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仲冬初五,阳光明媚,使人陡生游兴,想起多年未去豫园,交通又极方便,于是欣然偕夫人重游豫园。<br> 豫园, 原来是明朝万历年间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祖籍江苏常州)所建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559年,延请当时最负盛名的江南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和垒山,园林布局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豫园是逐步修建的,断断续续建了几十年,最终占地七十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div>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被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div><div>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其父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div><div> 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鸦片战争时,豫园惨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在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1868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九曲桥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div><div>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1961年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1986年3月,区政府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聘请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达峰,参照清乾隆时期的豫园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特点,进行设计、指导建造。</div><div> 今豫园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豫园再次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div> 三穗堂 三穗堂内景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建西园时,在原来的乐寿堂(乐寿堂是潘允端会客和看戏的地方)遗址上所建,高9米,是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br> 堂内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匾额。中间的巨型镜框中,悬挂着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已故现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br><div> “三穗”出典于《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说的是在东汉时有一个官吏名叫蔡茂,当他还没发迹时,一天晚上,他梦见房梁上长出一株长着三个穗的禾苗。他伸手去拿,只采到中间一株就醒了。他觉得很奇怪,就去请主簿郭贺给自己解梦,郭贺告诉他这是个好兆头,你将会加官进爵。不久以后,蔡茂果然被征辟为官。给大堂取这个名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追求!<br> “灵台经始”脱文于《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br> 再上为“城市山林”匾,系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澎于道光六年(1826年)所书。<br> 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div> “福禄寿喜”漏窗 <br><div> 堂前植有盘槐、桧柏,建筑的槅扇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堂外回廊的四角,有八幅精美的泥塑漏窗,窗户上有松树、仙鹤、灵芝草的图案,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另外还有表示吉庆愉快的凤凰、鸳鸯等。特别是东北角的一幅泥塑漏窗,中间是松鹤图案,四边为回文“福禄寿喜”四字,构思奇巧。这种漏窗在院内随处可见,是豫园的一大特色。</div> 仰山堂 仰山堂 仰山堂是一座二层建筑,下层叫仰山堂,上层叫卷雨楼,有回廊,曲槛临池,可以坐憩。