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演武白石村简志

神龙

汾、平、介文化学者白石村考察与村领导合影 白石村三官庙清代铁旗杆 作者/山西冯恩启<br><br><br>【一】<br><br><br> 白石村位于太原盆地中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河漫流的冲击平原上,古代常受三河侵袭。这里土坑众多,水塘遍布,土质松软,盐碱成片,水鸟成群,鱼塘虾坑,芦苇繁茂,草木萋萋的地方。白石村的先民们,有的为躲避战乱迁徙而居,有的为逃债落难而住。他们兄弟结对,携家带口,在这块儿水草丰美的土地上,捕鱼打猎,熬制土盐,开荒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造房建村,一代代繁衍生息了下来,艰难地创造着属于自己安宁的乡野生活。<br><br> 白石村三官庙《新建钟鼓二楼碑记》》记载:“汾邑白石村三官庙,xx始建,唐季重茸(用土木茅草重新修建)”。通过简短字迹,我们可以看出,白石村三官庙始建年代在唐季前,唐季年重茸。如果碑文记述属实的话,那么白石村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白石任氏72岁的村民说:据《白石任氏家谱》记载:任氏第一代迁徙白石到现在已有三十二、三代了。任氏一族大约在宋金时期来此村,至少800余年历史了。<br><br> 据白石村王氏、侯氏神祗显示,王氏先祖在元末迁徙而来。侯氏先祖在明万历年间迁徙而来。其它大姓人家,大约在明中晚期,清早期陆续来定居。他们或开荒种地,或外出经商,使白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在太原盆地这块儿特殊的地域中,封建社会以农为主的家族,是构成村庄的主要单位。可以说,老家族的历史长短几乎与村庄的历史长短接近。<br><br> 村人一直流传这样的话,先有村东的温家庄,后有白石村。但据现在温氏后人提供的家谱、碑文信息,温氏一族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迁徙而来,在村东一高地上建房筑院,而逐渐演化成温家庄村。温家庄历史远没有白石村其它姓氏来此建村早。白石村始建历史扑朔迷离,一切有待继续考证。温家庄一直存在到清末,后并入白石村。民国汾阳学者刘天成著《民国汾阳乡土志》记:“白石村,旧有温家庄在村东,今合为一村,”。<br><br> 清《汾阳县志》:“温毓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乙卯武举”,是白石历史上考取功名第一人。人以官显赫,村以人扬名。历史上的温家庄后来居上,故,人知有温家庄,而不知有白石村。<br><br> 1982年《山西省汾阳县地名录》:“白石,位于县城东,属平川。全村1469人,耕地4100亩。系独村大队。相传,200年前,该村村西有陇雨河,村东有磁窑河,有一次发大水,将一块儿大白石冲入该村压入坑内。后来,将这块儿白石垫了起来,并盖了一座东官庙,故名白石村。”<br><br> 但这个村名来源记载是错的。从新出土的《白石茶房庙碑记》记载:“大明万历三十六年,白石村新建茶房,大明天启元年立碑。”碑上记录有任天寿,王炎宣,王炎庆等好多炎字辈人为建茶房,四方化缘,八面集资,提供土地,组织修建等情况。大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白石村名已有。<br><br> 大白石从哪儿来?大水能在没有河道到处是水草土坑的平川上冲几十到几百里吗?传说不合情理,记载不合时间。<br><br> 白石,洁白的石头,有清刚稳健,大水冲不跨,大火不易烧,任何外在侵扰都不惧,恒久守成的吉祥含义。白石先人是不是用白石赋予它独特的含义而得名白石村的?我们不得而知,一切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需要我们继续考证白石村名来源。 白石村出土断裂的明代茶房碑 【二】<br><br> 清顺治版《汾阳县志(坊里)》:“东乡,西丰、白石里并恒丰里。” <br><br> 民国汾阳学者刘天成《民国汾阳乡土志》记载: 白石村,舊有温家庄在村東,今合爲一村。恒豊里,正街,卽汾平往来大路。城正東二十七里,東西長,東西一正街,堡堰均無,通大車。汾河水有時爲患,井水甜,深二丈許。田地50頃,有完平遥官粮者,因東與平遥接界。民户135,男女672口;商户1,男17口。初小設村東河東公廟,王、任、侯姓多。村北臨汾平汽路,近已改通火車。