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暖 冬 至,温 暖 校 园, —我们一起话冬至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几句歌谣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的,这就是传颂了几千年,凝聚着祖先们大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歌》。这首歌谣中包含着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今天我们一起来话冬至。</span></p> 一话冬至由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传,我国中原地区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圭表测影确立的“冬至”是24节气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span></p> 二话冬至别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数九、长至、短至、喜冬、肥冬、豆腐节等等。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span></p> 三话冬至习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冬至的习俗之吃馄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冬至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关于习俗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希望各位家长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找一找,说一说,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孩子的知识。</span></p> 四话文化传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天,在过冬至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没忘记给孩子们聊冬至,我知道四十分钟时间根本不够我们去详细的告诉他们有关冬至的所有知识,但是,在这四十分钟时间内我们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了解传统文化、搜集传统节日故事的种子就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宣传精神,用自己的需要来讲述内涵,用自己的动作来演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审稿:师自杰、杨国梅</p><p class="ql-block">撰稿:邸会荣</p><p class="ql-block">供图:追梦组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