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莆田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综述</p> <p> 12月18日,2020年莆田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如期在涵江区实验小学举行。经过疫情洗礼,每一位与会教师都非常珍惜本次学习机会,会场外虽寒风料峭,冬意浓浓,会场内却始终热情洋溢。</p> <p> 本次观摩评比活动仍然秉承历届活动宗旨,转评比为探索,变观摩为研究,使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成为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舞台,成为执教教师及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思想碰撞的高台。活动聚焦“真问题”的数学教学,构造“有思维”的智慧课堂,以“统计与概率”内容领域为载体进行专题研讨。在此之前,各县、区及市直小学已经围绕研讨主题开展相应的研讨、选拔活动,由此产生七位优秀的选手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活动。</p> 上午篇 <p> 经抽签决定,东道主选手林金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一课,拉开本次教研活动的序幕。林老师执教的《掷一掷》是本知识领域唯一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她紧紧围绕“如何在活动中渗透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本节课的探究,要积累什么活动经验”等问题展开思考,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同桌两人掷——两组统计——全班统计”这样不断增加实验数据的过程,发现实验次数越来越多时,点数和为5~9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结合更多的实验数据,得出:掷2颗骰子,朝上点数和5-9出现的可能性大。再通过教师引导,小组交流方式,从组合的角度深刻理解点数和为5~9出现的可能性大的道理。整节课,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知识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即时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结合问题引领,让学生充分体会数据的随机性。</p> <p> 第二节展示的是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由来自城厢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王彩娇老师执教。王老师着眼于“如何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认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意义”来思考,展开有效教学。课始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均数的三大问题“是什么”“怎么求”“有什么用”,让学生带着大问题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在掌握求平均数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平均数据的统计意义,理解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感受它的虚拟性、敏感性和取值范围等。一节课下来,学生从“平均分”计算方法出发,抵达“平均数”统计意义彼岸。</p> <p> 第三节展示的是来自仙游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振华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该师在教学设计与磨课过程中的思考很有价值:“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统计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通过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象形图的比较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依据数据分析进行合理的推断与预测,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他从统计我市2020年2月份的各种天气天数出发,引领孩子整理数据,比较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异同点,体会其特点和优点,最后分析数据,作出预测。其练习设计独具匠心,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作为唯一的男选手,他的热情感染了四年(2)班的同学和在场的听课老师,无疑把活动推向一个高潮。</p> <p> 上午最后一节由来自秀屿区东庄大象小学游秀霞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游老师围绕“如何较好地渗透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抽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和收集过程,简单的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来展开思考,带着孩子们经历“确立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现场统计数据——整理数据,认识统计表”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的讨论再一次感受抽样调查对统计的意义。</p> <p> 四节课过后,进入交流分享环节。先由4位选手简要介绍备课思路并进行课后反思,再由市兼职教研员、莆田市实验小学的陈秀娟老师对四节课进行点评。陈老师先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强调统计的价值,鼓励老师们深入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研究。接着她又从“以问促思,激活学生思维;自主探究,积累活动经验;应用对比方法,探究知识本源”这三点指出以上四节课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上所做的努力,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p> 下午篇 <p> 下午的前两节课均与上午同课异构。第一节课由市实验小学郑娟娟老师执教《平均数》。与王老师不同的是,郑老师对教材进行改造,以“派谁参加投篮比赛?”为主线,引导孩子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在质疑中,寻找平均的策略;在交流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互动中,体会平均数的范围;在拓展中,感悟平均数的特点;在沟通中,深化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所在。</p> <p> 第二节课由北岸第二实验小学游桑桑老师带来《条形统计图》。作为入职刚满两年的新手老师,游老师的表现可圈可点。她用学生感兴趣的《垃圾分类歌》导课,让学生统计某小区上午一小时内收集到的各类垃圾,使其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掌握其特点,感受其优点,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p> <p> 下午压轴登场的是来自荔城区麟峰小学的宋慧晶老师和五年(8)班的同学,他们为大家展示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一课。宋老师以统计学上的经典案例《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开篇,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会说话”。课始,宋老师即抛出问题“我该选谁去参加跳绳比赛?”,学生在分析甲的成绩指出“时高时低,不稳定”时,师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出甲的成绩特点,顺势引出折线统计图。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甲、乙接下来的成绩进行预测,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确定吗?”等问题引出学生需要更多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数据不够多时,下一个数据的出现带有不确定性;只有数据足够多,才能发现规律,有效突破数据的随机性这一认知难点。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的思维闸门完全被打开,他们的精彩发言博得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p> <p> 三节课后,由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郑秀忠老师为大家精彩点评。郑老师采用卷入式的点评方式,以提问的方式暴露执教教师的备课心路历程,特别是他对游桑桑老师提的问题“你让孩子们统计各种生活垃圾的目的是什么?”一问点破课中人,让大家从沉思到恍然大悟,深切体会到统计的应用性。郑老师还高屋建瓴地为老师们解读平均数的三个层次的概念理解及数据分析的不同着眼点,对年轻教师是一次难得的专业引领。</p> 尾声 <p> 活动最后由市教师进修学院谢清霖老师作会议总结。谢老师为大家梳理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鼓励老师们深入研究教材中为数不多的知识点及《课标》对该领域知识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要求,做到依标设计、依标施教。教学实施过程不偏离《课标》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偏离,不越位,充分考虑教学容量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谢老师强调老师们在本领域教学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两种意识,即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其中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关注过程性和方法性,切忌把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处理成单纯的数学计算或绘图技能。</p> <p> 最后,谢老师强调本次活动也是一次“以会代训”,通过观摩活动引领老师们对“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材内容要进一步地深入研读和准确把握。会议虽然结束,但研究的脚步还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