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梁華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憶我走自發的年代</b></p> <p class="ql-block"><b>“走自發”,字面解釋即是“走自己發的路”,也可以理解為憑本事“單干"吧。年輕人聽起來一頭霧水,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却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b></p><p class="ql-block"><b>事情是這樣的。在廣海中學刚畢業那年,我與村中一班兄弟,与生產隊签訂包產出海合同,一个月去足了31天另加一夜晚,上繳生產隊15元包產費,而換得自由身。當然,自己收入也是幾何級數上升的。</b></p><p class="ql-block"><b>去海是賺辛苦錢的,为生活富裕一點,也真是拼尽洪荒之力了。平時,除了出海捉魚,每到圩期(五日一圩)就骑着单车载着自已收獲的海产品,选择去汀江圩、山底圩、上泽、那金、联安、三合、白沙、台城、浮石,斗山、冲蒌、都斛等台山各圩镇售卖。很難理解當時政府出自什麼理由,什麼原因,而規定的土政策,人為的阻礙生產力發展。我們去趕圩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經常遇到市場管理人員,來查海產品的來源,我們無法提供证明便被沒收;有時在场外交易,一旦被發現,又全部被收繳,空手而歸是時常有發生的事。</b></p><p class="ql-block"><b>後來政策更辣,我等“包產戶”,連這條門路也給封了,還被冠上“走自發”的帽子,只好全部終止了合同。</b></p><p class="ql-block"><b>其實,我們生長在海邊,孩童、少年時代就出海撿瓦碌了。特别是年底冬天,初一、十五水头(即正潮〉捉夜水罟完后,如遇到天亮,鱼获又不多,就会蹭著泥板"逻滩"。泥板,是退潮后在海滩上捕捉鱼虾蟹的一种交通工具,用杉木板做成,长约2.5米,宽约30~40Cm,如操作熟练有像滑雪般滑溜。</b></p><p class="ql-block"><b>在海滩待涨潮水到之前一边回岸一边逻滩:捡瓦碌、章鱼、虾、蟹、懒尿虾等,运气好的还捉到大虾大鱼。一次我就捉到一条一斤八両重(十六両称司馬秤)的大龙利鱼呢。</b></p><p class="ql-block"><b>記得读廣中初一的夏天,我与年富同學,两人用一条泥板蹭着出海捉罟尾。又有一年大约是冬至,天氣突然寒氣逼人。做海人叫抢风头争风尾,鬼鱼虾特别多,当然也要承担风险了,人穷力出嘛。我兄弟俩冒险夜晚出海捉罟尾,鱼虾蟹很多,所带去的鱼籮又不大,把狗吐与小的雜鱼、蟹拨开,只捉好的,单是大虾就一大篸,几十只青背龙(那時我们叫超大大虾为青背龙)约三只一斤,興奮的心情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b></p><p class="ql-block"><b>家鄉人話,魚蝦蟹貝類海產,是海龍王賜給海邊人的寶貝。一潮水,一潮鱼,只要海水能流到的地方,就有鱼虾蟹貝類,永远都捉不尽、吃不完。</b></p><p class="ql-block"><b>想當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烽火角、小排、大排到甫草大海,每天都有一二千人在海上作业,漁汛時多达几千人,都是散戶,用鱼船做远海,深海的不计在列。督罟、牵罟、趟緝、装田柳、钓海狗、赶海狗、拉海狗、划赤拉、鏵滕蟮、挖蟹,打蠔仔等等,形式多种多樣,五花八门,靠著大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家鄉人。</b></p><p class="ql-block"><b>廣海也因海而興,形成了独有特色,不設圩期,甚至一日三圩或多圩,一捉到有魚就換到錢。除台风及大暴雨,早、中、晚一日三市多市四鄉远近闻名,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鱼米之鄉。</b></p><p class="ql-block"><b>我也以自己是广海人为傲。</b></p><p class="ql-block"><b>记得有一年约农历十月,突然刮起大北风,也正是我们捕捉公鱼仔最佳時机。夜晚八時,我们兄弟与村中几对兄弟二人为一组,用緝合捕公鱼仔。</b></p><p class="ql-block"><b>緝,是近海人家自编自织的一种渔网,舊時在家鄉也形成一種產業鏈,有人以織緝為生的,所以就有了买卖。因养家糊口,出海人家每户都有几套捕捉渔具。緝網也經歷過更替,舊時有麻线織的緝網,每經一個水頭,都要用鴨蛋白染緝呢。後來有尼笼胶线的,就是新一代的漁具了。你別小看它,当初我兄长到海宴买张麻线织的苗虾細眼緝網,就用去大半個牛仔款了。</b></p><p class="ql-block"><b>繼續講趟公魚仔。那天因天气太冷,在海边大家说好以火为号,我们在"堡垒"处(抗日战争遗物)先下海,不久我们身体在水中遇到了很多公鱼鑽身。按之前所约定,我立即用火柴發信号,因北风大,火柴难擦出火,身體泡在海水中,天冷手顫抖,划了幾下,火柴也湿透了。我们往码头基方向合緝去,因码头基有灯光引誘公鱼仔,然后再去装罟尾。</b></p><p class="ql-block"><b>有付出也会有回报,我们在海中折腾了大半夜,满载而归。回到村裏,把公魚仔鋪滿了大半个禾场曬干。村里沒有收到信号下海的兄弟,心情当然不爽了。北风天晴,公魚仔曬到下午2一3點就干透了。