熟悉它,给自己机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不是只有自己会衰老,不是只有自己会生病,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样。因为无常才是世界的常态,每个人面临的世界是一样的。熟悉无常能够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和开阔,所以克服恐惧的方法是了解无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通常面对几种不良的情绪,第一种是过分的烦躁,这里边还包括紧张、沮丧、恼火和担忧。第二种是过分的生气,就是与对方突然升起了戒备心。第三种是过分的抑郁,也就是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一蹶不振。还有一种叫做过分内疚,觉得一切事都因我而起,内心极度自责和悔恨。其实不良情绪就是《压力管理》那本书中提到的ABC模型。不良情绪指的是模型中的C,因为A和B,导致你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改变结果C,拼命改变A,认为只要A改变了,C就不存在了,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总是期待一切都如意,那这辈子基本上没有如意了。其实,B也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才是这个连环扣的核心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常常将B恐怖化,即我们总喜欢把一个事想得特别严重,总觉得万一怎么样,那怎么办。其实事物全部是从因果来的。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果,就需在因上做足功课。当我们把恐怖化的思维模式减少,淡定就会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的错误的思维模式叫做应该化,就是如果没有那样就好了。应该化的思维给周围的人造成特别大的压力。他总是先对自己提出应该化,然后开始给别人提出你应该如何。这种方式给周围人带来的困扰反过来成为激发情绪的一个导火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叫做合理化,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人生的颓废,给周围带来极为消极的能量场。这三种方式会导致激发人们内在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三种情绪对应于日常的行为分别是1. 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说,别人会怎么看我,在别人眼中是否太丢脸。2. 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的失败。其实人生没有挫败怎么成就辉煌?3. 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即应该化。某事出错了,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要追究别人的责任,一定要找到问题的点在哪儿,一定要找到责任方。4. 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有深深的忧虑。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来源于童年时期被父母剥夺安全感,屈服于父母的威胁和逼迫。5. 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做不好就很痛苦。6. 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发生什么都与己无关。7. 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就会永远开心。8. 坏人坏事都不应该存在,面对他们简直无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种种错误的信条都会导致我们人生中出现不良的C结果,那么如何解决呢?就是第四种思维方式,做出更好的选择。也就是斯蒂芬科维所说的第三选择。人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选择的权利,一旦你觉得没办法不得不,其实就是放弃了自己作为主人的权利,自主权永远在自己的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三种思维模式会导致一个人的脾气变大,然后爆发,被别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绪,这是我们不期待看到的结果。情绪来临时,是我们的意识语言在向我们表达内在的某种需求,这时候我们不是排斥它,抗拒它,压抑它,推远它,而是尝试着正视它,面对它,靠近它,跟这种情绪待在一起,借由情绪来慢慢了解内在的自己,了解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慢慢了解内在的自己,体会意识语言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的信息。这种交流一旦形成,身体和意识的能量很容易进入一个正向循环,身体的反应会是舒服,宁静,安心,喜乐和平和,这时会爱的能量也会流动起来,事件会在这种状态下朝向正向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够在处于情绪状态中,我们需要提升感知能力,通过多角度观察思考,将事件推远的方式让自己从非理性状态重新回到理性状态,让情绪可以真实、安全、合理从而优雅成熟地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本身没有问题,它只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形式。这种体现方式除了能量循环以外,更具有意识语言的功能。相对于人类的行为语言,符号语言,这种意识语言承载着传递沟通身心灵的作用。作为灵魂的使者,它期待着人们能够拨开面纱,敞开怀抱,真正成为人类的知心伙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