<br><br> 白石自古以来就是东西连接汾阳和平遥,南北贯通绵介和子夏山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清乾隆版《汾阳县志(铺)》记载:“东路,十里曰潴城铺(铺兵四名),又十里曰康家堡铺(铺兵四名),又十里接平遥县之白石铺。” 雍乾年间,平遥在白石村设有(官)铺,来递送州府县等地方政令文书。新出土的明代《白石村茶房碑记》:大明万历三十六年白石村新建茶房一所,蟠居汾上,背倚卜山,面对绵介,西连黄河,东踞太行,北拱晋阳,南雄中霍,洵西河一胜境也...明天启元年吉旦立, 举人贺来献撰”<br><br> 2020年11月,笔者多次去白石村问寻茶房碑出土地方,查看茶房碑。站天寒地冻,在斜阳西下,孤身瘦影,暮色苍茫中,遥想明清时古道茶房盛景,不胜感慨。随吟诗到:<br><br>一<br><br>断碣残碑横庙前,斜阳犹照古街边。<br>茶房驿道今何在?几度寻来入暮烟。<br><br>二<br><br>断碣残存古道边,拂尘水洗认从前。<br>今来捧读茶房事,对话沧桑四百年。 明清白石三官庙戏台遗存,戏台西壁曾有傅山题词<div><br></div><div><br></div> 【三】<br><br> 白石村西有商路茶房,村东有官方驿铺,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白石在明清、民国这条古商道、驿道、官路上,驿马嘶鸣,尘土飞扬,官轿吱悠,驼铃声声,昼夜不停的壮观景象。古道的兴盛,也给白石村带来繁荣富奢,开阔了白石人的眼界。同时也使白石村成为动乱年代的军事据点。<br><br> 《汾阳遗事》载:“同蒲铁路,民国24年(1935年)已经通过平遥,每仪西筑之路,以通陕北。民国25年(1936年)春开始修筑,5月24日,平汾通车。平遥汾阳铁路,由南同蒲铁路平遥县火车站接轨,横穿平遥县西部,过磁窑河入汾阳县境,在汾阳县白石村和城东通介门外,分别设立火车站。” 白石火车站位于村东北。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白石火车站,是日寇重要的物资运输站点和盘踞要站。<div><br></div><div> 日寇占领白石火车站后给汾阳带来的只有灾难和汾阳军民的强烈反抗。平介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梁继国《平介抗战史》资料:1941年4月,白石火车站日军外出,在东河头遭到晋绥游击队痛击,击毙日军指挥官一名,日兵十四名;1945年8月21日,汾阳军民伏击了白石修桥日寇,击毙日军九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十二只及弹药一批;汾阳学者梁怀勇根据多方考证,查找资料写出了《游击队奇袭白石火车站》文,故事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奇袭火车站的战斗情景。</div><div><br></div><div> 当地文人根据当时真实事情,用祁太秧歌的文艺形式编写成《哭灵叮》控诉日寇残暴妇女的罪行。祁太秧歌《游铁道》的故事原自白石火车站。</div><div><br> 汾阳文化学者侯荃《白石抗日英雄七壮士》文:“为筑白石火车站台,挖成东西全长约500米,南北宽100米,深3米大坑(后来白石村人称为站坑,夏季成为人们游泳地方),站西铁轨西北处建有一座碉堡,站东铁轨东南处也建有一座碉堡,东西两座碉堡互应,车站属地四面围有铁丝网,碉堡内有日本鬼子把守,碉堡顶端安有探照灯,戒备森严。” <div><br></div><div><div> 民国汾平铁路的修建与毁灭,与日寇侵略同步。不堪回首的往事,耻辱、悲愤、委屈、反抗深深扎进白石村人的心里。<br><br> 现有村东北角铁路站台遗址遗存。村西北铁路桥洞八字形水泥侧壁。铁路毁于日寇投降前。民国34年(1945年),康宁堡村铁路桥炸毁,从此铁路彻底作废。1975年到1979年期间,铁路沿线村民将铁路路基摊平改作农田。</div><div><br></div><div> 《中共汾阳历史大事记述》:“1936年3月19日,东征红军十五军团辖七十五十师,七十八师为左路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从孝义县的南船头进入汾阳县境内,路经汾阳的北船头、东大王、南上达、中上达、北上达、韩家桥、辛盖、演武、白石、玉兰、青堆、高家庄、大会头、孙家庄、东河头、南浦等18个村庄到达仁岩、冀村”。<br><br> <br><br></div></div></div> 白石火车站台遗址考察 白石火车站台遗址考察 白石火车站台遗址考察 汾平白石村西北角民国铁路桥洞遗存。<div><br></div><div><br></div> 汾平介三市县文化学者白石铁路桥洞考察<div><br></div> 【四】<br><br> 明修长城清修庙。