“仰山堂”匾取典《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堂内“此地有崇山峻岭”匾额,点出了这里是观赏对面大假山景色的佳处。<div> 卷雨楼名取自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中的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就是站在卷雨楼可以观赏到对面大假山的烟雨美景。整座建筑飞檐翘角轻灵俊秀,月色溶溶之夜,楼上宫灯盏盏,望之几疑天上宫阙。<br></div> 《梅妻鹤子》景窗 《连中三元》景窗 在仰山堂外的东侧墙上,有两扇古朴的景窗。西面这扇叫《梅妻鹤子》。塑造着梅花和仙鹤的形象。为什么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呢?传说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代,有一个叫林逋的文人,没有娶妻生子,隐居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深山中,长达20余年。他喜欢种梅花和饲养仙鹤,生活悠然自得,清高淡泊,自称梅花为其妻,仙鹤是其子,由此得名“梅妻鹤子”。<br> 东面这扇景窗名为《连中三元》,说的是在乡、省和中央三级武官考试上都获得第一名。雕工细腻人物生动。这是清代的砖雕文物,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br> "豫园"刻石 是当年建园时的“豫园”园额刻石。它是园主人在万历丁丑(公元1577年)八月十五月中秋,特请书法家王稺登题写的。王稺登少有文名,六岁就能写大字。曾游京师,入太学。工于书法,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为王世祯之后的文坛领袖,誉满江浙,登门求其书法者不绝。主人潘允端认为自家“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花费了几乎全部家产建造起来的经典园林的题额非王稺登莫属。于是,慕名求其墨宝,为这座沪上名园题名。这块刻石上的“豫园”两字就是王稺登用他擅长的隶书书写。笔力遒古挺俊、沉稳醇雅。虽历经沧桑,但字迹依然清晰如初。这块文物刻石既是豫园悠久历史的佐证,也是一件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优秀作品。<br> 铁狮子 它们是元代的遗物,据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狮子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它威武雄壮,再加上佛教中的一些传说,所以在中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辟邪和吉祥的“祥瑞之兽”。一般都安放在官衙和大户人家的门口,是用来镇宅的。<br> 这对铁狮子是1290年铸造的,原本摆放在河南省安阳县衙前。如果您面对狮子,两头狮子的位置就是左雌右雄。玩球的那头是雄狮,爱抚小狮的那头是母狮。铸造工艺精良,表面光滑、令人称绝。<br> “渐入佳境”游廊 中国风格的庭院,一般多用廊这种形式把两座建筑物连起来。这种廊既可供游客散步,同时又可起到分割空间,构成各种多变景观的作用,当你信步来到回廊,四周变幻的景色,优美的画面就会连绵不断地映入你的眼帘。置身其中,右边是奇岩怪石堆叠的假山和郁郁葱葱的林木,宛如自然山景。眼前是曲桥、流水、亭台,池内鱼儿欢跃。看左边仰山堂临池而建,卷雨楼那屋檐的起翘,凌空挺立,楼阁倒映在水中,犹如塔影。<br> 廊上挂着“渐入佳境”匾额。“渐入佳境”语出《晋书,顾恺之传》,这里有引人入胜之意。 “美人腰”湖石立峰 前方有一座湖石立峰,名为“美人腰”。您看它的中段纤细略微有点弯曲,像不像中国古代美人的杨柳细腰?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仿佛突然出现了一位害羞的美女。这座石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从古代园林营造艺术的角度来讲,这叫“障景”。“障景”在园林中起到屏障景观、引人入胜的作用。在一般的江南园林中,廊和路大部分都是弯曲的,这就是所谓的“曲径回廊”。而这里的廊是直的,如果中间不放这块“美人腰”,那后边的景物就会一览无遗,索然无味。现在有了这座石峰,后面的景物被掩盖起来,又隐约露出一角,引人入胜,产生一种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暗示着我们:请绕开“美人腰”前行,好景还在后头呢!<br> 《神仙图》 游廊左侧有一幅砖雕,它叫《神仙图》。画面上那位个矮、头形长、须多、拄拐杖的老人,是中国传说中司掌人类寿命的老寿星,也叫南极星。老寿星的上方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奎星”,这砖雕是200多年前的作品。 “峰回路转”石碑 游廊尽头大石碑,题“峰回路转”,是清代名家过庭闻所书,义取大假山通道盘曲多变。 大假山 大假山与仰山堂、卷雨楼隔池相对,是豫园景色的精华之一,这座大假山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亲自设计堆砌而成。大假山的石料是采自浙江武康的黄石,当时的能工巧匠就用石灰调入研磨过的糯米汁作为粘合剂,把一块块石头细心地堆叠上去。 