幾十斤公鱼仔干,马上挑到广海街巿場出售,2元一斤,收獲頗豐。那時在廣中讀書,自带米,每餐也只是6分錢餸錢。</b></p><p class="ql-block"><b>我本以为這些都已成历史记忆了,但喜闻樂見,村中早已领了多年农民养老金的兄弟(现村中沒有壮年人出海了),一天出海(3一4個小時),以其老弱之躯也能捡到肥大的瓦碌,有時一二十斤,有時二三十斤。多年未见了,真是谢天谢地,海龍王又眷顧我們廣海家鄉了。</b></p><p class="ql-block"><b>虽谋生在外,但心系家鄉,特别是对海洋情有独钟,我能有幸健康地活到今天,是年青以前的一半生命之源,都是廣海海洋恩赐。广海浅海滩塗,如無污染(过去钢丝绳厂的硫酸水;遍地咸鱼加工厂的化學毒水;大沙工业区的工业污水及人们的滥捕等等)。會有無數魚蝦蟹貝類海產,到我們海邊來產卵、繁殖、生長,回復過往海洋生態,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願我們的家鄉重回真正的魚米之鄉吧。</b></p><p class="ql-block"><b>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政府出台的政策也較務實,“走自發”,這莫須有罪名已一去不復返了。家鄉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發展過程中,对环境、特别对海洋的原生态破坏也不少。虽然本人在认知上有所欠缺,但在過去七十、八十年代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回忆起家鄉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的一些趣事,願與大家分享,目的是抛磚引玉,希望能唤起曾有过这段经历的鄉親們,潛藏在心裏的鄉愁,及没有這段经历的朋友們、后輩們,也能更好地了解过去真实的廣海家鄉。</b></p><p class="ql-block"><b>家鄉有句俗話:斗山穷,斗海富。富未见得,但四季輪迴海鲜豐富,就算貧窮人家,都食得起魚,這就是真實的。在那大砍资本主义尾巴,物质缺乏,一切都用票据供应的年代,廣海就因海鲜豐富,咸魚魚干咸蝦醬從不缺貨,四鄉很多女青年,都願意嫁到這方水土來,與夫家同甘共苦,養育一代又一代耕田耕海人。</b></p><p class="ql-block"><b>廣海人要保护、爱惜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坚决与破坏家园環境的人与事抗争,不然,我們會亏对廣海列祖列宗啊!</b></p><p class="ql-block"><b>写於2019年,2020年整理。梁华耀</b></p> <p><b>波士頓·彭力:</b></p><p><b>@华耀 好友,原来你的出海经还真不少呢!而且還背负过“走自发”的名头。</b></p><p><b>那个年代,我们广海仔还算苦中有乐- 揾到啖饭吃,不靠海的鄉镇,可想而知生活多么艰辛啊。</b></p><p><b> 现在可好了,回去家乡,见到大多數乡里乡親的生活都奔小康了。三茶两饭,常常以各种方式聚会,其乐融融。 年轻一代,听你我叙说当年事,或不相信,认为我们天方夜谭;或觉得恍若隔世,不可思议。</b></p><p><b>我们将老未老,走进新时代,确实也有必要将我们過往的經歷,和对家乡的愿景坦陈,期望家乡明天会更美好。</b></p><p><br></p> <p><b>澳洲·伍長然叔:</b></p><p><b>@華耀,你好,我將你的回憶 ,轉給鯉魚崗陳耀深看,以下這是他的感慨。</b></p><p><br></p><p><b>澳洲·陳耀深:</b></p><p><b>伍叔晚安,华耀是那条村人,记不起。他的经历同我一样,同—年代人吧。</b></p><p><b>當年出海,真的就是這樣。水退潮,还有人在海邊石头上釆择紫菜,用草木灰洒在紫菜上防滑,容易采择。出海包产时期,海产品多数走圩卖,远的去台城、大江、水埗、公益,还有四九、五十、斗山、冲蒌、白沙等,真是走遁遍台山各地圩期。'督罟到退潮`.在罟网还有胸口水深,有的人水性好就游水去偷袋(偷鱼),正所謂人窮力出,九冬腊月北风呼嘯,寒风刺骨,海水冰凍如蚁咬的环境下奋战。</b></p><p><b>今时今日,廣海人沒有这支歌仔唱了,廣海海门變淺了,整個生態環境变化太快,无法挽回过去出海的景象。大家有興趣,當作集體回憶吧。謝謝!</b></p><p><br></p> <p><b>澳洲·伍長然叔:</b></p><p><b>@華耀,你說在(堡壘)下水,轉向碼頭基,估計你是下佬甯,或劉李羅附近的人,是嗎?</b></p><p><b>沖南佬李新村,村前後各有堡壘一座,應該是村後那一座,是嗎,</b></p><p><br></p><p><b>耀華:</b></p><p><b>@伍長然(伍叔) 您好!您的思路灵敏,判断准确。非常多谢您們有认同感。</b></p><p><b>陈耀深我认识,他可能年长十年八年左右,约改革开放前全家移民到澳洲了。</b></p><p><b>我是刘李罗村人。謝謝!</b></p> <p class="ql-block"><b>谢谢广海鄉親们的点赞。沧海桑田,广海海门惊人的变化令人咋舌,涂鸦广海随感,是所闻村中兄弟近年出海捡到瓦碌之事,加上一次囬鄉在台城食饭,听到邻枱议论都斛与广海海鲜之事,有人说广海只是得个虚名,我听后有不服之感,故2019年在深写了此文,隔一年后整理在同学群转发,只想激发起广海鄉亲们的鄉愁。</b></p><p class="ql-block"><b>2022年2月3日 中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