明朝为防御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举国力修筑边塞长城。清兵入关,一统北方游牧部落,外患消除。为了实现满汉同席,和谐共处的太平局面,一方面实现汉化政策,一方面举民力修筑寺庙道观。翻开厚重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对民众实行东方儒道教化与西方宗教信仰成为满清统治天下的政治手段而延续200多年。遍布全国的庙宇道观气派雄伟,成为大清王朝除各种衙门之外最壮观的建筑群落。村小庙多,住宅简陋,寺庙豪华,一定远远超过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北朝。成为中华历史上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象。大清王朝的兴盛,富裕起来而被愚弄的民众,在满清王朝的政策号召支持下,倾其财力建筑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最后,大清朝在国力耗尽,经济全面崩溃,内忧外患中走向了灭亡。<br><br> 白石村在清中晚期,人口几百人,民户几十户。但庙宇就好几座。村西北三官庙、村东河东公庙是规模比较大的两座,而且庙前都建有戏台。村中有尼姑庵,观音庙等七八座庙。村东呼家庙外东南角建有三层气势雄伟的魁星楼。<br><br> 张盾著《汾阳古戏台调查报告》资料:白石三官庙,位于汾阳市演武镇白石村西北隅。始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迹可知,正殿重修于雍正九年(1731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重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进行修葺。清道光元年(1821年)修,三官庙正殿九楹,山门乐楼,无不具备。<br><br><div> 清道光元年《新建钟鼓二楼碑记》汾邑白石村三官庙。xx始建,唐季重茸,本朝正殿九楹,中三楹塑三官大帝,左三楹塑关圣帝君,右三楹塑三霄圣母。东耳殿塑文昌帝君,西耳殿塑龙王河神,东厢窑三间,中塑玄天上帝,西厢窑三间,中塑古佛如来。至于禅室廊房,山门乐楼,无不具备,故此村一大观也。”听说,三官庙大殿联,有村人抄录,但作者未见。<br> <br> 张盾著《汾阳市古戏台调查报告》记有:原戏台西面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戏曲题词,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直,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文中附有珍贵的傅山题词真迹照片。 文中详细记述了,三官庙规制,建筑风格等情况,非常珍贵。 <br><br> 三官庙,庙坐北朝南,南北长81米,东西宽29米。戏台已全部坍塌成废墟。三官庙正殿顶大多坍塌,墙壁遗有壁画。两块古碑被水泥围墙保护。<br><br> 三官庙中,有光绪十五年树立的两根铁旗杆。旗杆虽历经岁月风雨寒霜侵袭,依然黝黑高昂,屹立在苗中。 据上了年纪的村人说,原先好多庙宇中,巨大的铜像、铁像、石像。有的毁于日寇闫匪,有的毁于大炼钢铁时代。铁旗杆能被保存下来,可谓白石三官庙一奇迹。<br><br> 汾阳民国时二区区公所曾驻扎三官庙,在西厢窑办公。三官庙自古以来是白石村人庙里祭祀、戏台唱戏,神人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由于白石村连接汾阳平遥的最重要的中间地带,在明末清初特殊时期,傅山等一批反清复明义士可能常在此藏身、聚会。傅山看戏题词,与村人同乐,借戏表心志,抒发反清复明义士坚定不移的决心意志。一切有待探索挖掘白石村深厚的文化,弘扬傅山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br></div> 冬日里跳舞的婆姨们 【五】<br><br> 白石是一个红色文化非常浓厚的村庄。1936年,红军东征在此播种下革命种子。好多人走上了抗日救国、投身解放全国的革命道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曲曲悲壮豪迈的战歌,永远被人纪念。<br><br> 平遥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梁继国著《平介抗战史》资料记载:朱元吉 (1906-1946),白石村人。