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之行——陪母亲了却心愿

篁筱泓(修竹)

<p>我喜欢旅游,每年总要国内国外走走。前几年团队中也时常有父辈的身影,因此也想带着母亲一块出游。可母亲总说年纪大了不想到处跑,一次聊天中却漏出了想去福州的意思。知道了母亲这个心愿,我们决定陪她去,可真准备去时,她又打了退堂鼓了。她是顾虑身体吃不消,这一拖又是几年。那一年母亲腰腿出了毛病,在家躺了大半个月没下楼,但母亲很坚强居然慢慢恢复了。这件事后我决定一定要抓紧帮她了却心愿。2016年的春节来的晚,过完年已开春了。我看母亲气色不错,于是又开始劝说母亲。我说现在铁路建设有目共睹,有了高铁有了动车,出行即快又方便,到福州也就4个多小时。况且你还没做过动车,就当去体验一下。这次母亲没有拒绝,但有些犹豫。我知道她又在担心身体。我说:不要紧,我和弟弟陪你一块去,我们不定时间,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母亲心动了,怕母亲再改主意,我赶紧联系兄弟买票,又叫儿子帮忙定了酒店。短短两三天的准备,3月5号我和兄弟夫妇终于陪母亲登上了前往福州的列车。</p> <p>坐在高速平稳的车厢里,母亲跟我们说:49年他们野战医院随大部队渡过长江后一路到了上海外围的昆山,参与攻打上海外围战役。随后部队接到命令,继续往南参加解放福建的战役。他们在昆山坐上南下的火车,火车到了江山铁路不通了,于是部队开始了长途行军。路上不断遭遇残敌,部队边走边打,到达泉州稍作修整后继续往南,最后到了晋江,为解放台湾做准备。</p> <p>四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到达了福州。福州是母亲曾经战斗工作的地方,是母亲踏上革命道路后第一次过上安稳日子的地方,那里留下了她的青春年华。</p><p>母亲离开福州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多年里福州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母亲依稀的记忆去寻找当年城市的影子和工作的地方,是何其困难。母亲又是位非常低调的人,她不愿去惊动打扰别人,她说:找得到找,找不到来过看过也行了。于是我们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开始故地寻访的行程。</p> <p>我们来到闽江边,当年闽江上只有一座桥,现在有了好几座桥。我们站在闽江大桥上,母亲环顾四周,认出了远处解放大桥的位置。(当年这里是座石板桥——具有千年历史的万寿桥。解放后,为纪念解放军冲过大桥向南追击残敌更名“解放大桥”)。母亲的定位得到了路人确认,解放后的几十年里解放大桥几经修建,现在的大桥是1996年修建的。</p> <p>第二天,我们继续根据母亲的回忆寻找那些印象中的地方。母亲说:那年福州及周边的部队很多,是为攻打台湾做准备的。第一次攻打金门失利后,部队进行修整待命。他们的部队返回福州,野战医院改为卫校,军区设置了门诊部。随后抗美援朝,部队又被调往朝鲜,卫校也随之赴朝鲜战场,她当时在军区门诊部所以留了下来。当时部队驻地好像叫“南坪山”。兄弟查地图后说,南坪山离福州很远,可能母亲记错了,要不去派出所查查。母亲不让。兄弟说那就去革命历史纪念馆看看能否有线索。于是我们冒雨坐车到了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p> <p>纪念馆分上下两层,上层展示的是福建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百年历史。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寻找线索。终于在解放战争史这一块找到了母亲他们十兵团的一些图片。但没有部队驻地线索,问展馆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清楚,建议我们去鼓山找找,鼓山离纪念馆不远。因为母亲说不清什么山,只要地名和山搭界就是我们的目标。</p> <p>车到鼓山,下车后母亲就说不是这里。我对母亲说,既然来了就上去看看吧。鼓山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我们坐缆车上山,山上景点很多,摩崖题刻是它的一大特色,上自北宋下迄清代以至近代,内容丰富字体俱全有福州碑林之称。在鼓山上能俯瞰福州市区。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就下山了。</p><p>在山脚下的小餐馆简单用餐后,我们前往于山。于山距我们住的宾馆很近,中间只隔了五一广场。母亲说这里肯定不是,她记得当时驻地附近路面高高低低(上下坡)好像还有条河。大家都有点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兄弟则不断的给他的同学朋友打电话,希望能找到些线索。有个朋友告诉他可去现在的军区驻地看看。于是我们又坐车前往。当下车后走了七八分钟就发现这是个上坡路,会不会是这里呢?</p><p>这里是东部战区福州部队驻地,值岗战士问我们有什么事,我们说旧地重访,并询问此处是否是原十兵团驻地,回说不知。