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太史祠,祭祀司马迁。瞻仰太史祠,是来韩城的两大主动因之一,没有太史祠或许不会来韩城。司马迁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无需赘言;读中华文明史,必读司马迁。我们来到太史祠,全为补上中国人的必修课。</p> <p>01在太史祠外,按《史记》线索建雕塑园,设帝王园、各代本纪园,有三皇五帝、商汤周王、秦皇项刘等等。我想,为阐述《史记》未尝不可;倘为纪念太史公,少之更能鲜明主题。</p> <p>02司马迁青铜像,高12米,重52万两,寓意《史记》之十二本纪、52万字。司马迁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融写实和写意为一体。因下午背光只能拍摄侧影了。</p> <p>03过司马迁雕像,广场顿时收缩为石道,有“文史圣域”石坊,估计现代修筑。坊后是芝秀桥,直通太史祠。芝秀桥所在地称芝川,川中有河名芝水,芝川旁有镇叫芝川镇。因汉武帝得一尼姑自川中采获的灵芝,赐名尼姑为芝秀,川为芝川,河为芝水。地名里蕴含一串故事。</p> <p>04过芝秀桥,走百米石块路,便到“汉太史司马祠”木坊门。这段路很普通,但是展望眼,会让你思绪万千。</p> <p>05眼前脚下是司马古道,亦称司马坡;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之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之后,为韩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石条是北宋时铺设的。看,年轻人在此也要停步。</p> <p>06“千秋太史公”亭。此亭何名,已经记忆不清,只能以横匾名之。亭内陈列司马迁的事迹。</p> <p>07“风追司马”碑。字为何体,我说不出,但有“风追”的感觉。我想就是追慕司马迁之高风亮节、高洁品行。努力为之。</p> <p>08站在“千秋太史公”亭和“风追司马”碑前,眺望山巅的司马迁墓,山路崎岖、陡峻。我们即将攀行,必定成功到顶。</p> <p>09继续前行,登石阶,步步敬重,穿过“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山门,再登砖石梯,古朴,肃穆,进“太史祠”正门,到献殿,拜大殿。</p> <p>10献殿和大殿简朴古雅,文史祖宗、史圣千秋。献殿无壁,大殿有碑,似乎无所可视,却能久久伫立,耐看、耐思,刚直不阿,幽而发愤,万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11汉太史司马公墓,韩城古八景之“太史高坟”,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宋、金、元、明、清历代多次进行保护修葺。现在的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此有异议不可全信。</p> <p>12墓顶有一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其八卦象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墓碑为清代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抚所立。</p> <p>13在墓后有“史记碑廊”,有名家对司马迁赞语,更多的是史记名言。“司马迁氏史家之祖”,“华夏文明千秋巨著数史记,倜傥风流万世善才独司马”。</p> <p>14在史记碑廊上方还有三官洞,说也是一个重要景观,正在装修,没有任何说明,估计是一处道教建筑。回上海后,也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只能阙如。</p> <p>15“高山仰止”坊,木质,坊柱的柱桩由砖砌,一种特殊的“地丁”。立于坡道的半途,仰望山巅的太史祠墓,真有“高山仰止”之感。</p> <p>16站在坡道之上,俯瞰上山之路,远眺广袤大地,绵长流畅的高架高速公路,高耸宽阔的黄土高“塬”,与云天相接。</p> <p>17再俯瞰司马迁广场,清晰在目。右侧,还有一块仿佛大小的旷地,正在动工,不知建造何物,倘若与司马迁有关,太史公会有何感觉。</p> <p>18逐步退回,又回到帝王园。西楚霸王,项羽有“本纪”,在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也算一种超前的历史观,司马迁真是一名创新者。</p> <p>19走到司马迁广场的出口处,回望司马迁,回去应该再读读《史记》。</p> <p>20大门外有秦史茶馆,说“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是吗?稍事歇息,走哉去也。(2017年09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