经过这种特殊粘合剂粘起来的大假山,经过几百年的日晒雨淋仍然屹立在这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假山之上,蹬道隐约,迂回曲折,气势磅礴,重峦叠嶂,假山上花木葱茏,山下一泓池水怀抱。十四米高的假山之巅,建有小亭,名为望江亭。在400多年前,那里是上海县城的最高点。在亭内举目四望,远处的佳景秀色和滚滚北去的浦江流水、行舟江上的点点白帆尽收眼底。“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清末明初,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里是登高望远的最佳处。<br> 大假山的山脚下,还有一座亭子,名挹秀亭,这“挹”是水舀、汲取的意思,就是盛水或盛粮食。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站在这个亭子里,可以观赏到景区里的秀丽景色。山脚西侧还有湖石小假山“螺丝洞”,南有钓鱼台,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景点。<br> 当代园林大家陈从周教授十分推崇大假山的建筑艺术,他说:“假山雄健复有三绝之胜:石壁、飞梁、平桥。石壁森严、飞梁临涧、平桥缘水,皆因山势而作变化,高下相间,错落有致,形成山有态而水有容,波光潋滟,凭栏舒卷成画。”<div> 豫园大假山虽然历经400年的岁月流逝,但至今在整个江南地区它仍是最古老、最精美、体量最大的黄石假山。<br></div> 大假山背后有一条“卧龙” 萃秀堂 萃秀堂内景 西园萃秀堂记 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隐于大假山北麗,面临峭壁,北倚高墙,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环境清幽淡雅,静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观大假山景。<br><br> 《西园记》 在清上海乔钟吴撰写的《西园记》中,对萃秀堂的景观特征也有所描绘:“有堂曰萃秀,颇俊洁,堂前峰峦罗列,杂树纷敷,游者憩此,忘其为疲焉。” 鱼乐榭 鱼乐榭内景 榭是建造在台上的房屋。<br> 为什么叫“鱼乐榭”呢?这和古代两个大哲学家庄子和惠子有关。<br>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涑水桥上游玩。<br> 庄子说:“你看,这鱼在水里游得多么快乐。”<br> 惠子却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br> 庄子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br> 这场著名的“濠梁论争”引出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大命题。身临此地,耳听流水潺潺,眼望清澈池水,鱼儿畅游,会使人感到心旷怡乐,故取名“鱼乐榭”。<div> 这儿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式的小花园, 因为它具有中国园林所特有的山水、花木、亭楼等要素,并且非常巧妙地安排了空间和自然景观的关系,从而使它给人一种小中见大,幽远深邃的感觉。 这鱼乐榭前的小溪,长达数丈,本可一眼“望断秋波”,而现在水上筑了一堵粉墙,把小溪隔而为二,又在墙上开了漏窗和半圆洞门,不把目光挡得过实,从鱼乐榭望去,但见一池碧水悠悠而去,不知何处见尽头。并且,花墙虽把墙后的景物遮掩,但半圆洞门下的水面却又映出了墙后楼阁的倒影,使墙前墙后的景物依然相连,浑然一体。<br></div> 紫藤 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紫藤,老枝虬干,生机勃发。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 复廊 这条曲折别致的游廊,中间用墙分隔,两边皆可行走。墙上开设着形状不同的漏窗,从漏窗中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图画小品。廊西端连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题“会心不远”。<br> <br> 两宜轩 <div> 轩是有窗的长廊或小房子。<br> 在这里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故名两宜轩。<br></div> 亦舫 亦舫内景 它是像石船一样的建筑。舫,是在园林的水面上仿照船的造型,建造的一种建筑物,供人们在水边饮酒游玩,观赏水景的地方。一般这种船舫都靠岸边而建,其余三面都临水,在船头都有小桥,以便于人们从岸边上船。明代以后,很多园林中都建有石舫,用来依水赏月。像这样直接在陆地上建造的好像并不多见,所以称这个舫为亦舫,“亦”是也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也是舫。<br> 万花楼 原是明代花神阁遗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建,精雕细镂,造型美观,楼下四角漏窗有梅花、翠竹、兰花、秋菊泥塑四幅,蕴涵此地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之意。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寄情于花草之中,而梅、兰、竹、菊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被人们称为“四君子”;另外,又把梅、竹和松,称为“岁寒三友”。