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p><p><br></p><p>冬至吃饺子的来历</p><p>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耳朵也冻烂了。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p><p>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p><p>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p> <p>12月21日是2020年的冬至,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让孩子们感悟劳动的快乐,同时也为了能让孩子和老师们吃上诱人的饺子,经我校校委会研究决定,在冬至当天邀请家长、老师、孩子们一起包饺子,过一个别样的冬至。</p><p>冬至当天虽然窗外寒气逼人,但油坊初级中学的食堂里却忙忙碌碌、温暖热闹。食堂内家长们,老师们,孩子们以前食堂的工作人员们,选料、择菜、清洗、和面、拌馅、擀面皮、包饺子一个程序都不能少。从面、菜、肉的合理搭配,还有色、香、味上都做足了功夫。</p><p><br></p><p><br></p><p><br></p> <p>包饺子场景</p> <p>家长和孩子们同自己的作品留念。</p> <p>本次包饺子活动,表现优异的家长和孩子们。</p> <p>通过此次“情暖冬至”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既放松了师生们的心情、又在交流中增进了家校彼此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