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从饺子到包子的发展历程

老肉

<p> 条条大路通罗马</p><p> ———且论从饺子到包子的发展历程</p><p>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谚语,出自于《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后来多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p><p> 今天冬至,打开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热气蒸腾的饺子味,仿佛一阵阵清香、肉香早已沁人心脾。几位南方朋友发了饺子,还发了汤圆。</p><p> 今天是冬至,在中国文化中,冬至,满含期盼,又极具意蕴。这一天,随着太阳的位置最靠南边,白昼变得最短,夜晚变得最长。</p><p> 今天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赶上昨天周休日,因平时工作操心多,家务操劳少,就老老实实在家“听党的话跟党走、服从老婆管”。本想大显神手,弄出香喷喷的饺子馅,结果思想“开小差”,多加了粉条,弄成了喷喷香的包子馅。都是面食,且包子比饺子还大,更排场!于是,紧急改成了吃包子。虽然也包出了一批饺子,但包子馅怎能支撑了饺子的味道?马上得出:做包子的无论如何也成不了饺子🥟</p><p>但终归享受了包子的美味可口,且包子需要的面更多、馅更多,也是另一种风光和排场。</p><p> 中国吃的方面精神绝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岂放置冬至的来历不谈不议,单说我的饺子变成了包子就话题不少。第一,站位要紧。做饺子就是做饺子,思想上不重视、有偏差,把饺子就弄成了包子。第二,定位要准。饺子就是饺子,包子就是包子,各有其效,缺一不可。第三,方位要明。饺子也罢,包子也好,都不是日常的主食,虽风采各异,但殊途同归。饺子有饺子的价值,包子有包子的品质。若不是在冬至,你能说生活中不需要包子?前两者是总结教训再思考,后一条是吸取经验敢创新。</p><p> 记得我在《人生当若一碗汤》文中曾言:“如果人生是一场宴席,很多人肯定都会争着做那活色生香的菜肴,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做一碗汤。做一碗汤有啥不好,汤经过了细火慢炖,象经受了挫折和磨难,最终历练出难得的美味。其实,太多的人不知道,我们做不了席间的大菜,做一碗有滋有味的汤也好呀?&nbsp;</p><p> 所以,今天冬至的一大早,我做了挂面汤,美美的吃了三个大包子,而且不觉得包子比饺子难吃。</p><p> 很多人,少有自己的主见,跟风走、随大流,往往忘记了自己究竟是“米饭”?还是“面条”,乃至于弄成了“四不象”,高不成低不就,任岁月蹉跎,让生命流逝,却难以留芳……</p><p> 一般的企业靠管理,一流的企业靠文化。改变一些东西不挖根子是不行的。“挖根子”要变理念,变理念最不缺少的就是文化。</p><p> 今天冬至,翻看微信,跟着自然的节律,感知时光的脚步。</p><p> 今天冬至,感知感悟,做着饺子的梦想,享受包子的实在。</p><p> 今天冬至,看到一场“迎冬至 包饺子 送温暖 保安全”的热气腾腾场面,更看到一个“迎新年 聚力量 促发展 保供电”的气势如虹前景……</p><p>东边日出西边雨,看似无情胜有情。从饺子发展为包子,既然没有做成饺子,那就决定做一顿包子;人生时间如梭,既然白天转瞬无法留住,那就索性好好享受长夜。</p><p> 从饺子到包子。顺天而行,顺势而为,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p><p> 今天冬至,我很荣幸。饺子我也做了,包子我也吃了。</p><p> 我始终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p><p> </p>