<br> 楼内有一幅对联,上面写着:<br>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br> 花开柳媚日朗风清<br> 这幅对联上有桂、兰、花、柳的字样,总的概括为“万花”的意思,即点出了万花楼名字的主题,又以水、山、日、风等字样描绘出周围的气氛和环境。这幅对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仗工整,措词简白,可以称得上是一佳联。<br> 万花楼内的家具 万花楼内的这套家具已有200年历史了,雕有花卉草木图案,雕工细腻,形象生动。<br> 万花楼周围多回廊曲槛,三步一折,五步一弯,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然缀以石峰,栽植翠竹。那一池碧水的对岸,有湖石假山,周围遍布花木,从万花楼可观赏对面那四季应时而开的各种花卉。 古银杏树 400年银杏树 位于万花楼前的空地上,右边的这株是银杏树,有21米高,相传是当年建园的时候主人亲手种植的,已有四百多岁了。<br> 银杏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种树有雌雄的区分。雌树可以结果,果子就是白果。这株银杏是雄树,虽然树龄很长了,但是至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形象艺术“心(杏)” 广玉兰 百年广玉兰 左边那株是广玉兰,也有百多年的树龄了。 九狮轩 是一敞开式建筑,面临大池,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游鱼荷花。轩西有一片杉树,高耸挺拔。轩东修竹万竿,满目青翠,饶有野趣。<br> 九狮轩气势轩昂,典雅秀丽。轩前有一以石栏杆围绕的平台,突出于湖面,使其更显舒坦和轻巧,并加深了建筑浮在水面的感觉。九狮轩前湖面开阔,水池旷朗清澈,池水爽气沁人,游客可登上平台坐憩四面眺望,凭栏品水观红鱼游动嬉水,欣赏两侧湖岸的自然式堆石驳岸及假山花木的美姿;还可以观赏前方的流觞亭和侧前的会景楼。<br> 200年的紫薇 100年的石榴 九狮轩前水池两侧的岸线较长,但因黄石巧妙堆叠成高低参差、错落巍峨,起伏凹凸有致,十分曲折自然,毫无因水池形状规整而引起的呆板之感。东侧驳岸的山石一直延伸,与路边的山石和罗汉松、枫树、石榴、香樟、黄杨、栀子花、紫藤、白玉兰、梨树等联系在一起,与假山上的枇杷、铁树、樟叶槭、枫树及北侧的竹林浑然一体。西侧驳岸的山石与水杉林连成一片。九狮轩在浓浓的绿荫覆盖下,在姿态优美的花木掩映下,在山石的环抱下,在水中荷莲的衬托下,悠然坐落在湖面上,显得甚为典雅、秀丽,山水的意境十分浓郁,水中的波光倒影更是十分迷人。 “穿云龙”龙墙 豫园有几处龙墙,它们是颇具观赏价值的景观。第一条龙在大假山的后面,叫“卧龙”。这里的是第二条,叫“穿云龙”,它全长26米,龙头用泥塑成,龙身以瓦作成鳞片,龙首威武,龙身蜿蜒,龙头高高翘起,整条龙似昂首腾飞,穿向云中。<br> 龙最初是我国古代部落崇拜的图腾。如今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共同象征。海内外的华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荣。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龙又被视为帝王的象征,用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这条龙造型精致,栩栩如生,龙体盘踞在墙上,龙首上翘,好像一条巨龙在天上腾云驾雾。龙的嘴里还含着一颗夜明珠。据说,珠玉是龙的生命所在。但它口含珠玉会流口水,所以在龙首的下方一般都有一个金蟾张着大嘴,等着接龙的口水;金蟾则给龙腭搔痒。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庞然大物,金蟾是小动物,虽然它们一大一小,但两种动物总是相依为命的在一起。<br> 古井亭 古井亭内景 古井亭位于点春堂西北角,亭为八角形,亭中有明代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嘉靖年间旧物。<br> 藏宝楼 藏宝楼上下各有精室五间,前临清池,面对“飞飞跃跃”,颇为恬静。其东有湖石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潆洄,山巅有座方形小轩名学圃,与古井亭对峙。<br> 学圃 学圃建在假山上,小轩静窗,是读书学习之处。轩前一棵有二百年树龄的瓜子黄杨,古拙虬干曲直,在罗汉松、黑松和另一棵黄杨的环绕下,浓密绿阴覆盖,更显学圃幽僻和静谧。<br> 点春堂 点春堂内景 梁柱金碧辉煌 堂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高敞轩昂,宏丽精致,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色彩鲜艳。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曰“飞飞跃跃”。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俗称“花糖公墅”。 小刀会起义文物 小刀会起义文物 1853年,为响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上海人民秘密成立了一个组织,这就是“小刀会”。当时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时城北的指挥部。