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旅游,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去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许多人的共同心愿,“诗和远方”也是一些年轻人的向往。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多数人出去旅游在费用上已经没有什么困难,飞机、火车、汽车各种交通工具,哪个方便就坐哪个。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如果想出趟远门,筹措路费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所以在70年代,人们压根儿没有听说过“旅游”二字,更不会有人专门出去旅游。即使有人有机会去各地看看祖国大好河山,那也是借出差机会顺便去各景点转转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我第一次听说某某人一家子出门去旅游,那是已经进入80年代以后的事了。八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工厂有一家三口人,总共花了300多元,去到江浙一带自费旅游了一趟,这成了厂里的一个新闻,被大家议论了很久。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出门旅游是在1985年,当时还是借着厂里给职工提供的“职工疗养”名额,公费去了一次华东五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随之人民群众的个人收入也节节攀升。现在许多人,别说是在国内旅游,就是出国旅游也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最近几年,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都有上亿人次,就很能说明人们出行能力的大幅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常听人说,要想去旅游,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足够的钱,三是要有一个好身体。上班时候大家都忙,利用“黄金周”出去旅游又是到处人满为患。最好的时间段是在退休以后的十年中,即60岁至70岁之间。在这个时间段里,空闲时间有了,身体状况尚可,虽然退休金不算多,每年安排在国内旅游一、两次,还基本能够负担得起。我就是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间,去了全国除青海、西藏、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欣赏了祖国美丽河山,领略了各地风土民情,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实是一条真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十几年前,人们出行一般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是车票难买,二是到了目的地后住宿的宾馆难找,最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找旅行社,2000年我去广西旅游就是跟团去的。跟随旅行社出游,最大的好处是省事,最大的缺点是不自由。到了旅游目的地,往往是走马观花式地匆匆走过,拍张照片留作纪念,说得难听点,只是证明你来过这里罢了,玩得很不尽兴。后来,慢慢摸着了自助旅游的办法,就基本不再跟随旅行社旅游了。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网上就可以足不出户解决订票和订酒店的全部问题,自助游逐渐成了我出门旅游的主要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国内旅游,供选择的景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文内容为主,一类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前者以山西省为例说明,如五台山以及各地的与宗教有关的景点,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文化,以及其它历史文物古迹如晋祠等等,这些都属于人文景点。后者以新疆自治区为例说明,如伊犁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那拉提草原</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阿勒泰的喀纳斯湖以及博尔塔拉的赛里木湖和昌吉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天山天池</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等等,这些都属于自然景点。还有一些景点,应该说是人文和自然的特色兼而有之,比如江西省的庐山、三清山,湖北省的武当山,浙江省的普陀山,山东省的泰山和四川省的峨眉山等等,它们既有自然风光的美丽,可供游人欣赏,又有宗教文化的内涵可供游人学习体验。“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有人偏爱自然景观,对欣赏大自然的美乐此不疲。有人偏爱人文景观,喜欢里边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哲理。我对上述两类景观都很有兴趣,并乐此不疲,不过我的兴趣重点还不在欣赏自然美景,也不在考察人文知识,我更看重的、兴趣更大的是去感受全国不同地区基层群众的生活习俗、风土民情以及当地民族的历史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再如去湖南省凤凰县旅游,我们选择住在一户苗族人家的家庭客栈,一方面感受苗族家居建筑的特有韵味,另一方面近距离体验房主一家的日常家庭生活。这家人很能干,在开设家庭客栈的同时,还开了一个药店,生意都不错。他家的一个农村亲戚来城里卖一些苗族特色的自产小手工艺品,他劝这位亲戚穿上民族服装,戴上苗族头饰,以地道的苗家妇女形象吸引游客,果然很引人注目,生意也好了起来。房主家亲戚不少,三天两头有人来,每次来人他家都是做一大桌子菜,苗家菜肴风格突出,火锅冒着热气,腊肉散发着香味儿,看得人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有一年夏天去山西临县的碛口镇旅游,一方面是参观难得一见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李家山村</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特有的立体窑洞景观,另一方面是感受黄河岸边古渡口的民风民俗。我们一大早就起床,来到古镇街道上,看到不少居民早上在街道上买早点,其中一种没有见过的吃食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种叫“碗坨”的食品,看着像凉粉又不是凉粉,把它倒进碗里切成块,用调料拌着吃。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当地特产荞麦面制作的一种著名小吃,听说黄河对岸陕北佳县的人,还专门跑过河到这里品尝碗坨呢。同行的女孩儿还有个发现,她归纳出一个结论:这个地方男的都光着脊梁,女的都穿着吊带。我注意观察一下,她归纳的不错,的确是这样,这也是当地一种民风吧。碛口作为一个古渡口,码头文化自然会留下一些印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我去本地郊区一些景点游玩,也十分注意和当地农村人接触,从他们的经历中也获得不少启迪和感悟。有一次去葫芦沟游玩,中午在一家农民家里吃当地特色的“搅团”。当家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做饭十分干练,一会儿功夫就把饭做好了。她做的搅团很筋道,油泼辣子也很香,吃起来感觉很地道。我边吃饭边和她闲聊,得知她家是从深山区搬迁出来的,她丈夫现在驾驶一辆面包车,在外边拉客运营,她自己在家烧木炭卖钱,两口子各忙各的,各自有挣钱的营生。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市里一家饭店做厨师。她说,儿子为了学做厨师,花了几万元呢,出师几年后,现在已经是大师傅了,收入还不错。小儿子现在上初中,学习也很努力。我不由得心中感叹,这一家山里搬迁出来的普通农民,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照样也能活出个人样儿来。这也说明了,政府推行的移民搬迁不失为一种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伊犁那拉提草原,我曾走进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听12岁的少年讲述他家的故事(他的父母在家,可是不会汉语,无法和我们交流)。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在杭州上学,一个在乌鲁木齐上学。虽然父母是没有文化的牧民,却如此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并且对女孩儿毫不歧视,实在难得。这件事使我感悟很深。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偶遇渤海国上京遗址,进而查找资料,对这个湮没在浩瀚烟海中的靺褐人所建立的古国增加了了解,增长了这个领域的历史知识。在浙江普陀山,听一位天津籍的在广东韶关出家的和尚讲解经典,在知识渊博的和尚面前,显得自己的知识如此贫乏,不觉汗颜……总之,每一次游历,都会有令人意外的惊喜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旅游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国人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旅游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到具有个人特色的深度自助游,而某些先行者已经发展到休闲度假的阶段。相信旅游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游客也会获得越来越丰富的体验和享受,他们既愉悦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最终,旅游经济从业者和旅游者都会有所收获,达到双赢的结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