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邂逅大红沟,是2000年的夏天。19岁的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和初次步入社会的忐忑、向往、激动来到大红沟镇工作。时值七月、骄阳似火,清晰的记得迎接我的同事们那淳朴而热情的笑脸。乡政府是一座老旧的大院,一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平房,掩映于乡村绿野之间,门前是一条沙土路,一端通往哈溪,另一端通往毛藏。一切是那么的简单又平静,与想象中的“政府单位”和自己心中的梦想相去甚远。未曾想,自已与大红沟就此结下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红沟,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全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镇没有一条硬化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干部群众出行的常态。群众饮水只能靠肩挑畜驮,就连乡政府用水,都要由干部们用手推车拉运。全镇各村几乎没有一间砖瓦房,老百姓在“牛肋巴”窗子的土胚房里遮风挡雨,靠着“二牛抬杠”经营着贫瘠的土地。大红沟工作期间,我干过民政、司法、劳务、包村等工作。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汽车,靠两条腿,我走遍了大红沟的山山水水!“青春组合”,是大家给我们一群年轻干部的称谓,生活是苦涩的,我们是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1月,离开工作四年的大红沟镇到县城工作,临别时,同事们依依不舍的表情历历在目。作为自己工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驿站,大红沟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留恋……</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十多年,虽然辗转走过了几个单位,但对大红沟的关注一刻也没停留过,由于工作的关系,也多次到过大红沟,见证了大红沟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再次回到大红沟镇。离别15年,走在曾经熟悉的街道上,碰到曾经熟悉的老乡,感觉又回到了从前,但却感觉恍然隔世,一切都变了样。记忆中破旧的农房被白墙红瓦取代,尘土飞扬的土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高大气派的卫生院和学校使小镇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冬日下的梯田层层叠叠,更像是一副画卷。下村几日,正值春节,村内锣鼓喧天,热热闹闹,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这,是记忆中的大红沟吗?</p> <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大红沟的变化,新修的万亩梯田让机械化耕种有了可能,连片种植的藜麦、油菜,让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水泥硬化路几乎通到了群众的家门口。错落有致的新农宅覆盖了东片的几个村。扶贫车间、农家乐、小木屋……,村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的腰包鼓了,说话也硬气了:“我是大红沟的……”</p> <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前的同事早已各奔前程。但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口音、熟悉的院落,让我恍惚从未离开过。看着年轻干部朝气蓬勃的脸庞,仿佛回到了从前。精准扶贫、移民搬迁、落实“一户一宅”,工作不容易,我们不放弃,再难的工作,我们都能拿下来!</p> <p class="ql-block"> “乡村旅游”,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羊肠小道骑行80多公里,只为寻找山地越野赛的最佳赛道。执着,才能创造奇迹,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移民搬迁和生态治理,是我们的“重头戏”,干群齐努力,最后一户移民房屋拆除。巩固移民搬迁成果,化解搬迁带来的矛盾。没有豪言壮语,落实,是担当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参加全县“大雪藏乡”健身跑,我们收获五块奖牌。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参加央视17台农业农村频道“三区三州行”拍摄,“马背上的宣讲小分队”让大红沟第一次走上央视舞台。</p> <p class="ql-block"> 马路河禁牧,每一个违法搭建的窝棚,都像是一个堡垒,但都被我们一一攻克,参与才会感同身受,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但大家痛并快乐着,没有一句怨言。</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现在,我又在大红沟工作了近两个年头。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党的政策和镇村干部的肯定。虽世事境迁,乡镇工作重点已由当初的计划生育、收缴农牧业税等转为现在的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乡镇工作仍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