后来,清军和英、美、法三国的侵略者勾结,镇压了这次运动。虽然历时18个月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失败了,但这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场人民起义运动,它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了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br> 堂内陈列着有关上海小刀会的文物。点春堂北面墙壁正中悬挂着晚清著名画家任伯年为太平天国运动而创作的巨幅国画《观剑图》。两边的对联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所书:“胆量包空廓;心源流粹精”歌颂了起义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气概和崇高精神。面前的三个展柜陈列着一些有关文物和图片等 。<br> 快楼 点春堂东南侧有湖石假山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幽深,远望山石,如天上白云。山上有双层楼阁;上层名快楼,登楼眺望大假山和豫园全景,胸襟快畅,故名;下层称延爽阁,雕栋画檐,颇为精致。<br> 打唱台 对联(北面的上联) 打唱台是一座清代的小戏台。 整座戏台依山临水,建筑精致。戏台四面的石柱上都有对联,古代人们经常把东南西北和一年四季作搭配,所以这座戏台的四幅对联描绘的正是春夏秋冬的景象。<div> 四面的对联:</div><div> 东联云:</div> 大地春回看处处柳眠兰笑<br> 小园宛住听声声燕语莺歌<br> 南联云:<br> 一曲薰风允矣阜财能解愠<br> 三生拳石宛然含笑共争妍<br> 西联云:<br> 花扫闲阶仰仙子凌波未去<br> 榻悬高阁迟诗人扶杖遨游<br> 北联云:<br> 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境<br> 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br> 郭沫若诗 戏台的正中悬挂着一首诗,这是郭沫若同志1961年游览豫园时,看了小刀会起义的史料和实物后写的诗篇,郭沫若的诗写道:<br>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br>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br>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br>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br>这首诗歌颂了小刀会的英雄事迹,并赞美了豫园的佳景秀色。 茶梅(一级保护) 正值盛开期 和煦堂内景 200多年的树根桌 200多年的树根椅和茶几 和煦是指春天的阳光。和煦堂和点春堂隔水相望、承上启下,点出了这里风景的主题。它面对着太湖石假山,厅堂四周窗户环绕,光线充足,冬暖夏凉。<br> 厅堂里陈列的家具是用榕树根做成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们做工精巧,既实用又美观。 <br> 老君殿 老君殿曾是铁业行会所在。铁业行会敬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故将行会所在地命名为“老君殿”。<br> 听鹂亭 亭名 周围围绕以花墙,自成小院。<br> 听鹂亭属休闲、游憩之类的小品建筑,位置都选在假山、高地上的隐蔽和幽静之处。顾名思义,听鹂亭是听鸟语的亭子。乃来自元人杨载之诗“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时春来第一声”。于是点春、和煦、听鹂的含意均与春天的主题有密切关系,使景区的春意更浓郁。<br> 会景楼 这里是豫园的东部景区,以水景为主。景区的主建筑是会景楼,它位于豫园的中央, 三面环水,四周种满了各种树木,有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等,景色宜人。如果登楼可以将整个豫园的美景尽收眼底,所以取名为“会景楼”。<br> 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物的构造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园主人们建造园林,除了满足自己居住、学习、娱乐等要求外,还要达到身居城市,仍可以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br> 积玉水廊北口 积玉水廊南口 “积玉峰” 长廊为修复豫园东部时所建,因廊中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逶迤曲折,漫步廊中,举目四顾,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br>榭流光溢彩,富有诗情画意。<br> 流觞亭 觞是古代饮酒的器具,旁边有两翼。因状如鸟之羽翼,故也称羽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文人雅士都会借此围坐在盘曲石渠边,一个个羽觞由荷叶承托着缓缓而下,任其流止,杯停之处便饮酒赋诗。这种活动就叫做“曲水流觞”。