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一)

雨中的火车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八号,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与地方共建博物馆,也是中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民国十六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三十一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展馆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十四万件(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是河南省出土文物的主要收藏地,多来自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和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与二级文物五千余件,禁止出境文物三件,历史文化价值极高,集中展现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惭愧地是,作为一个在郑州学习过三年的历史专业的师范生,几乎泡遍了这里的各大书店和旧书摊,竟没去过一次河南博物院。去年的嵩山之行经过郑州,那时的河南博物院已经闭馆维护,亦未能如愿参观。今年下半年,河南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体现了新时代中原人孜孜不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是外界了解河南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以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艺术化地设计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分别为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这些图案常出现在汉代,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p> <p class="ql-block">穿过河南博物院厚重的大门,走廊的尽头是一件巨大的黄铜雕塑,一个身材伟岸的巨人推开两头大象,仿佛开启了一道大门,象征着鸿蒙初辟,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大型动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骨制箭簇。</p> <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刻有神秘符号的龟板,是汉字的初始形式,关于其涵义,考古学家难以形成统一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出土于舞阳贾湖遗址,共二十多支,用丹顶鹤的尺骨做成。贾湖骨笛貌似原始朴拙,毫不起眼,普通观众很难看出其国宝价值,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巨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这一批精致的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一下子推到了八千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陶土鼎的出土预示了后世青铜鼎的繁荣,上面已经有了青铜鼎上乳钉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彩陶双连壶,高20厘米,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满布平行线条图案。两壶并连,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它利用连通器原理将两个造型一样的壶体巧妙地连接在一起,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彩绘线条古朴流畅,风格独特,对研究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专家认为彩陶双连壶应为礼仪用品,可能是氏族部落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用双连壶共饮盟誓,化干戈为玉帛,是和平、友好、平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种尖底陶缸,壶体两侧有耳,用以穿绳,我猜测应该是半埋进地下的盛酒或盛水器,也可能是在井里提水的取水器,相当于现在的水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陶盉是新石器时期常见的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其大量出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span></p> <p class="ql-block">陶制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为饮酒器。</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玉璋,玉璋为一种礼器,据<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span></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出土于郑州杜岭商城遗址,共两件,较大的一件叫杜岭一号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所藏的杜岭二号鼎<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是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杜岭方鼎不只是早期商朝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其国宝价值毋庸置疑,郑州的古都地位由此鼎而奠定。</span></p> <p class="ql-block">刻有早期文字符号的龟板和牛肩胛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商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出土的方斝,为盛酒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妇好青铜鸮尊,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从正面看呆萌可爱。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nbsp;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司母辛”四足觥,觥为盛酒器, 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兽头上双角自然曲卷,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兽首状弓形鋬(pàn)。纹饰细腻,器身布满盘绕回旋的龙蛇纹、鸟纹,盖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p><p class="ql-block">该觥造型雄奇,立兽似牛非牛的艺术性夸张增添了器物的瑰伟奇丽之美。铭文“司母辛”中的“”母辛与“妇好”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司是祭称,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骨排箫是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年代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为禽类肢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件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兽形觥盖首。</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青铜角,角和爵一样为饮酒器。</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郑国莲鹤方壶,为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为九大镇院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的动向,象征了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青铜卣,为盛酒之器,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精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卣。</p> <p class="ql-block">鸭形盉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虢季鼎。</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盉,西周时期,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地。</p> <p class="ql-block">青铜圆壶一对。</p> <p class="ql-block">青铜方壶一对。</p> <p class="ql-block">石罄。</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造型呈现出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国风格,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浪漫的题材,沉寂两千多年的惊世之作,显示了楚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淅川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型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相比,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p> <p class="ql-block">刻有农业生产图案的青铜器残片。</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跽坐人漆绘铜灯,此灯为分段铸造,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俑作跽坐姿态,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灯盘圆形,盘内有三个尖钉形烛座,可以同时承蜡三只,整体髹漆尽脱。灯盘下有丫形把柄,下端插入双手持的构件上端的方銎内。灯盘外缘髹有三角形纹彩漆,把柄表面原来髹有朱色漆,是战国时期灯具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鸟兽纹贯耳壶,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有盖,束颈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面纹贯耳。器身以夔纹附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塑造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青铜戈与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火车拍摄,2020.12.19日于河南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