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流金岁月里陪伴我成长

云卷云舒

是它们在那流金岁月里陪伴我成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缺衣少食是我们童年的标配,节衣缩食就是传统美德。童年见过的书,除了《语文》就是《算术》。 物质和文化极度匮乏的状况在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得到了的改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幸乘上时代的列车,一九七九年,考取了一所卫生学校。那时的学费生活费等,全由国家负担。我们一群m懂无知的少年,除了学好各门功课以外,又如饥似渴的扑向《当代》《十月》,《收获》《青春》,《新体育》《芳草地》,《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海外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江苏省优秀短篇小说选》。《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因为大家经济上都不宽裕,所以同学们都会买不同的杂志,然后交换着阅读。一本新杂志到了,都想先睹为快,熄灯以后打手电筒看,看完再传给下一个人看,从一个宿舍传到另一个宿舍,总之,人歇杂志不歇。苏童,张贤亮,王安忆,高晓声,谌容,郎平,汪嘉伟等,一个个我们都耳熟能详。从"李大顺造屋",到“陈焕生上城";从“清水湾,淡水湾",到“铁榔头"和“空中飞人",再到“中国大胜科威特(史上足球最漏脸的那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杂志,陪伴我们在流金岁月里共成长。是它们,在启迪我们心智的同时拓宽了视野,一扫精神的荒芜,慰籍了青葱年少的心灵。它们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它们,让我们轻触到时代的脉搏,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走进新时代。青春和热情隽刻在我们脸上,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