<br>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流觞活动发生在距今1600年前的三月初三,那天,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邀上谢安等约40多人在绍兴的兰亭举行活动。人们尽情饮酒作诗,王羲之为活动中写下的几十篇诗文写下序文,那就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兰亭集序》。<br>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亭子的构建不仅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它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br> 玉华堂 玉华堂 这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潘允端十分钟爱玉玲珑,为便于朝夕观赏,特意盖了这座建筑,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个字命名。<br> 整个厅堂是按照明代书斋的格局布置,全部家具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红木家具。这套书房家具是豫园千余(件)套古代家具藏品中最为珍贵的,十分典雅。明式书斋家具以其高超的结构艺术和高雅的欣赏品位,在中国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这里陈列着的琴桌、躺椅等家具,在制作它们时完全尊重木材的自然纹理,使它达到材质美和纹理美的最佳效果,成为豫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br> 玉华堂的匾额和对联也很值得观赏。 匾额“玉华堂”上的“玉华”两字,是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笔画挺秀、潇洒自然。楹联“清妙合天际水色山光相上下 玲珑开胜景云轩月榭互参差”写出堂周山水林泉的典雅和恬静,并赞扬了大自然造化而塑造成的玲珑美石的奇妙。<br> 玉华堂前的两棵树。这两棵树叫白玉兰。白玉兰是上海市的市花树。这两棵白玉兰已有一百四十年树龄。花开时节,繁花满枝,清香沁人。<br> 玉玲珑 “寰中大快”照壁 过三曲板桥,进“引玉”洞门,玉玲珑石峰呈现在眼前。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据说:石上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石中精华。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div> 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储昱的南园中。储昱的女儿嫁给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建造豫园时,潘家把玉玲珑移来。据传,玉玲珑从三林塘移往豫园渡黄浦江时,江上突然起风,“舟石俱沉”;潘家雇善水者打捞上岸,同时又捞起另一块石头,那就是现在玉玲珑的底座。<br></div> 涵碧楼 楠木太师椅和茶几 精致的雕花 树根艺术品 “涵碧”一词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br>这是一座楠木楼,用料考究、雕刻精致是它的建筑特点。楼阁的材质采用的是缅甸的上品楠木,密度高而且耐腐蚀,纹理清晰美观,是木材中的上乘品,在国内是不多见的。<br> 在这座楼阁里,更出色的是那些精美的木刻,故该楼又称“楠木雕花楼”。<br> 这座厅堂大约有60平方米,按照清代的格局陈列着太师椅、茶几、长条桌、落地镜等30多件楠木家具。这些家具的颜色呈棕色,和整个楼的建筑颜色相近,庄重、大方、气派。<br> 听涛阁 听涛阁 “听涛”取此处临近黄浦江,涛声似可闻听之意。其顶上塑—只单腿独立的仙鹤,隔池南望涵碧楼。<br> 听涛阁东西墙上嵌有八幅清代绿豆石雕《渔樵耕读图》和《八仙图》,刀法细腻,人物神态逼真,各具面目,堪称石雕中的精品,为听涛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西墙上的大幅石雕《甘露寺》再现了三国刘备招亲的场面。<br> 听涛阁北部为上下两层的展览厅。400平方米的面积,80米长的展线,除了经常展览豫园馆藏书画之外,曾经举办过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文物钟表展、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赏玩展、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帝后印玺展,承德避暑山庄宫廷文物珍品展,颐和园藏慈禧珍宝展等,在展览界小有名气,是游览豫园的又一个好去处。 <br> 长三角景区联盟在听涛阁楼上楼下搞展览,这里是豫园里唯一可以自由上下参观的楼阁 内园 内园门口有一对清代湖石狮子把门,守住园内乾坤。歇山飞檐,多处精美砖雕,刻工精湛。 静观 这里是内园中重要的建筑,同对面的还云楼相对应。那么,这个厅堂为什么叫静观呢?中国有两句古语叫“动观流水静观山”、“静观万物皆自得”。“静观”匾的上方还有“灵昭渟峙”匾,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劝人从善,不得为恶。