母亲辨认后也说不像。部队隔壁是干休所,问过一位老太也说不知,母亲说不找了回去吧,正当我们往回走时,落在后面的兄弟叫住了我们。原来此时又有两位老妇出了干休所,兄弟上前询问,其中一位老妇人说她老伴正是原十兵团的,而此时她老伴正巧来了。原来老妇人出来送客,老伴不放心就跟出来了,真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位老人住在干休所,老伯姓王本地人,当年部队攻打福州时参军,退休前是军区后勤部政委。王老伯今年也八十多了,很健谈,母亲和他没聊几句就像是老熟人了,老伯邀我们去他家,母亲好意谢绝了,她依然不想麻烦别人。就这样在路边他们聊了约二三十分钟。母亲从王老伯处知道了许多十兵团的往事,原来福州军区的前身正是最早的十兵团。而她找的兵团驻地叫仓山在闽江对岸。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鼓山石刻</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这天虽然走了不少路有些累,但母亲收获颇多,心情也特别好。回到宾馆我让母亲先休息,借这个时段,我独自去了仓山为明天的出行探路。宾馆附近有条公交线路去仓山,坐上车没过几个路口就过了闽江,再拐弯这路就是上坡下坡的,窗外的街况比市区差多了,房子也比较陈旧,就像个老集镇……从仓山返回宾馆,母亲他们已等我吃晚饭了。我告诉母亲去了仓山,确有她说的那种上下坡的路,并问她明天去否。母亲说明天去西湖。</p> <p>西湖是福州著名的公园,有着1700多年历史,因位于福州西部而取名西湖公园。当上海正处在春寒料峭时,这里已春意盎然百花齐放。公园内赏花人群络绎不绝。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漫步在花坛边榕树下鱼塘前……母亲望着微波荡漾的湖面若有所思,随后说道:那时西湖公园没有那么大,湖面也比现在小,不打仗了,工作生活相对平稳了,放假时大伙就会相约来西湖公园游玩(她们门诊部就在公园附近)。也就在那时,母亲和父亲相识,后来父亲调往上海,母亲也跟随到了上海,至此离开福州,期间再也没来过。原来西湖公园还承载了母亲一段美好的往事。</p><p><br></p> <p>也许昨天从王老伯处得到的信息满足了她的心愿,也许眼前的西湖弥补了她内心的怀恋,母亲今天显得步履轻松精神矍铄。我问母亲还想去哪些地方,母亲说没有了。时间已近中午,兄弟说:那我们就去三坊七巷吧。</p> <p>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西面为坊东面是巷,有如“非”字形排列,坊巷间有许多历代达官显贵的祖屋和福州名人的故居。南后街上则以店铺小吃居多。文儒坊有家鱼丸店,师傅正在制作鱼丸,其机械性的动作与速度让我们看得入神。锅里滚氽的鱼丸勾起我们的食欲,于是每人来上一碗,味道还真不错。店家说这是他们的祖传秘方,好吃可以带点回去。我跟母亲说哪天回去我来买点。我们在街巷间逛逛看看,累了在路边坐坐,饿了找一家小吃尝尝,度过了一个悠闲惬意的下午。</p> <p>回到宾馆我对母亲说,明天陪你去仓山吧。母亲说你们不用老陪着我,明天我哪也不去,这两天有点累了,我要休息休息。明天你们看看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去玩一天,后天我们就回去。我说:你仓山还没去,她说:不去了。我虽有些疑惑,但考虑她的身体,也只能悉听尊便。我和兄弟商量后订了第二天云顶山一日游的行程并买了回上海的车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顶火山天池</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顶峡谷瀑布</span></p> <p>第二天我们一早就出门了,出门前关照母亲好好休息别出去(担心她迷路)。这天我们游玩了云顶山、天池草场和大峡谷,所到之处尽管景色不错,可心里惦记着母亲。当傍晚我们回到宾馆时,母亲一脸兴奋,告诉我们她去三坊七巷买了准备带回去的鱼丸和燕皮馄饨,每家一份,连独立生活的儿子也有份。正当我们嗔怪她时,她又说到她还去了仓山,这更让我们吃惊!我忙说你怎么去的?她说:你昨天不都说过了吗。原来我昨天说时她都默默记下了。我问她找到地方了吗?她说:路是对的,房子有些变了。她也没有具体去问。是啊,六十多年了一切都变了。唯独不变的是母亲心灵深处那些曾经的往事,行军打仗医疗救护,门诊部西湖边还有父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1年于西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我们此行虽只有五天,母亲已感到满足,她了却了一桩心愿。我们也感到欣慰,在母亲晚年之时终于帮她完成了一个许久的心愿。这也是我和兄弟各自成家后实实在在陪伴母亲的几天,我们不仅知道了母亲年轻时的许多故事,同样感受到无时不在的母爱。这年母亲八十六岁了。</p> <p>此文以2017年发表在老小孩网上的一篇博文为基础做了部分修改。谨以此献给母亲90寿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