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礼记·学记》中的言论。基于“教学相长”这一目的,为提升我校教学教研水平,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务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各位教研组长积极协助下,我校进行了“语数英教研课竞赛”活动。</span></p> 语文篇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趣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有语文味的,有儿童味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有趣,就会使教学自然起来,灵动起来。张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1、 识字、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2、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4、 沟通课内外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谢张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一堂富有情趣又融汇了科普知识的儿歌教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年级刘海莲老师执教《望庐山瀑布》,整堂课思路清晰 ,教学过程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顺序来把握整个课堂 。初读古诗之后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视频和自己的解说欣赏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美丽风光 ,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调动了学生的庐山风景的向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理解关键词“香炉”“紫烟”使难懂的诗句直观化,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意。学生对“夸张手法”比较陌生,刘老师通过提问:李白去量了吗?,拓展李白的其他诗,生活中的夸张手法,等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化难为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掌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读了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课文以同学的两次掌声为诱因,以小英的变化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动人故事。郭燕老师在课伊始让孩子给听课老师掌声,表示欢迎,给自己掌声,以示鼓励,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整堂课以生为本,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课文的课后习题,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较长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课文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曾青老师在本堂课中以“爱”为中心,以对比为手段,绘织了一幅鲜明的情感画面,让学生入情入景,经历了一场爱恨交织、感慨不已的情感体验。在她的教学中,不断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走向思想的高处。她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并从中发现许多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因此能与许许多多的美景不期而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略读课文,黄桃秀老师围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单元要素,长文短教,紧扣课文给出的阅读提示,设计了“面对这首诗母亲和父亲的不同看法?带给作者的感受?长大之后的巴迪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等问题,统领了整堂课的教学,又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和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span></p> 数学篇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廖慧娴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课,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设计非常新颖,打破了常规课堂模式,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整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数学理念,可以看出学生学的很有兴趣,实现了高效课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魏娟老师执教的《几时几分》设计有新意,流程很清晰,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重难点突出。 整堂课把皮皮猴带入课堂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一环节的过渡语非常的自然。通过观察钟表转动规律体会进率,让学生观察分针转动一小格是1分钟转动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肘。分针转动一圈是60分钟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是1小时。所以1时=60分,体会时分之间的进率。在几时几分的教学中,把8时零5分,8时55分等易错点 点拨清楚。巩固练习的设计有“认一认写一写,补分针,拨时间,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从易到难层层递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余璀玲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数学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整体看,这节课目标明确,设计新颖,条理清晰,角色定位比较准确,课堂上很好地渗透和落实了核心素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一一有独立思考,有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较浓的探索学习氛围。余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树叶卡片、平面图形学具卡片、细绳、尺子等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华花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烙饼问题》。她的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与学生互动中更是惊喜不断……整堂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引领学生不知不觉中发现烙饼的规律,并回归数学的根本——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很经典的课,所以这节课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同中求异,才能让人耳目一新。赖玉娟老师这节课的“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有趣的拼图引入,渗透“转化”思想,为整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2.本节课的流程不仅完整,而且做到了前后呼应,整个流程从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和完整。3.这是一节讲科学的课,验证过程非常严谨,也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4.这节课的内容既丰富,也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一节值得大家学习并借鉴的课。</span></p> 英语篇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开朗、乐于参与、敢于模仿。热身环节:李娅琳老师善于扎住孩子们的心理在课之伊始就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入情入境的感知所学话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授环节:单词学习中的听声猜动物,看图片猜动物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朗朗上口的chant、扣人心弦的营救小动物都让孩子们在专注中学习和巩固了新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拓展环节:介绍展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本节课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瞧!我的课堂,我做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热身环节:美丽的邱杨琴老师用动感富有节奏的chant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授环节:富有层次的语言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宽松、民主的语言交流氛围,孩子们的听、说能力也在多样化的操练中得到了提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拓展环节:调查展示是语言输入充分后才有了语言输出的精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丽梅老师的课用杜甫的一句诗来形容的话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节扎实、高效、聚生活性、主体性、任务性为一体的阅读课。亮点一:管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在充分激活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亮点二:整节课以任务为主线,孩子们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由易到难的任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的体现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亮点三:情感教育的共鸣性,管老师生动的解说以及内容的真实性符合孩子们年龄和心理特征很好的唤起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意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五周的激烈角逐,此次各教研组教研课竞赛结果如下:</span></p> <p> 颁奖仪式:</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次活动给合教研组的教师铺设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次比赛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展示,更是各科教研组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团队精神的体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