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耳熟能详的词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所写。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鲁迅先生的文字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前赴后继的投入到祖国发展的道路中去。</h3></br><h3>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斗志昂扬,激励我们去反抗这个黑暗古板的世界。就连伟人都评价他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h3></br><h3> <h3>其实鲁迅原本并不想成为一名文学家,而是一名医生,但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发现,当医生只不过是帮助人们远离病痛,如果人民不能从精神上觉醒,那医术学的再好,也没有救国的希望。</h3></br><h3>鲁迅先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大众对祖国的热爱,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他呐喊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h3></br><h3>弃医从文对鲁迅来说是一场个人的觉醒,但对中国民主而言,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觉醒。就像叶圣陶所评价的那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h3></br><h3> <h3>既然鲁迅作为一代文豪,为何在题写厦门大学的牌匾时,“学”字竟然没有宝盖头呢?这真的是写错字了吗?</h3></br><h3>“学”字为何无宝盖</h3></br><h3>其实并不尽然,中国书法本就博大精深,在于唯心而不是注重写实,有的时候更像是一种个人书法的表达。何为书法,书法不单单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个性的表达。</h3></br><h3>在鲁迅先生所题写的厦门大学四个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门”这个字缺少一点,而“学”字则缺少宝盖头,这并不是写错字,而是鲁迅先生个人书法艺术的表达,我们在这四个字中已经看到了书法的影子,在我国长河中,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有其固定的写法。</h3></br><h3> <h3>统一的文字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让大众熟知,而那些书法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作者表达的含义。我国本身对艺术的重视点并不在于写实,我们喜欢通过所表现的手法去鉴赏艺术。</h3></br><h3>就如我国著名的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扬州八怪,正是因为他们的书法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却可以感受到字中的灵魂,这便是书法。</h3></br><h3>如果一个字只是形体相像却没有风骨,没有灵魂,那这个字再怎么写的格式精致,也会因缺少风骨而落人一筹。扬州八怪的字体就已然成为了一种风格,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文化观念。</h3></br><h3> <h3>在书法中没有美丑之分,只有艺术之别。我们应有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去正确的看待问题,不要想当然将格式正确的称之为美,而打破局部的字体称之为丑。</h3></br><h3>像丑书名家曾翔,王镛、沃新华、刘彦湖等人,他们的字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四平八稳的字体,而且打破常规,将字赋予另一种灵魂。他们并非写不出人们所认为的好看俊秀的字体,恰恰是需要先学会如何写俊秀的字体,学会把握字体正确的结果后才可以开始创建自己的风格。</h3></br><h3> <h3>衡量一个书法作品的标准,并不是由我们所判断字体是否端庄而决定,书法讲究笔法和气魄,我们古时就有“字如其人”之说,我们不是通过看字体的好看与否来判断为人,而是通过字体中所蕴含的气魄来判别,</h3></br><h3>笔锋的内敛与张扬,一笔一划,起笔就可见真章。</h3></br><h3>书法本身就是一个个人特性极强的艺术,欣赏也是因人而异,所以说,鲁迅先生并没有写错字,这只不过是鲁迅先生自己书法艺术的一种表达罢了。</h3></br><h3> <h3>与厦门大学的纠纷</h3></br><h3>尽管厦门大学这四个字确实出自鲁迅先生之手,但这四个字并不是鲁迅先生特意为厦门大学题写的,而是有人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挑出这四个字拼凑而成。</h3></br><h3>鲁迅先生本身在北京大学任职,但北京大学由于经费困难,经常拖欠教师工资,恰逢此时厦门大学向鲁迅先生抛出橄榄枝,于是鲁迅先生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前往厦门大学授课。</h3></br><h3>尽管鲁迅先生没有把教书当做终生的职业,但鲁迅先生的授课依旧在学校中引起轰动。由于鲁迅先生在授课时习惯用丰富的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再加上鲁迅先生的口才,让鲁迅先生的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h3></br><h3> <h3>尽管鲁迅先生很喜欢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但他对厦门人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也认为厦门大学不过是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的学校。</h3></br><h3>鲁迅先生对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言行也不敢苟同,他认为林文庆校长以孔教办学的理念是错误的,同时林文庆信奉“金钱万能”这一观点,把教职员当做奴仆看待,而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向往自由,鲁迅先生曾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h3></br><h3> <h3>鲁迅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人,他并不畏惧林文庆校长,他不像一些教职员一般,唯校长的喜怒是伺。在厦门大学教学途中,多次被人发难排挤,甚至逼迫鲁迅先生去地下室居住,在如此恶劣行径之下,这些唯利是图的人依旧不满足,为了打压鲁迅先生,甚至说出两个灯泡太费电,以节省电费为由强制拆卸下一只,这彻底惹怒了鲁迅先生。</h3></br><h3>在日积月累的沉默中,鲁迅先生爆发了,他忍无可忍的离开了厦门大学。在鲁迅先生要离开学校时,受到了厦门大学学子的挽留,但校长林文庆却造谣说鲁迅先生是来厦门大学捣乱的,是来破坏这个校园的。</h3></br><h3> <h3>鲁迅先生终究还是在众人的遗憾中离去。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鲁迅先生因为犀利的文笔,革命的斗志被大众所敬仰,厦门大学便出于想要慕名的心态,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拼凑出“厦门大学”四个字作为门匾,在校园中建立鲁迅雕像和鲁迅纪念馆,以此吸引生源。</h3></br><h3>但实际上,鲁迅与厦门大学的关系,不说势如水火,但也绝不是表面所表现的如此和气。</h3></br><h3> <h3>小结:</h3></br><h3>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他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h3></br><h3>我们所处的时代,就需要一大批新鲜血液去填充这个已经饱经风霜的国家,而鲁迅先生就是要从根本上启迪青年人,让青年人知道什么是国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愚昧,什么是革命。作为革命的思想家,划时代的文艺作家,鲁迅先生无疑为在黑暗的人群指明了一条明路。</h3></br> <a href="https://mo.mbd.baidu.com/r/eRhbrc6JVe?f=cp&u=242cd6f0d480ee8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o.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