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冬至大如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水饺,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当冬至遇上水饺,节日的气氛瞬间浓厚起来。为弘扬传统习俗,增进广大师生感情,形成全校一家亲的美好氛围,苏仙石中学于2020年12月21日在我校餐厅举行弘扬传统习俗,锻炼劳动技能——迎冬至、包饺子活动。</p> <p>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p> <p> 现场氛围其乐融融,我们的师生团队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为“饺子盛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包的是饺子,吃的是温暖。</p> <p> 现场师生集体出动,大显身手,活动进行的有条不紊,大家包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仅仅两节课的时间就包出了一盘又一盘的饺子!</p> <p> 餐厅外寒风冽冽,餐厅内温暖融融,饺子的香味飘满餐厅,包裹着苏中人的一颗颗赤诚之心!</p> <p> 这是一次尊师重教的活动。旧俗中,冬至节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故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师生包水饺,迎冬至,也是对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p> <p> 这是一方凝聚人心的舞台。小小的水饺,十几人围坐一组,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包、捏、忙成一团,然亦趣在其中,欢声笑语中,彼此间又亲近了几分。远离家乡的教师,寄宿校内的学子,在这一刻深深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品尝到了家的味道。</p> <p> 这是一个培养文化自信的节日。千百年来,中国人以特有的智慧,用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昼长、秋分黄叶天、冬至雪临门,写出四季最诗意的分界点,也让我们比任何民族都明白时间的意义。冯骥才说:“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肯定和赞赏,也让中国的文化自信重新建立,我们更应该扎扎实实地积累文化自觉,唯有此,才可以沉淀并安放我们的现代乡愁。”此次活动,师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体验,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并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去传播、弘扬传统文化。</p> <p> 这更是一节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课,近年来,教育部宣布:劳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看,各位老师们熟练地放馅料、捏饺子,十指翻飞之间,一只只精巧的饺子就诞生了。同学们认真效仿,包出来的饺子却形态千差万别。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向老师学习,自己自主实践,学会了包饺子新技能,更感悟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p> <p> 饺子虽小,情意无限。本次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锻炼了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进一步体现了苏仙石中学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