在本县被晋军枪杀牺牲。朱元富 (1906-1946),白石村人。在本县被晋军枪杀牺牲。胡秉全 (1924-1944),白石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在平遥县被敌杀害。段连甲 (1927-1946),白石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在本县上金庄因擦枪走火牺牲。王学武 (1926-1946),白石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在运城作战牺牲。孟国瑾 (1924-1947),白石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在陕北清涧县城外牺牲。任俊林(1927-1948),白石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在太原作战牺牲。朱元恒(1929-1948),白石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在太原作战牺牲。<br><br> 据七十七岁的任国祥口述:他父亲任绶勤,中国共产党员,生前组织领导汾阳二区的第一次、第二次土改运动。是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1947年1月12日,被阎匪在本村公开杀害。这一情况希望有关部门核实,给烈士树碑立传,弘扬烈士革命精神。<br><br> 汾阳白石村人,汾阳著名文化学者侯荃在他写的调查文章《白石抗日英雄七壮士》文中,生动真实地还原了白石火车站七壮士如何背叛徒出卖,怎样为救全体村人被捕,最后捆押到平遥城中遭残酷杀害后,白石村人在三官庙秘密举行公祭七壮士悲壮场面。并且录有白石村人温铃山记事本上记载,当时一户一个代表,共100多人。<br><br> 在白石村三官庙,悄悄地举行了公祭“七壮士”活动,祭祀除供奉供品外,还设灵堂悬挂对联以示追悼,活动由任梓文主持,对联由孟昭莘编撰,侯季伦书写挽联,还起草了祭文并进行了宣读。并当场焚烧祭文以示告慰“七壮士”的在天之灵。晚联横批:永世不忘,上联:七壮士舍身取义洒热血,下联:全村人泣声痛哭祭亡灵。并记有火车站被捕遇害人姓名。<br><br><br> 白石村现任书记任宏宝说: “记住革命烈士,不忘初心,给烈士立个碑,开个隆重追悼会,以激励我们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白石村民任国祥提供追认任绶清为烈士申请草稿 白石村新建教学大楼碑 【五】<br><br> 白石村现有2100人,耕地3720亩,730余户。任、王、侯、张为大姓。明清院落遗存不多,三官庙、河东公庙、呼家庙有遗存。白石村小学始建于民国初期,先后在河东公庙、呼家庙做学校。2010年西依呼家庙建有二层教学大楼新学校。汾平公路穿村而过,冀孝公路沿村东而过,南距汾孝东高速路口七、八公里。农业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收购加工废旧橡胶为副业。<br><br> 白石是汾阳东部演武镇,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它一定会在党新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建设的更加美好!<br><br>2020一12一20<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白石三官秒庙铁旗杆 查看明代茶房碑 白石三官庙壁画 探寻白石茶房遗址处 简陋的村简介墙 作者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山西汾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常务副主编。上海39大群诗文联合会主席。中国诗词研究副秘书长,诗会办《中国诗词》月刊编辑。少陵诗社副会长,诗会办《少陵诗词》月刊编辑。中国典藏诗文副主编。山西汾阳作家协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古建保护、红色文化专委委员。汾州文史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群主,汾州文史研究论坛群群主,在百度输入冯恩启可搜索阅读发表的诗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