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电大日记----毕宪民<br><br>1982年9月12日 <br> 电大上课的录音带,还没有运来,这个星期也开不成课。至于我们的学习,小赵说,书记同意我们四个人参加电大学习,但是学费每学期估计需要100元,厂里无法承担,需要自费,这样也罢,只要给我们半天时间,这也就是天大的恩赐了。学费我们再跑一下教育局,讲一讲情况,能免看是不是可以免,实在不行自费就自费吧。<br> 今天整理了一下书报,把高中数理化的书籍、笔记捆扎起来,束之高阁,眼下要全力以赴学习电大课程了,也没时间再看这些书。新的知识、新的战场在迎接着自己,要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最佳的学习状态,订了笔记本,把有关书刊归类整理了出来。</h3> <h3>1982年9月13日 <br> 电大文科班今天正式开课,下午去八中上《现代汉语》两节课,放音机功率大,加之教室里回音,听的不是很清楚。</h3> <h3>1983年2月19日 <br> 12点小赵从电大教室来我家里,说我们厂四个人三门功课考试都及格了,不胜欣喜,这几天一直还惦记着《写作》课的考试成绩,按照我当时答卷的情况,自己想恐怕要补考了,居然及格了,可见评分也不是很严格。我的三门分数《写作》78分,《现代汉语》87分,《中国古代史》75.5分。<br> 考试前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与电大学习有关这方面,而是注重于写人物,对自己有启发帮助,思想行为先进的事,某些反应现实中积极因素的事情,作文准备了一件刻苦自学青年的材料,一件新人新事新风貌的材料。预先考前通知说,以记叙为主的作文,当时想,临考的时候可以套一下,谁知道一拿到《写作》考题卷,作文占70%,题目是“电大学习一日”及“电大我爱你”两题任选一题,要求字数1500到2000字,写成记叙文。<br> 考场上的时间过的非常快,等打完草稿只剩下20多分钟时间了,急急忙忙抄到考卷上,草草结尾,写的是第一题,记电大某日下午自习讨论,几个同学结合学习谈自己的体会,当时过多考虑的是不要跑题,因此难免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深刻可言,自己也十分不满,侥幸及格,看来评卷老师手下留情了,这一学期《写作》课上还需要多练习才好。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学了、懂了、还要多练习,不像现代汉语和中国通史,懂了理解了就能圆满答卷,写作课难就难在有些东西不可言传,必须亲笔体验。<br> 相对来说另两门功课,考的较为轻松,《现代汉语》有一些选做题也做过了,有些拼音对我们小学学过的人来讲,并不是难点,况且出的考题都是很浅显的,《中国古代史》也是这样,填空题,比如“黄巾军大起义领导人是谁”,张角。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都非常简单,另有八道名词解释,甲骨文、尚书台、郑和下西洋、安史之乱等,还有三道问答题,一、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二、唐朝的两税法;三、地丁合一等,这些题都不难,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中国通史考卷丢分大概就丢在解释不够,回答过于简略上。比如“三公九卿”没有写明“三公九卿”名称及执掌。<br> 电大第一学期的学习,虽然竭尽了全力,但是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学习方法还是太笨,同时写作上还有待提高,下学期力争每周写一篇作文,同时要做到思考题做完、背会,以免考试前压力太大。</h3> <h3>1983年3月2日<br> 毛纺厂兼并电机厂,我和小赵、高青、梁红芳四人碰了头,一起到毛纺厂教育科了解情况,毛纺厂全科电大学习有几位民族职工,汉族只有白伊萍一个人,教育科长拿出了一份毛纺厂就职工上电大事宜的文件,并介绍了一下情况,厂里原则上同意让我们继续上电大,但明确生产任务不能受影响,这样可能对我们不利,我们是半天脱产学习半天工作,完成全天生产任务不可能。<br> 至于我们四个人怎么办?还没有明确提出来,只是让我们每人填了一张表格《职工文化登记卡》,今天下午的学习,临走时给打了招呼,明天说再具体落实一下。<br> 电大今天上近代史课,由张寄谦主讲,比较中国古代史,脉络更清楚一些,而且语言标准,近代史讲述按专题讲,不像古代史那样,按照时间的推移来讲,今天讲“导言”和“鸦片战争”两节,教材还没有到,张玫有一本讲述纲要,范家玉自报奋勇拿去请人复印,下周每人可以拿到一份。今天上课,发了一本胡绳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作为近代史的辅助教材。<br></h3> <h3>1983年3月8日 <br> 电大学习的确是困难重重,现在已经开课两周了,许多教材还没有收到,而且录音带质量也十分差,听不清。今天上现代汉语,每盒磁带的A面都不清晰,加上张志功教授的口音又不标准,听的十分吃力。<br> 电大工作站几位老师,名义上是辅导,实际上也是开开门,每周应该辅导三节课,其实大部分是靠学员自写,学员们四点到教室听课,听完就走,消化了没有?理解的怎样?也没有人来过问,中国的事情,坏就坏在有其名无其实上,干任何事情,总不能踏踏实实把它做好,大事小事一概如此。办电大是这样,办工厂也是这样,应付差事而已。</h3> <h3>1985年8月2日 <br> 今天进行电大学习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现代文学史》,越是临近电大毕业,心情越是难以平静,整整三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其中的苦乐的确一言难尽。三年的时间,个人、家庭都发生了变化,回过头去想一想,不过就是转眼一瞬间的事。<br> 考进电大时,我还没有结婚,三年电大结束时,儿子已经一岁多了,家里父亲瘫痪在床也已将近一年,生活真的是拼搏。<br> 六点考完试,大家一身轻松,几个同学相约去饭店坐一坐,立即得到响应,初我之外,还有李杰伟、赵德忠、白伊萍、梁红芳、张军、彭克明、孙旭阳、王子明、杨景春、贾殿忠等,大家还抑制不住兴奋,议论这次考试试卷的情况,畅谈今后各自的打算,都有一种拼搏努力,胜利以后的兴奋。<br> 伊犁电大直属班我们文科班今年有十几个人可以毕业,剩下的十几个人,有一两门不及格,按照中央电大的要求,随八五届同学同课程补考,估计在明后年都可以陆续毕业。</h3> <h3>原电机厂1985年被毛纺厂兼并,当时一起上电大的工友合影。</h3> <h3>赵德忠任职尼勒克县期间,电大同学去唐布拉游玩。</h3> <h3>2015年7月,毕业三十年之际,组织了一次聚会,部分同学参加,去巩留库尔德宁、野核桃沟。</h3> <h3>2020年11月11日乌鲁木齐。李杰伟、高亮、梁红芳、赵德忠、刘华。</h3> <h3>2020年11月11日伊宁。</h3> <h3>2020年12月22日彭克明夫妇邀请原电大文科班同学聚会工人街香溢馆。<br> 前排右:任平、赵惠玲、张永红、彭克明、童廉清、范家玉、周燕玉。<br> 后排:毕宪民、闫应坚、毛宗保、王子明、吴柏松、杨景春、张军、姜永林、贾殿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