<div> <br></div> 静观对面的假山 如果我们站在厅前的大树下,静下心思看着对面的假山,就能领略出无穷的趣味了。您可以从假山石上想象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动物。怎么样?您找到了几个?让我告诉您,中间的是九狮盘球,左边的是孔雀展翅,另外一个是犀牛望月。您看到了吗?如果您要是泛泛的看,这些是看不到的。但是静心望去,眼前似乎有各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所以这里得名静观。 凤凰亭 亭子顶塑有凤凰,故称凤凰亭。 观涛楼 它是三层全木结构高楼,昔有“小灵台”之称,清时为上海最高建筑物,登高可望见黄浦江。昔年“沪城八景”之一的“黄浦秋涛”,在此观赏最佳。清人有诗记述“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更拟登高望云物,人间重筑小灵台。”<br> 洞天福地 昔日,内园是老城隍庙的后花苑,老城隍庙属道教。洞天福地,意可通达上天得道修真、成仙飞升之地。神仙栖身之地,名为“洞天福地”。内园中的“洞天福地”小筑之名由此而来。洞天福地也是一个亭,与廊紧密相连,起联系作用。亭的对面是九龙池,经黄石洞可到可以观和别有天,或向西过小石桥到静观。<br> 九龙池 它位于内园静观大厅东南,池内砌湖石,池东西两壁隙间中各藏有四条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四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br> 耸翠亭 位于静观左前方的假山之上。亭内悬挂了一块匾额,上书“灵木披芳”四个大字。这是清代重臣左宗棠游览内园时所写的。“灵木”指的是带有灵气的树木,在这里就是说耸翠亭高耸于树木花草之中。把“灵木披芳”这个词放在这里,描绘出耸翠亭附近如画般的美景。左宗棠留下的墨迹并不多,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匾额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文物。<br> 耸翠亭的东边藏着豫园的第五条龙,名眠龙,龙的这种姿态是不多见的。<br> 可以观 它位于静观大厅东面,小型方厅,精致幽静,炎夏时分外凉爽。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说》等石碑,记载着内园有关历史。<br> 别有天 别有天起到了引景的作用,它向游人启示,前面的景点别有洞天,或别有天地,会更引人入胜,使你乐而忘返。<br> 船舫 它虽筑于假山之上,但周围用瓦片小砖铺地,成波浪状,仿佛船于涛中行,其构造为园林建筑所罕见。<br> 还云楼 面对古戏台,东西相连,为串楼形,并可通向观涛楼和船厅,还云楼内横匾“还云”,为清末上海名绅、光绪《上海县志》编纂姚文枏题识。据记载,还云楼原为上海钱业公所产业,豫园、内园屡遭战火破坏,而此楼却屡免遭劫,大有“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袖中”之感,故称还云楼。<br> 豫园古戏台 豫园古戏台 古戏台藻井 它地处内园南部,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堪称“东南第一台”。进入古戏台,不但可远观全景,更可抵近细观戏台顶部的“藻井”。藻井呈半球穹窿状,由两层圆圈和20道弧线相交而成,四周有28只金鸟展翅欲飞,正中间有一面圆形明镜。藻井的视觉效果华丽精美,且有良好的音响效果。<br> 近年来,豫园古戏台成功配合完成由上海主办的多次国家重要外事任务,如:“亚信峰会”(2014年上海)、“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6年上海)、APEC会议(2001年上海)等。同时,豫园管理处还经常在古戏台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如特色艺术展演、非遗文化展示、精品展览和旅游主题活动,丰富游园内容,提升文化内涵,如:“礼乐天坛—北京天坛公园礼乐文化展”(北京天坛)、“中国景德镇青花瓷乐坊瓷乐展演”、“苏派盆景精品展”(苏州虎丘)、“普洱岁月,古道春秋一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演”(云南普洱博物馆)、“百年情缘,何园美景巡展”(扬州何园)、新西兰“达尼丁市风貌图片展”(达尼丁市政府)、“镇江——座美得让您吃醋的城市”非遗文化展示活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盛世下扬州,丽人沪上行”一扬州个园古城片区非遗文化展示(扬州个园)、“我们的启蒙之路—兰园五周年庆祝活动”(达尼丁中国花园)、“2017无锡太湖鼋头渚渔家风情节上海推介会”(无锡鼋头渚)等活动。<br> <h3></h3><h1><b>后记</b></h1><div> 经过建国后的多次修缮和精心保护,豫园的现状可以说是大多数区域面貌一新,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游人如织,不愧是一个优秀的旅游胜地。</div><div> 此次游览亦有遗憾,一是部分景点还在陆陆续续修复,游人禁止入内;二是部分景点成为办公场所,游人禁止入内;三是有些虽是景点,却从不开放;四是出于保护,凡属登楼、登高、假山均被铁门、栏杆、绳索拦住不得入内;五是保护是否太过?凡是室内的厅堂,基本不得入内细看,只可站在门内很小范围远远观看。</div><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